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开篇
人生到处何所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抓,鸿飞哪复计东西。某天我突然发觉,这30余年来的生活痕迹好似雪泥鸿爪,貌似洒脱其实空空落落。儒家有“三立”:立功、立德、立言。我是真的一点都沾不上。
然而我对于人生还是有些想法和期望,于是打算做些事情,一些能让生活有所不同的事情;一些让生活变得更有意义的事情。
我的本科专业是“环境工程”,毕业后受社会的教育选了“工程”这一头,再后来机缘巧合投身了核电建设事业,最后则是一直从事BIM的相关工作。从2012年到如今,与BIM的不解之缘已有9年。这9年来,从核电到民建;从学习到实践;从应用到探索;从技术到管理。我经历的不少,也思考了许多。所幸这些年的职业积累还是有一些可取之处,正好又遇上了这么一个心愿发端,于是就决定了:成为一名BIM领域的知识创作者。
2 想法与思路
光有热情和想法是不够的,为了督促自己去落实行动,我认真的捋了一个创作框架。今后我将围绕3个主题创作不同系列的知识内容,即:温故知新、学以致用、文以载道。
2.1 温故知新——重走学习路系列
早在2012年,因为工作缘故我接触到AP1000核电站的SPR三维模型,也由此开始探索学习。但当时的BIM类资源极其有限,所以我是在既不知道BIM概念,也不知道BIM软件的情况下,从SU建模开始。虽然这段经历值得回味,但学习效率其实很低。
现如今的情况反过来了:网上的BIM类资源极其丰富,令人目不暇接。但“多”并不等于“好”,也不意味“适用”。在增加了学习成本(机会成本、时间成本、精力成本、费用成本)的同时,还有可能带来负面效果,使得从业人员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例如现在都还有很多人没搞明白“LOD”这一基础概念,更遑论正确的基于BIM理念开展工作。
因此,我打算基于自身经历,由浅入深的做一些BIM领域的知识分享,帮助从业人员正确的理解BIM,打好基础。这,就是“温故知新——重走学习路系列”。
2.2 学以致用——BIM标准化系列
2013年,在掌握了常规BIM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后,我开始了对企业BIM标准的学习。这个阶段,我从《设计企业BIM实施标准指南》一书中了解到“标准化资源、标准化行为、标准化成果”这一系列标准化概念。后来,2015年当我学习《质量管理体系》的相关知识时,发现有个朴实而神奇的东西,叫做“SOP”,即:标准操作程序。通常会以《作业指导书》的形式存在。
SOP的朴实之处在于:不玩虚的,不故作高深,按指引执行你就可以做到。
SOP的神奇之处在于:将理论知识反向提炼成实践,形成一套指导性的可执行操作流程。
于是我想到:可以采用SOP的形式,将平时积累的一些好的经验方法固化下来。
在实际工作中,这些内容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 作为培训材料,使得在岗人员能够快速上手,更易融入团队;
- 作为指导手册,有效保障了工作效率和成果质量的稳定性,降低“日常翻车”的可能性;
- 作为工作语言,有助于团队内部的高效协作,减少了隐性的管理成本;
最重要的是,SOP可以成为戴明循环的基本单位,令知识管理工作变成一件“看得见,做得到”的事情。这对于企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所以,把一些在实践中得到验证的好方法,固化为相互关联的一套套不同层级的SOP,就是我在“学以致用——BIM标准化系列”里面打算干的事情了。
2.3 文以载道——探索性成果系列
有人说BIM是一种软件,现在我们知道是错的;还有很多人说BIM是一种技术,这是盲人摸象式的结论。我认为:BIM是工程领域的一种信息化的理念,基于这种理念诞生了很多产物。
当我们从信息化的层面而不是工程项目的层面去认识BIM,就可以看到它的发展前景是多么的广阔无垠;也更容易看到当下我们做的工作是多么的有限。当然,行业的发展并不总是由技术驱动的,但这不妨碍我们走的更远一些。
对于BIM的将来我充满了想象,一些有趣的点子值得花时间去尝试。我相信一些研究的成果可以走出纸面,转化为实际的价值。
放飞想象的翅膀,捕捉灵感的流星;刻印沉淀的足迹,跨越现实的掣肘。古人观大千而发《天问》,如今我循小道而求索。秉文心著述,是为“载道”。
3 感谢支持
有时候我看到许多年前自己留下的图文记录,会因为当时的错误和不成熟感到羞涩,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一种类似“社死”的体验。因此,本文在不止“三易其稿”的情况下才迟迟完成,最终做好心理建设把它发布出来,真是挺不容易的。
我坚信自己的创作是有价值的,它会给各位带来收获。或许某天它会因为未知的缘故而夭折,但在此刻我是认真的。
提前感谢各位的关注,在注意力稀缺的年代这是多么的弥足珍贵。你们的关注能够帮我更好的坚持下去,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