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系统发展史总结

本文详细介绍了操作系统的发展历程,从早期的无操作系统,到单道批处理系统,再到多道批处理系统,其中中断技术和通道技术成为关键。随着技术进步,出现了分时系统、实时系统、网络操作系统和分布式操作系统,以及后来的多处理机系统和嵌入式操作系统。每个阶段都伴随着硬件和软件的重大改进,以满足不断增长的用户需求和性能要求。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一:无操作系统

1.手工
特点:(1)用户独占全机(2)CPU等待人工操作
问题:(1)计算机处理能力低(2)计算机工作效率低
2.脱机输入/输出方式
特点:数据的输入输出是在脱离主机的控制下完成的,通常是在外围机的控制下完成的
优点:(1)减少了CPU的空闲时间,缓和了人机矛盾(2)提高了I/O速度

二:单道批处理系统—晶体管

特点:利用磁带将若干个作业分类编成作业执行序列,每个批作业由一个专门的监督程序自动依次处理。
批:供一次加载的磁带或磁盘,通常由若干个作业组装成,在处理中使用相同的系统软件。
批作业组成:用户程序、数据、作业说明书(作业控制语言)
特征:(1)自动性—顺利情况下,磁带上的作业能自动地逐个依次进行(2)顺序性—先调入内存地作业先完成(3)单道性—内存中仅有一道程序运行,当该程序完成或发生异常时,才调入其后继程序进入内存执行

三:多道批处理系统

背景:60年代硬件两重大发展:中断技术和通道技术

中断技术

含义:指CPU在收到外部中断信号后,停止原来工作,转去处理该中断事件,完毕后回到原来断点继续工作。
中断处理过程:中断请求,中断响应,中断点(暂停当前任务并保存现场),中断处理例程,中断返回(恢复中断点地现场并继续原有任务)。
中断分类:硬件中断,包括硬件故障中断、I/O中断和外部中断;软件中断,包括程序中断(例如地址越界虚存管理中缺页等)和访管中断(由访管指令产生,程序员使用访管指令向操作系统请求服务,产生一个中断事件(自愿中断),将操作系统转换为核心态)。

通道(又称I/O处理机)

实际上是一台功能单一、结构简单的I/O处理机,它单独与CPU,并直接控制外部设备,与内存进行数据传输。
有专用的I/O处理器,可与CPU并行工作。具有自己的指令,可编程实现各种复杂的I/O处理。

多道程序设计原理:在计算机内存中同时存放几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