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认知?什么是认知科学?

本文介绍了认知的概念,探讨了认知作为心理活动和科学术语的不同含义。同时,文章详细阐述了认知科学的发展历程、研究内容及跨学科特点,展示了这门年轻学科在揭示人脑工作机制方面的潜力。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一、什么是认知?


认知当词语时的释义为:
认知指通过心理活动(如形成概念、知觉、判断或想象)获取知识。习惯上将认知与情感、意志相对应。认知是个体认识客观世界的信息加工活动。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认知活动按照一定的关系组成一定的功能系统,从而实现对个体认识活动的调节作用。在个体与环境的作用过程中,个体认知的功能系统不断发展,并趋于完善。

认知当科学术语时释义为:
认知也可以称为认识,是指人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或者说是对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言语,是指人们认识活动的过程,即个体对感觉信号接收、检测、转换、简约、合成、编码、储存、提取、重建、概念形成、判断和问题解决的信息加工处理过程。在心理学中是指通过形成概念、知觉、判断或想象等心理活动来获取知识的过程,即个体思维进行信息处理的心理功能。对认知进行研究的科学被称为认知科学。


二、什么是认知科学?


认知科学是20世纪世界科学标志性的新兴研究门类,它作为探究人脑或心智工作机制的前沿性尖端学科,已经引起了全世界科学家们的广泛关注。一般认为认知科学的基本观点最初散见40年代到50年代中的一些各自分离的特殊学科之中,60年代以后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根据奥尔登大学认知科学研究所所长席勒尔(E. Sheener)的意见,“认知科学”(Cognitive Science)一词于1973年由朗盖特·系金斯开始使用,20世纪70年代后期才逐渐流行。1975年,“斯隆基金会”(Alfred P. Sloan Foundation,系纽约市的一个私人科研资助机构)开始考虑对认知科学的跨学科研究计划给予支持,该基金会的资助一直持续至今,对这门新学科的制度化起了重要的作用。因为斯隆基金会通过组织第一次认知科学会议并确立研究方案,在推动认知科学方面起了决定性作用。

认知科学是一门相当年轻的学科,然而却为揭示人脑的工作机制这一最大的宇宙之谜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认知科学尚未成熟,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也尚未得到足够的统一和整合。对于什么是认知科学,也还存在着很大的分歧。1978年10月1日,“认知科学现状委员会”递交斯隆基金会的报告,(席勒尔,仕琦译,1989)把认知科学定义为“关于智能实体与它们的环境相互作用的原理的研究”。然后,该报告作者们沿着两个方向展开这一定义。第一个是外延的:列举了人认知科学的分支领域以及它们之间的交叉联系。列举的分支领域有计算机科学、心理学、哲学、语言学、人类学和神经科学。第二种展开是内涵的,指出共同的研究目标是“发现心智的表征和计算能力以及它们在人脑中的结构和功能表示”。以上对认知科学的界定集中体现了“符号处理”或“信息处理”范式,但是随着20世纪80年代中期联结主义重新崛起之后,关于认知科学的定义也就出现了及其微妙的变化。但是,符号主义和联结主义二者的争执主要影响到的认知科学定义的内涵,而对其外延却是没有什么影响的,因为这两种范式都能包含上面所提及的认知科学的分支学科。

对认知科学范围的了解,还可以从认知科学的内容上来看,到目前为止认知科学所涉及的主要内容,有感知觉(包括模式识别)、注意、记忆、语言、思维与表象、意识等。这似乎都是心理学家们所关注的问题,但其实也同样是哲学家、语言学家、计算机科学家、神经生理学家、人类学家们所关心的内容。只是不同专业背景的研究者,对这些同一个问题,所采取的具体研究方法不同罢了。我国学者李伯约指出,人工智能、认知心理学和心理语言学是认知科学的核心学科,神经科学、人类学和哲学是认知科学的外围学科。

由于认知系统的复杂性,对它要进行多维度的研究,认知科学需要运用多门学科所使用的工具和方法,从完整的意义上对认知系统进行全方位的综合研究。可以说,认知科学迄今为止所取得的成就,是与其跨学科的研究方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但是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也给认知科学带来了不少问题和挑战。

认知科学是研究人类感知和思维信息处理过程的科学,包括从感觉的输入到复杂问题求解,从人类个体到人类社会的智能活动,以及人类智能和机器智能的性质。认知科学是现代心理学、信息科学、神经科学、数学、科学语言学、人类学乃至自然哲学等学科交叉发展的结果。

