HTTP协议是互联网的基础协议,也是网页开发的必备知识,所以这两天简单的了解了一下HTTP协议。
HTTP协议从最早的HTTP/0.9,HTTP/1.0,HTTP/1.1到现在的HTTP/2.0,不断的提高了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交互的性能,下面我就简单的为大家一一介绍:
1.HTTP/0.9
这个版本是最老的HTTP协议版本了,这个版本只有一个命令GET。
案例:GET /index.html
解释:TCP连接建立后,客户端向服务端请求网页index.html,并且只支持HTML格式,服务器发送完毕后,就关闭TCP连接。
2.HTTP/1.0
这个版本算是一个大的改革,主要从下面几个方面来丰富和完善客户端和服务端的交互
1.内容格式-任何格式都可以发送,例如文字,头像,视频,二进制文件...
2.命令-从只有一种GET命令,增加了POST命令和HEAD命令(这个地方到时候补充命令之间的区别)
3.请求和回应的格式-出了数据部门,每次通信都必须包括HTTP header,描述一些元数据(元数据:描述数据的数据,对数据及信息资源的描述性信息)
下面同一个例子来介绍:
HTTP请求:
GET /HTTP/1.0 //请求命令 协议版本
//下面就是头信息,描述客户端的情况
User-Agent: Mozilla/5.0 (Windows NT 10.0; WOW64) AppleWebKit/537.36 (KHTML, like Gecko) Chrome/52.0.2743.116 Safari/537.36
Accept: */*
回应格式:
HTTP/1.0 200 OK
Content-Type: text/plain
Content-Length: 137582
Expires: Thu, 05 Dec 1997 16:00:00 GMT
Last-Modified: Wed, 5 August 1996 15:55:28 GMT
Server: Apache 0.84
头信息:
1.Content-Type:告诉客户端数据是什么格式
Content-Type: text/plain-常用的数据类型总称为MIME type,包括一级类型和二级类型
还可以添加参数:Content-Type: text/plain;charset=utf-8
在HTML页面也有用到:
<meta http-equiv="Content-Type" content="text/html; charset=UTF-8" />
2.Accept:可以接受哪些数据格式
Accept:*/* 接受任何格式
3.Content-Encoding:数据的压缩方式 当然也有对应的接受:Accept-Encoding
HTTP/1.0 缺点:
每个TCP连接只能发送一次请求,发送数据完毕,连接关闭,如果还要请求其他资源,则需要新建连接。
3.HTTP/1.1
HTTP/1.1进一步的完善了HTTP协议,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变化,大大地提高了交互性能:
1.持久连接:TCP默认不关闭,可以被多个请求复用。
2.管道机制:可以同时发送多个请求,但是服务器还是按顺序进行回应的。这个也造成了“队头阻塞”,解决办法如下:a.减少请求数;b.同时多开持久连接
3.Content-Length字段:本次回应的数据长度
4.分块传输编码:Transfer-Encoding字段(回应将由数据未定的数据块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