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验目的
- 掌握类的定义,熟悉属性、构造函数、方法的作用,掌握用类作为类型声明变量和方法返回值;
- 理解类和对象的区别,掌握构造函数的使用,熟悉通过对象名引用实例的方法和属性;
二、实验内容
简要说明实验内容:
-
编写一个类TestPrime,该类有一个int类型的10×10二维数组成员变量,一个int类型的质数个数成员变量,成员方法init: 将二维数组的初始化为1-100,如1-10在第一行,11-20在第二行等;成员方法display:按行输出该二维数组;成员方法getPrimeTotalNumber:得到二维数组中质数的个数;成员方法getPrimeAndPosition:按行输出每个质数及其位置,格式为质数(行号,列号),如质数13(2,3);私有方法isPrime: 判断一个数是否为质数;main方法实现输出二维数组、质数及其位置、质数个数。
-
v编写一个类ArraySort,该类有一个int类型的一维数组sim的成员变量,和一个setOrder()的成员方法,并有一个带有一个参数的构造方法,该参数将在构造方法中为成员变量数组sim作初始化。方法setOrder()不带参数也不返回值,它将成员变量数组sim的元素从小到大排序。 另有一个类为TestArray,它只有一个main()方法,在该方法中,创建ArraySort类的对象,并用一个int类型的一维数组来实例化这个对象的成员变量数组sim。试调用这个对象的setOrder()方法,并输出其值。
-
v创建一个类Point,有成员变量x, y,它们都是int类型。该类有四个成员方法setX(int)、setY(int)、getPoint()和movePoint(int,int)。setX(int)和setY(int)方法是设置成员变量x和y的值,getPoint()方法则获得由x, y构成的坐标点,movePoint(int,int)带两个int参数,用来修改x,y构成的坐标点。Point类有一个构造方法,不带参数,为x, y设置原点值。另一个类为TestPoint,有一个main()方法,用来对Point类的实例进行测试。要求为其实例设置(0,0)坐标点,再移动到(10, 20)坐标点上,并输出实例调用相应的方法的结果。
三、实验过程
1. 实验内容1
了解完要做的事情后,就要开始写代码。严格按照实验任务1写出来的代码是:
public class TestPrime {
int[][] arr;
int prime=0;
public void init(){
arr=new int[10][10];
for (int i = 0; i < 100; i++) {
arr[i/10][i%10]=i+1;
}
}
public void display(){
for (int i = 0; i < 10; i++) {
for (int j = 0; j < 10; j++) {
System.out.print(arr[i][j]+" ");
}
System.out.printl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