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洪生鹏
01
二十多岁,我们从学生到职场新鲜人的角色转变,面对工作繁重,而薪水微薄,还要找对象,结婚生子等压力,我们时常会感到焦虑,迷茫,甚至不知所措。
工作3-5年,也偶尔会质疑自己的职业方向是否正确,伴随着家庭压力或为人父母的责任,空前的压力和焦虑是转行和跳槽的主要动因,亦或是面对职业瓶颈、职业倦怠和未来发展方向的大问题。纵观整个发展期,焦虑可以说是如影随形。
我的一位中学同学小冰,大学毕业后,到深圳某知名互联网公司做会计,想想刚进入财务这个行业的时候,小冰是一腔热血,满怀热情,想想可以展示自身价值。可在这行做了5年,从一开始最基本的出纳做起,现在升职为财务主管。本应值得高兴的事情,但她说,近来她直处于一种焦虑和迷茫的状态。虽然现在我做财务主管,属于管理岗位了,可工作比以前更忙了,月薪也不高,也就8000元,每天的生活很不规律,再加上客户们苛刻的要求和各部门之间的竞争,我每天都是疲于奔命,有时月初赶报表,连上个洗手间都得小跑,真的是累成了财务狗了。
单位的前景并不明朗,打算辞职,可出去面试,HR都会问你结婚生小孩的问题,都不知如何回答才好。
02
笔者在某集团技术部担任技术员时,有段时间,每天面对1-2百份邮件,我也比较焦虑,心理学上称呼为:“邮件焦虑症”。每当一有邮件通知,我看到有“未读邮件”,我就迫不及待打开,就会涌起瞬间把它们消灭掉的冲动,看看有什么问题需要解决。有时连公司发布公告的邮件都会时不时查收一番。那段时间真的让我很焦虑,跟焦虑的是我那会儿还有位“咆哮帝”领导。
何为”咆哮帝”?心理学上,“咆哮帝”称型的职场焦虑症。要是工作事情没处理好,他就发脾气,甚至有些时候,事情并不是那么一回事,他也发脾气。他也由于乱发脾气得罪了不少同事,事后他也乐呵呵地跟人道歉。他有着超高的标准和极低的耐心,总是认为自己的愤怒是对事不对人,所以三分钟前可以把报告扔到你的脸上,三分钟却会跟你乐呵呵的,又会很关心地问长问短。
03
有时我们为了生计,不得不委屈一下自己。心理学有种焦虑叫:“微笑抑郁症”指的是有些人为了干好工作保住饭碗,同时出于礼节的需要强作笑颜。
一位从事设计的同事,自称患有“微笑抑郁症”她说这种并非发自内心感受的习惯表情。面对朝令夕改的客户,一个方案改十几稿后还不满足、总喜欢在下班时间打电话来改方案,她始终面露微笑、热情周到,从不愿让自己心里的压力和焦虑表露出来,脸上微笑内心抑郁的苦楚,别人不清楚的还以为她是一颗开心果,看得开。
04
焦虑本身是一种很正常的情绪,它是人在适应新的情境时产生的一系列的生理、心理、以及行为上的反应。每个人在在成长过程中或多或少的感到焦虑,正常的焦虑并不会对人带来影响,只有过度的焦虑,甚至是焦虑症才会对人有害的。面对职场上焦虑症,我们该如何避免或是减少焦虑呢,这里给几点建议,希望有帮助。
1. 寻找优越感,适当给自己充电
优越感可以使人变得更自信,能适当有效缓解职场焦虑症,因为一个有成就感的人的内心通常会充满力量,正能量满满。
我们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成就感,适时给自己充电,并将充电及时用在工作中。如果你热爱自己的工作,随时都可以在身边发现值得学习的东西,而且是最有用的、最适合你选择的充电内容。通过基础与后续努力相结合,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达到充电的良性循环,提高我们的专业技能。
2、定制目标不要太高,太高难以实现
作为职场人,对自己有要求有目标是件好事情。但是把握尺度却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很多时候,我们觉得越努力反而越有可能导致焦虑。那究竟什么原因会导致越努力的人越焦虑呢?其实,不是我们不优秀,只是我们选择的对比参照物过高,一旦没有实现,很容易自我怀疑、引起自我否认,甚至是因此产生挫败感,这才是产生焦虑的主要原因。
有目标是好事,但一定要量力而行。比如程序员这个行业,这个月的学习目标是熟悉设计模式,而设计模式比较多,大概有23种,这么多模式,想在一个月全部掌握,有点难度,我们可以先选择几种比较典型的设计模式学习,等掌握了这几种常见模式后,再学习其他设计模式。这样不会因设计模式太多,而给自己施加压力。
3. 平时多注意增强身体锻炼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只有增强体魄,提高免疫力,才能有更好的生活和工作。平时不妨出外跑步,跑步可以有效帮助自己摆脱工作中的焦虑情绪,有益于身心健康。经济条件好的,可以考虑办张健身卡,但千万要别仅仅是办了卡后,而没有坚持锻炼。有时候工作真的很忙,也要尽量抽空锻炼。
我就喜欢跑步,每当跑完步,流汗后,我就觉得特别舒服,跑步这项运动虽然枯燥,但却简单实际,建议你也试试。
4. 找好对象,倾述内心的苦衷和烦恼
当我们情绪低落时,不妨找亲朋好友倾诉苦楚,或者去一个空旷无人的场所大声喊叫,疏解心中的郁闷和苦衷。焦虑时人总爱把自己当成天底下最焦虑的,其实我们没必要把自己变成个闷葫芦。倾诉也是一种好的选择。
但要注意,倾诉对象,你的烦恼,懂你的人知道就行了,没必要让天下皆知。
那样只会让人当个笑话来听,而不是故事,别人不但没有引起共鸣,反而听到一些嘲笑。理解你的人,容易产生共鸣,会比较能理解你的心情和感受。
不理解的人,你就算把故事讲得再怎么绘声绘色,再怎么激情高雅,也是浪费表情。说给不感兴趣的人听,根本是在对牛弹琴,丝毫听不进去。跟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对牛不要弹琴,牛听不懂,弹久了牛也会发脾气的。因为80%的人不关心,10%的人听不懂,剩下的10%,要懂得珍惜。
【END】
往期精选推荐
分享职场攻略、技术心得和创业资源
更多精彩内容,请长按识别关注
每一位技术人成长都不易,感谢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