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nd(一)小结

本文探讨了产品能力的本质,即判断信息、整合资源、创造价值并获得回报。强调了认知框架、信息秩序与内心秩序的重要性。介绍了产品人应具备的三大特质:发现痛点、动手优化和同理心。解析了人与产品的五个层次,以及如何运用同理心理解用户情绪,特别是愤怒与恐惧。阐述了产品应顺应用户潜意识,避免启动用户防御,以及在用户研究中区分角色与真实选择的方法。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01

产品能力就是训练一个人:判断信息,抓住要点,整合有限的资源,把自己的价值打包成一个产品向世界交付,并且获得回报。

从普通人到成为一个产品人的过程,就是一个人学习简历认知框架的过程。

先建立信息的秩序,再建力自己内心的秩序。在一片纷杂里,你会知道自己该放弃哪些点;抓住哪个点,慢慢建立起掌控。

丘吉尔说:如果你到了地狱,那就继续保持前行。

用户驱动

培养三个东西:①一双眼睛:发现痛点的敏锐之眼;②一双手:动手优化,着手改变的行动之手③一颗心:洞察人性的同理心,懂得自己,懂得用户,懂得每一个产品上,每个细微的小点给人的满足感、确认感和依赖感。

02

看一个人或者看一个产品,可以从有表及里的五层来做观察和判断。

从产品人的角度看人

在开始前就去相对完整的、有框架的去观察一个人,对这个人进行适配的一个判断。会因为情绪,被你最有感觉的那个点牵制住,就会有强烈的认知偏差和情绪偏差。并且在你没有强烈感受的这个点里,还会有大面积的认知忙点和思维遮蔽。所以要从系统角度去衡量去认识。

人和产品的五个层次:

(1)第一层:感知层(最外层)

(2)第二层:角色框架层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角色里,并且被角色驯化。(角色对接关系)

基于表面的感知,基于角色化的接触,其实都是一些非常浅层的关系。

深入层部分:

(3)资源结构层:资源结构会推动一个人

表面化问题——只抓表面数据,这种用户研究行为其实是非常低级的;长期以往,无法建立深度关系。

一个人的内核——他的存在感

(4)人的能力圈

(5)一个人的内核,对自己存在感的定义

存在感之于人就好像生存之于动物一样,是出发情绪和推动行动的开关。就像是生存在驱动动物奔波撕咬一样,对存在感的寻求,以及不安全感,其实也是在驱动男人或者是女人思前想后、废寝忘食、找人找事赵倩,去满足自己,确认自己的存在感。

03 同理心训练 

前言:如果把人想象成一部手机,情绪就是底层的操作系统。后天学习的知识节能,都是安装在底层操作系统上的一个个APP

后天学习的东西都是理性,把人性往回拉的力量。但是驱动一个人的,其实是他的内在感受,他的情绪,他的底层操作系统。

当你情绪冲动时,就好像手机系统崩溃了,所有的APP全废了。所有的后天学的知识、技能、理性都不能说服你。知识的调用需要时间和思考,情绪却是一瞬间的体验。

正题:作为一个合格的产品人,要重视情绪

因为用户是无法像专业的产品经理那样,分层次说出他的体验的,他能展现的就是用户情绪。

1.生物性情绪:

愉悦、不爽、愤怒、恐惧

(1)愉悦、满足;

满足或者刻度,可以用来衡量很多东西;是度量产品、人与人关系的刻度

生物的本能是生存,所以它的操作系统驱动它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满足生存。人类不单纯作为生物性的存在,更是社会性的存在。需要生存条件被满足,还需要社会关系汇总被确认。需求被满足,这种感觉叫愉悦。

一种绷了很久的需求,突然间被满足了,这种感觉叫“爽”。

引申:做产品,是通过产品建立与人的关系,通过产品来服务人。这个人是否通过这个产品,本质就是你的服务是否得到了满足。

可用这仨词:愉悦、满足、不爽来度量一个产品到位不到位;当你做一个产品或者用一个产品,自己有没有被满足的感觉,你基本可以判断这是个非常好的产品还是一个勉强的产品。同样也可以度量和你一个人的关系。

