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种,普通情况
type C struct {
name string
}
// 值接收者
func (c C) A() {
fmt.Println("A()", c)
}
// 指针接收者
func (c *C) B() {
fmt.Println("B()", c)
}
func main() {
c := C{name: "John"}
c.A()
c.B()
}
输出结果
A() {John} //这个是对象的值
B() &{John} //这个是对象的引用
第二种,更改值接收者的值(重点来了)
// 值接收者
func (c C) A() {
fmt.Println("A()", c)
c.name = "Alan"
}
只修改下函数A()的操作,让A改下对象c的name值
理论上,A()先于B()运行,更改了c的name值,我们看下代码输出结果
A() {John}
B() &{John} //这里没有变成&{Alan}
结论一:值接收者不能改变原对象的值;原理上是因为,值对象是调用A()的时候是一个c的副本
第三种,更改指针接收者的值(也是一个重点)
我们对第一种的代码进行如下修改:
// 指针接收者
func (c *C) B() {
fmt.Println("B()", c)
c.name = "Black" //这里添加一个更改name
}
func main() {
c := C{name: "John"}
c.A()
c.B()
fmt.Println("main()", c) //这里输出更改后的c
}
输出结果如下:
A() {John}
B() &{John}
main() {Black} // c的name值,从John改到了Black
结论二:指针接收者可以更改对象的值;原理为,指针接收者指向对象的内存地址,更改后的值直接保存在对象所在的内存中
(个人经验)两者的使用场景:
1.值对象用于不需要更改对象值的场景中,可以为对象提供一种保护,避免意外被更改
2.指针对象用于需要更改对象值的场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