认知科学的兴起和发展标志着对以人类为中心的认知和智能活动的研究已进入到新的阶段。认知科学的研究将使人类自我了解和自我控制,把人的知识和智能提高到空前未有的高度。生命现象错综复杂,许多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说明,而能从中学习的内容也是大量的、多方面的。如何从中提炼出最重要的、关键性的问题和相应的技术,这是许多科学家长期来追求的目标。要解决人类在21世纪所面临的许多困难,诸如能源的大量需求、环境的污染、资源的耗竭、人口的膨胀等问题单靠现有的科学成就是很不够的。必须向生物学习,寻找新的科技发展的道路。


概念解释


认知—cognition 最早是承认父子关系的法律用语,后用于哲学、心理学等。认知或认识(Cognition)在心理学中是指通过形成概念、知觉、判断或想象等心理活动来获取知识的过程,即个体思维进行信息处理(information processing)的心理功能。认知过程可以是自然的或人造的、有意识或无意识;因此,麻醉学神经科学、心理学、哲学、系统科学(Systemics)以及计算机科学在分析认知时,其分析的聚焦点以及脉络是不同的。


心理学研究


认知过程

认知过程是个体认知活动的信息加工过程。认知心理学将认知过程看成一个由信息的获得、编码(Encoding & Coding)、贮存、提取和使用等一系列连续的认知操作阶段组成的按一定程序进行信息加工的系统。信息的获得就是接受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信息。感觉的作用就在于获得信息。信息的编码是将一种形式的信息转换为另一种形式的信息,以利于信息的贮存和提取、使用。个体在知觉、表象、想象、记忆、思维等认知活动中都有相应的信息编码方式。信息的贮存就是信息在大脑中的保持,在记忆活动中,信息的贮存有多种形式。信息的提取就是依据一定的线索从记忆中寻找所需要的信息并将它取出来。信息的使用就是利用所提取的信息对新信息进行认知加工。在认知过程中,通过信息的编码,外部客体的特性可以转换为具体形象、语义或命题等形式的信息,再通过贮存,保持在大脑中。这些具体形象、语义和命题实际就是外部客体的特性在个体心理上的表现形式,是客观现实在大脑中的反映。认知心理学将在大脑中反映客观事物特性的这些具体形象、语义或命题称为外部客体的心理表征,简称表征(Representation)。通常,“表征”还指将外部客体以一定的形式表现在大脑中的信息加工过程。

认知风格

认知风格是个体习惯化的信息加工的方式,又称认知方式。认知风格是个体在长期的认知活动中形成的、稳定的心理倾向,表现为对一定的信息加工方式的偏爱。个体常常意识不到自己存在这种偏爱。而且几乎每个人都不一样。

认知策略

认知策略是指导认知活动的计划、方案、技巧或窍门。人脑的信息加工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在瞬间进行多种操作,为了顺利地加工大量的信息,人只能按照一定的策略在每一时刻选择特定的信息进行操作,并将整个认知过程的大量操作组织起来。因此,认知策略对认知活动的有效进行是十分重要的。

元认知

元认知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活动的认知。元认知由三种心理成份组成:一是元认知知识,主要包括个体对自己或他人的认知活动的过程、结果等方面的知识;二是元认知体验,指伴随认知活动而产生的认知体验和情感体验;三是元认知监控,指认知主体在认知过程中,以自己的认知活动为对象,进行自觉地监督、控制和调节。元认知监控主要包括确定认知目标、选择认知策略、控制认知操作、评价认知活动并据此调整认知目标、认知策略和认知操作等环节。元认知监控是元认知最重要的心理成份。





