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和它本身总是不尽相符

本文探讨了人类与机器在学习过程中的根本区别,强调了人类能够通过隐性知识进行跨领域的迁移和认知,而机器则受限于明确的规则和编程。文中还提到了智能科学研究范式的转变,即从传统的符号计算向更注重实际交互和情境理解的方向发展。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人的学习能够产生一种范围不确定的隐性知识和秩序。这种隐性的知识和秩序可以把从未体验过的事、物与曾经体验过的同类或异类事、物进行相似、相关性比较联系,进而形成语言、行为、情感、意识等方面的迁移、强化、认知等。

640?wx_fmt=png

         机器是人类理性的产物,也是主客观融合的结晶。好的机器可以在棋盘上战胜人类、在车辆中以远低于人的事故率行驶、在视觉语音里实现超人感知模式。但是人造的机器还没有定义一件事物和它本身尽可能相符的能力。所有的标定、符号都有超过它设计、使用目的之外的外延拓展意义,这也是人类独有的能力:实践性随变控本事。能够在未能完美定义的前提下通过自否、反身、同情、弥聚等机制总是能准确实现初衷意图。

640?wx_fmt=png

       哲学家休伯特--德雷福斯的核心思想则是:许多人类的行为不能被简单的看作是遵照一套规则行事。棋弈、语言翻译、问题求解和模式识别都依赖人类“信息加工”的特殊形式,而这种特殊形式的人类“信息加工”,反过来又取决于人类在世界中的存在方式。对这种处于某一局势之中的方式,原则上无法用现在能想象到的技巧加以程序化。

640?wx_fmt=png

       机器被动的“学习”过程与逻辑过程相反:从概念到世界;而人类主动的学习过程(研究性过程)与逻辑过程是一致的:从世界到概念。认知是从世界到概念,计算是从概念到世界,所以认知是聚合,计算是弥散,两者结合就是人机融合智能的根本。聚合可以突显,弥散可以关涉,弥聚就像呼吸一样节奏往复而具有生命力。

640?wx_fmt=png

        总之,智能科学正在从过去符号-计算-表征为代表的人工智能研究纲领向当前以涉身-交互-情境为代表的人机融合智能研究纲领的转变。

                           您感觉到了吧?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