优秀的人一般会有几个特性:敏感、不能忍、有动手优化的能力;直白点讲,就是你吸收谁的营养,你就变成谁;你靠什么满足你,你就会成为它的样子;什么东西持续满足你的东西,什么东西永远让你不爽,这就是你的命运。

04 同理心训练:

如何理解愤怒与恐惧

愤怒:就是感觉到自己的边界被侵犯。本质上,愤怒其实是一种恐惧。

引申:要么做一个让人愉悦到爆爽的产品,要么做一个可以帮人抵御恐惧的产品。

要直面恐惧,直面痛点,剖析

05 产品要顺应用户潜意识

问题1:人为什么会口是心非?用户研究到底要怎么做?

因为人会基于自身所处的角色、所在的场景和个人的认知判断,选择性的说一些他觉得正确的话。但并不代表用户真实的选择。不要被用户言辞所迷惑,而要看到用户的真实选择。

①体会各种人的情绪与意识;②不被一个人基于角色化交流而说出的言辞所迷惑;③看到人给予潜意识流露的真实选择

和销售对比:

销售:需要充分调度自己可呈现的所有资源;从用户意识层面:让用户自认为获得了专业服务且赚了便宜;从用户潜意识层面,再抓住用户心理上小小的满足与不安,打破用户防御,说服用户,促成用户的选择。有一定的攻击性。

产品经理:根本不让用户启动防御。因为一个产品没有表情,没有声音,无法拉住用户的衣服苦苦哀求,甚至不能让用户多注视一会。意识即防御。你让用户思考就是让用户戒备。

(1)产品是被动的艺术

快手的创始人宿华曾说:让产品自然生长,不要去碰用户,不要去打扰他们,让他们自然的形成一种互动关系。

作为静态产品,没有机会去说服用户的。所有让用户思考、琢磨一下的产品,其实都是给自己抬高门槛,降低转化率。一个产品要做的就是迎合用户潜意识的选择。

eg:烟酒营销大师李克,曾说:包装的经验最核心的一条就是规模感。即使是新品,但是包装一定要让用户觉得很熟悉。熟悉的感觉就是潜意识里觉得安全的感觉,这样就不会触发防御。

(2)潜意识的形成

童年+催眠(绕过防御)

基于意识与人交流,其实是高防御模式。基于意识清醒的交流,达成交易的唯一方式,就是让对方清晰的感觉到一点——“我占了便宜”。

作为一个产品经理,要做的事就是不让用户启动防御。否则很容易犯想当然的错误。

如果要做一个拥有大用户量的产品经理,会看到的是:人欲即天理,要尊重人欲。

所谓的用户调研,就是清空自己,接纳别人的世界观。

06 警惕“集体人格”的误导 

前言:当你初步去接触一个人或者一群人时,你一开始看到的其实也只是他们的角色。集体就是一堆角色。

比如:为什么孔子对于中华民族是非常重要的人,因为他给我们整个民族都写了角色说明书: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妇。

所以在角色里,你是什么样的人,你的感受是什么,这些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壳是什么样子的,角色要求你成为什么样子。当我们都被角色训练好,收敛自我,钻进一个同质化的壳里,我们就成为了一个集体。这群钻进了同质化壳里的人,就会呈现出一种集体人格。

被教育、被驯化的过程:

①确定目标

②建立恐惧边界

③放入清晰的标的

④给予红利,然后让他产生路径依赖

⑤不断重复

引申:好的用户体验,目标就是做到自然。

自然和角色化是两个相反的词,所以要先去角色化来研究真实的用户,而不是用一堆应该来臆测用户的行为。角色化生存就是我们真实的生存环境,但是只有去角色化的认识、沟通、交互,才能够得到真正的感情。

07 自我与自律,哪种更贴近产品精神?

做产品经理的人善于用右脑思考,而其他流程管理者更需要动用左脑。

创造力是自我的延伸,控制力是自律的延伸。

创造力要求对自我有极深的体察和释放,而控制力是自律的体现,是社会化的产物,是对别人的体谅与迁就。

每个希望成大事的人,都需要想办法接纳与自己完全相反的那个人,让他成为你亲密的合作伙伴。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