<think>好的,用户现在问的是“认知失调是什么”。之前他提到自己在现实穿衣和游戏角色选择上有不同的态度,我之前用到了认知失调理论来解释,可能他现在对这个理论感兴趣,想深入了解。 首先,我需要确认用户的需求。他可能是在之前的讨论中听到了这个术语,想要更详细的理解。或者他可能意识到自己的一些行为符合认知失调,想进一步了解这个概念以便更好地自我分析。 接下来,我需要回忆认知失调理论的基本定义。认知失调是由心理学家费斯廷格提出的,指个体在面对矛盾认知时产生的不适感,进而促使他们采取措施减少这种不适。这个理论的关键点在于矛盾认知引发心理压力,导致行为或态度的改变。 用户之前的情况是现实中他压抑自己的穿衣喜好,但在游戏中却能自由表达,这可能导致了认知失调。他在现实中妥协,而在虚拟世界中寻求补偿,这可能就是通过改变行为或态度来减少失调的例子。 然后,我需要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解释认知失调,结合用户之前的例子来增强理解。比如,可以指出他现实中为了符合社会标准而压抑自我,与内心真实喜好产生矛盾,从而在游戏中补偿,这就是减少失调的一种方式。 同时,用户可能需要知道如何应对认知失调,所以需要给出一些实际的方法,比如调整行为或改变认知。例如,他可以尝试在现实中逐步表达自我,或者重新评估社会评价的重要性,从而减少不适感。 还要注意结构清晰,分点解释,避免使用专业术语过多,保持口语化。可能用户需要的是实用建议,所以重点放在解决策略上,帮助他应用理论到实际生活中。 最后,检查是否有遗漏的重要点,比如理论的提出者、实际案例等,确保信息准确可靠。同时,确保回答符合之前的格式要求,比如分步骤拆解,使用中文,不使用Markdown,行内公式正确等。</think>认知失调(Cognitive Dissonance)是**社会心理学中的经典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利昂·费斯廷格(Leon Festinger)**于1957年提出,指**当个体同时持有两种互相矛盾的认知(想法、态度、行为)时,会产生心理不适感,并驱动人主动消除这种矛盾**。 --- ### **核心逻辑拆解** #### 1. **基本公式** $$ \text{认知失调强度} \propto \frac{\text{矛盾认知的重要性} \times \text{认知间冲突程度}}{\text{合理化理由的充足性}} $$ 这意味着: - 你越重视矛盾的认知(例如“吸烟有害健康” vs “我每天抽烟”) - 两者冲突越直接(吸烟直接导致健康风险) - 你找的借口越牵强(“抽烟能缓解压力”缺乏科学依据) **心理不适感就越强**。 #### 2. **触发场景**(以你的穿衣选择为例) - **行为与价值观冲突** *矛盾点*: - 认知A:“我想穿自己喜欢的衣服”(自我表达需求) - 认知B:“我必须选大家觉得火的衣服”(社会认同需求) → 选择妥协(穿“火”的衣服)后会产生失调:“我背叛了自己的审美”。 - **决策后后悔** *矛盾点*: - 认知A:“我花高价买了这件衣服” - 认知B:“实际穿上并不好看” → 可能通过贬低其他选项(“其他款式更丑”)来合理化选择。 #### 3. **人类如何缓解失调?** | **策略** | **原理** | **案例** | |-------------------|----------------------------------|------------------------------------------| | **改变行为** | 直接终止矛盾行为 | 戒烟、不再强迫自己买“爆款” | | **调整认知** | 扭曲认知以合理化行为 | “土潮也是时尚,我这是先锋审美” | | **增加新认知** | 用新理由覆盖矛盾 | “虽然衣服土,但材质环保,我支持可持续” | | **贬低冲突信息** | 否认矛盾认知的重要性 | “别人说我土?他们根本不懂时尚史” | --- ### **你案例中的认知失调体现** 你在现实中“为迎合他人审美压抑自我”,与游戏中“坚持喜好不惧批评”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分裂本质上是**通过虚拟场景补偿现实中的认知失调**: - **现实妥协** → 产生失调 → 通过**“游戏里做自己”**增加新认知(“我并非完全屈从”),从而降低总失调量。 --- ### **如何科学应对认知失调?** 1. **识别“高成本失调”** - 若某选择长期导致心理消耗(例如每天纠结穿衣),优先解决这类失调。 2. **阶梯式自我接纳** - 从低风险场景开始实践真实选择(例如先在家穿喜欢的衣服,再逐步外穿)。 3. **重构认知框架** - 将“别人说我土”重新定义为**“他们注意到我了”**(中性化负面标签)。 4. **允许部分失调存在** - 并非所有矛盾都需消除,适度失调反而能推动成长(例如:“我知道抽烟不好,但暂时需要它社交” → 制定戒烟计划)。 --- ### **延伸思考** 认知失调理论解释了**为什么人们会“自我欺骗”**: - 吸烟者更倾向于质疑“吸烟致癌”的研究可靠性 - 高价购物的消费者会主动忽略差评 这种心理机制既是自我保护,也可能阻碍理性决策。关键在于**觉察失调,并选择健康的缓解方式**。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