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核心知识框架与本质
【光的本质】:光是一种电磁波。所有光学现象的根源都来自于波的叠加原理。
干涉:两束相干光波在空间叠加,导致某些地方振动始终加强(亮),某些地方振动始终减弱(暗)。本质是能量的重新分布。
衍射:光在遇到障碍物时,会“绕过”障碍物边缘继续传播,导致阴影区域的边界模糊甚至出现明暗条纹。本质是波阵面上无数子波源的相干叠加。
偏振:光是横波,其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偏振现象反映了光的横波性,是光区别于纵波的关键证据。
知识点与公式详解
1. 光的干涉
干涉的核心条件是:频率相同、振动方向相同、相位差恒定。核心公式是光程差与相位差的转换。
核心公式:
相位差 △φ = (2π / λ)×△,其中,光程差 △ = n× r(几何路程 × 折射率)
判断明暗纹:
当 △= ±kλ,即 △φ = ±2kπ 时,干涉相长(明纹)。
当 △= ±(2k-1)λ/2,即 △φ = ±(2k+1)π 时,干涉相消(暗纹)。(k = 0, 1, 2, ...)
A. 分波阵面法:杨氏双缝干涉
光程差: △= (d / D)× x(当 D >> d 时)
明纹中心位置: x = ±k (Dλ / d)
暗纹中心位置: x = ±(2k-1) (Dλ / (2d))
条纹间距(相邻明纹或暗纹间的距离): △x = Dλ / d
关键结论:
条纹是等间距、明暗相间的直条纹。
波长λ越长,条纹间距△x越大(红光条纹比紫光宽)。
实验装置不变时,△x是常数。
B. 分振幅法:薄膜干涉
核心:计算来自薄膜上下两个表面的反射光的光程差。
通用光程差公式: △ = 2d √(n₂² - n₁²sin²i) + (λ/2)
d:薄膜厚度
n₂:薄膜折射率
n₁:环境介质(通常是空气)折射率
i:入射角
半波损失:公式中的 + (λ/2) 项。当光从光疏介质射向光密介质反射时,反射光会产生π的相位突变,相当于增加了λ/2的光程差。判断口诀:“疏到密,半波损”。需要比较入射侧和透射侧介质的折射率。
两种重要特例:
等厚干涉(平行光垂直入射,i=0):劈尖、牛顿环
光程差简化为: △ = 2n₂d + (λ/2)
明纹条件: 2n₂d + (λ/2) = kλ
暗纹条件: 2n₂d + (λ/2) = (2k+1)λ/2
劈尖:相邻明(或暗)条纹对应的薄膜厚度差 △d = λ / (2n₂)。条纹是等间距的直条纹。
牛顿环:明环半径 r = √((k-1/2)Rλ),暗环半径 r = √(kRλ)。条纹是内疏外密的同心圆环。
等倾干涉:薄膜厚度d均匀,光程差只取决于入射角i。同一倾角的光线形成同一级条纹,是一组同心圆环。
2. 光的衍射
A. 单缝夫琅禾费衍射
半波带法:将狭缝分成若干个带,相邻带对应点发出的光到屏上的光程差为λ/2。
暗纹中心条件(核心!): b sinθ = ±kλ (k = 1, 2, 3, ...)
b:缝宽
θ:衍射角
明纹中心条件(近似): b sinθ = ±(2k+1)λ/2
中央明纹:介于 -λ < b sinθ < λ 之间,其宽度是其他明纹宽度的两倍。
关键结论:
缝宽b越小,衍射效应越显著,条纹越宽。
波长λ越长,衍射效应越显著。
B. 光栅衍射(单缝衍射 + 多缝干涉)
光栅方程(主极大明纹条件): (a+b) sinθ = ±kλ (k = 0, 1, 2, ...)
a+b = d:光栅常数(缝宽+缝间距)
缺级现象:当某一级多缝干涉的主极大,恰好落在单缝衍射的极小位置时,该级主极大消失。
缺级条件: k = (a+b)/a× k' (k‘ 是单缝衍射的暗纹级次)
例如,若 (a+b) = 3a,则 k = 3, 6, 9, ... 级缺级。
3. 光的偏振
马吕斯定律:强度为 I₀ 的线偏振光,通过偏振片后,出射光强 I = I₀ cos²α。α:光的偏振方向与偏振片透振方向的夹角。
二、做题思路与技巧
面对一道光学题,通常遵循以下四步,可以让你思路清晰,避免陷阱。
第一步:定性分析——这是“谁”的现象?
看题目描述和装置图,迅速判断题目考察的是 干涉、衍射 还是 偏振。
干涉:关键词常包含“双缝”、“薄膜”、“油膜”、“肥皂泡”、“空气劈尖”、“牛顿环”。
衍射:关键词常包含“单缝”、“细丝”、“圆孔”、“分辨本领”。
偏振:关键词常包含“偏振片”、“透振方向”、“反射光偏振”、“布儒斯特角”。
第二步:找准核心——用什么公式?
干涉:立刻想到 光程差公式 △。这是干涉计算的灵魂。
写出总光程差 △。
务必检查半波损失! 这是最常见的失分点。根据“疏到密”口诀判断。
衍射:
单缝:暗纹条件是根本 b sinθ = ±kλ。
光栅:主极大条件是根本 d sinθ = ±kλ,并检查是否 缺级。
偏振:直接用 马吕斯定律 I = I₀ cos²α 或 布儒斯特角公式 tan i_B = n₂/n₁。
第三步:建立几何关系——把公式和图像联系起来
光学题几乎都配有几何图。公式中的 d(厚度)、θ(角度)、x(屏幕位置)、D(距离)等物理量是通过几何关系联系在一起的。
例如,tanθ = x / D;对于劈尖,厚度 d 与位置 x 成正比。
小角度下,可以做近似 sinθ ≈ tanθ ≈ θ。
第四步:综合计算与讨论
将几何关系代入核心公式进行计算。
注意讨论 k 的取值范围。
对于光强分布问题,要分清是干涉还是偏振导致的光强变化。
四、经典题型与突破口
1.薄膜干涉颜色问题:白光入射,哪种波长的光满足相长干涉,薄膜就呈现那种颜色。解题时,将薄膜厚度 d 和折射率 n₂ 代入干涉相长公式,求出λ。
2.劈尖/牛顿环的动态分析(如压平、抬高):抓住核心变量——薄膜厚度 d 的变化。厚度变化会导致条纹怎么移动?遵循“条纹级别与厚度一一对应”的原则。向厚度变大的方向移动,条纹会向哪个方向弯曲?
3.光栅缺级问题:先写出光栅方程,再写出单缝衍射暗纹条件,联立求解即可得到缺级位置。
4.偏振光强计算:注意区分自然光和线偏振光。自然光通过偏振片后光强减半。多个偏振片串联时,要一步步计算,分析每两个偏振片之间的夹角。
转载来源:物理看花Physics
免责声明: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仅供读者学习、交流之目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1230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