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件与目录管理
(一)标准文件布局
-
/bin:
bin是Binary的缩写, 这个目录存放着最经常使用的命令。 -
/boot:
这里存放的是启动Linux时使用的一些核心文件,包括一些连接文件以及镜像文件。 -
/dev :
dev是Device(设备)的缩写, 该目录下存放的是Linux的外部设备,在Linux中访问设备的方式和访问文件的方式是相同的。 -
/etc:
这个目录用来存放所有的系统管理所需要的配置文件和子目录。 -
/home:
用户的主目录,在Linux中,每个用户都有一个自己的目录,一般该目录名是以用户的账号命名的。 -
/lib:
这个目录里存放着系统最基本的动态连接共享库,其作用类似于Windows里的DLL文件。几乎所有的应用程序都需要用到这些共享库。 -
/lost+found:
这个目录一般情况下是空的,当系统非法关机后,这里就存放了一些文件。 -
/media:
linux系统会自动识别一些设备,例如U盘、光驱等等,当识别后,linux会把识别的设备挂载到这个目录下。 -
/mnt:
系统提供该目录是为了让用户临时挂载别的文件系统的,我们可以将光驱挂载在/mnt/上,然后进入该目录就可以查看光驱里的内容了。 -
/opt:
这是给主机额外安装软件所摆放的目录。比如你安装一个ORACLE数据库则就可以放到这个目录下。默认是空的。 -
/proc:
这个目录是一个虚拟的目录,它是系统内存的映射,我们可以通过直接访问这个目录来获取系统信息。
这个目录的内容不在硬盘上而是在内存里,我们也可以直接修改里面的某些文件,比如可以通过下面的命令来屏蔽主机的ping命令,使别人无法ping你的机器:echo 1 > /proc/sys/net/ipv4/icmp_echo_ignore_all
-
/root:
该目录为系统管理员,也称作超级权限者的用户主目录。 -
/sbin:
s就是Super User的意思,这里存放的是系统管理员使用的系统管理程序。 -
/srv:
该目录存放一些服务启动之后需要提取的数据。 -
/sys:
这是linux2.6内核的一个很大的变化。该目录下安装了2.6内核中新出现的一个文件系统 sysfs 。
sysfs文件系统集成了下面3种文件系统的信息:针对进程信息的proc文件系统、针对设备的devfs文件系统以及针对伪终端的devpts文件系统。该文件系统是内核设备树的一个直观反映。
当一个内核对象被创建的时候,对应的文件和目录也在内核对象子系统中被创建。
-
/tmp:
这个目录是用来存放一些临时文件的。 -
/usr: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目录,用户的很多应用程序和文件都放在这个目录下,类似于windows下的program files目录。 -
/var:
这个目录中存放着在不断扩充着的东西,我们习惯将那些经常被修改的目录放在这个目录下。包括各种日志文件。
(二)目录基本操作
1.ls命令:显示目录
ls [参数][目录名]
--help 显示帮助(可以从中找到所需参数)
-a:显示所有档案及目录(ls内定将档案名或目录名称为“.”的视为影藏,不会列出);
-A:显示除影藏文件“.”和“..”以外的所有文件列表;
-C:多列显示输出结果。这是默认选项;
-l:与“-C”选项功能相反,所有输出信息用单列格式输出,不输出为多列;
-F:在每个输出项后追加文件的类型标识符,具体含义:“*”表示具有可执行权限的普通文件,“/”表示目录,“@”表示符号链接,“|”表示命令管道FIFO,“=”表示sockets套接字。当文件为普通文件时,不输出任何标识符;
-b:将文件中的不可输出的字符以反斜线“”加字符编码的方式输出;
-c:与“-lt”选项连用时,按照文件状态时间排序输出目录内容,排序的依据是文件的索引节点中的ctime字段。与“-l”选项连用时,则排序的一句是文件的状态改变时间;
-d:仅显示目录名,而不显示目录下的内容列表。显示符号链接文件本身,而不显示其所指向的目录列表;
-f:此参数的效果和同时指定“aU”参数相同,并关闭“lst”参数的效果;
-i:显示文件索引节点号(inode)。一个索引节点代表一个文件;
--file-type:与“-F”选项的功能相同,但是不显示“*”;
-k:以KB(千字节)为单位显示文件大小;
-l:以长格式显示目录下的内容列表。输出的信息从左到右依次包括文件名,文件类型、权限模式、硬连接数、所有者、组、文件大小和文件的最后修改时间等;
-m:用“,”号区隔每个文件和目录的名称;
-n:以用户识别码和群组识别码替代其名称;
-r:以文件名反序排列并输出目录内容列表;
-s:显示文件和目录的大小,以区块为单位;
-t:用文件和目录的更改时间排序;
-L:如果遇到性质为符号链接的文件或目录,直接列出该链接所指向的原始文件或目录;
-R:递归处理,将指定目录下的所有文件及子目录一并处理;
--full-time:列出完整的日期与时间;
--color[=WHEN]:使用不同的颜色高亮显示不同类型的。
2.mkdir:创建目录
mkdir[参数][目录名]
结果:
3. rmdir
rmdir[参数][目的地址]
4.cd:切换目录&pwd:显示当前目录文件
cd[目录名]
pwd[参数]
(三)文件的基本管理
1.touch[参数][文件名]:创建新文件
创建新文件a,示例如下:
2.cp[参数][源目录或文件][目标文件或目录]:复制文件
//复制a到当前目录下的b文件中
//用-v参数查看复制过程
//用-i参数询问是否覆盖原有文件
3.mv[参数][源文件或目录][目标文件或目录]:移动文件
//将a移动入dir文件夹
//将文件a重命名为aa
3.rm[参数][目的文件或目录]:删除文件
(四)查看文件内容
1.More[参数][文件名]
参数 |
说明 |
-d |
在屏幕底部显示press space to continue,‘q’to quit,对于不熟悉more命令的用户非常方便 |
-c |
该参数定义了每次显示从屏幕的最顶部显示文件的内容,即不以滚动的方式显示文件内容,但要先清楚原来的行,然后再显示新的内容 |
-p |
和-c类似,不同的是,先显示内容,再清空原有的行 |
+<起始行数> |
从给定的起始行显示文件的内容,比如more:+90:file,则file的内容将从90行开始显示,该参数可以帮助用户迅速定位到查看文件的位置,省去逐页翻屏的麻烦 |
+<屏幕行数> |
该参数用设置屏幕大小,即一屏多少行:Linux系统默认的是一屏22行,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设定屏幕的大小 |
-s |
和cat命令一样,不输出多行空白 |
+/<关键字> |
如果用户只关心文件中某关键字和词组,如果肉眼逐行观察,显示是低效的,但利用该参数定位要查询的关键字和词组,系统将跳过前面的行,直接从该关键字第一次出现的前两行显示的内容,若关键字位于前两行,则从前一行显示 |
2.less
Less[参数][文件名]
less命令的作用与more命令十分相似,都可以用来浏览文件的内容。不同的是,less命令允许用户往来滚动浏览已经看过的内容
3.head&tail
如果只需要查看文件头部的内容,利用more和less命令也可以实现,但是用户必须从一屏幕的内容里面提取自己需要的信息,幸运的是,Linux提供了一个方便查看文件头部的命令-head。
Head[参数][文件名]
[选项参数]
参数 |
说明 |
-<N> |
指定显示的行数 |
-n<N>或--lines=<N> |
显示目标文件的前N行,若N前面加“-”则表示显示除文件最后N行的其他所有行 |
-c<N>或--bytes=<N> |
显示目标文件的前N行字节,若N前面加“-”则表示显示除文件最后Nbyter行的其他所有内容 |
-v或-verbose |
总是打印文件名 |
--hele |
显示帮助信息并退出 |
--version |
显示版本信息并退出 |
tail和head命令相反,默认显示文件末10行,同样也可以设定显示的行数。
Tail[参数][文件名]
4. od
od [-A 地址进制] [-t 显示格式] 文件
选项介绍:
-A 地址进制: 按指定的进制显示地址信息;
o 八进制(系统默认值)
d 十进制
x 十六进制
n 不打印位移值
-t 显示格式: 指定数据的显示格式;
c ASCII字符或反斜杠序列(如\n)
d 有符号十进制数
f 浮点数
o 八进制(系统默认值)
u 无符号十进制数
x 十六进制数
(五)文件类型
1.ls -l path
drwxr-xr-x
- 第1个字母:代表文件类型
- 第2~4字母:代表用户的权限
- 第5~7字母:代表用户组的权限
- 第8~10字母:代表其他的用户的权限
文件属性 | 文件类型 |
---|---|
- | 常规文件,即file |
d | 目录文件 |
b | block device 即块设备文件,如硬盘;支持以block为单位进行随机访问 |
c | character device 即字符设备文件,如键盘支持以character为单位进行线性访问 |
l | symbolic link 即符号链接文件,又称软链接文件 |
p | pipe 即命名管道文件 |
s | socket 即套接字文件,用于实现两个进程进行通信 |
2.file
[root@localhost data]# file a.txt
a.txt: ASCII 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