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写目录标题
操作系统物理内存管理主要包括程序装入、交换技术、连续分配管理方式和非连续分配管理方式(分页、分段、段分页)。
程序装入已在本专栏上一篇文章中介绍过,因此本文主要介绍连续分配管理方式以及非连续分配管理方式。
连续分配管理方式
单一连续存储管理
在这种管理方式中,内存被分为两个区域:系统区和用户区。应用程序装入到用户区,可使用用户区全部空间。
优点:
易于管理
缺点:
对要求内存空间少的程序,造成内存浪费;程序全部装入,使得很少使用的程序也会占用—定数量的内存。
分区式存储管理
分区式存储管理是把内存分为一些大小相等或不等的分区,操作系统占用其中一个分区,其余的分区由应用程序使用,每个应用程序占用一个或几个分区。
固定分区
将用户内存空间划分为若干个固定大小的区域,每个分区只装入一道作业,容易产生浪费和不足。
优点:
易于实现,开销小。
缺点:
会产生内部碎片,造成浪费;分区总数固定,限制了并发执行的程序数目。
动态分区
不预先将内存划分,而是在进程装入内存时,根据进程的大小动态地建立分区,并使分区的大小正好适合进程的需要。
下面列出了几种常用的分区分配算法:
- 最先适配法(nrst-fit):按分区在内存的先后次序从头查找,找到符合要求的第一个分区进行分配。较大的空闲分区可以被保留在内存高端。
- 下次适配法(循环首次适应算法 next fit):按分区在内存的先后次序,从上次分配的分区起查找(到最后{区时再从头开始},找到符合要求的第一个分区进行分配。较大空闲分区不易保留。
- 最佳适配法(best fit):按分区在内存的先后次序从头查找,找到其大小与要求相差最小的空闲分区进行分配。较大的空闲分区可以被保留。
- 最坏适配法(worst fit):按分区在内存的先后次序从头查找,找到最大的空闲分区进行分配。较大空闲分区不易保留。
优点:
没有内碎片。
缺点:
引入了外部碎片;算法复杂,系统开销大。
伙伴系统
固定分区和动态分区方式都有不足之处。固定分区方式限制了活动进程的数目,当进程大小与空闲分区大小不匹配时,内存空间利用率很低。动态分区方式算法复杂,回收空闲分区时需要进行分区合并等,系统开销较大。伙伴系统方式是对以上两种内存方式的一种折衷方案。
伙伴系统规定,无论已分配分区或空闲分区,其大小均为 2 的 k 次幂,k 为整数, l≤k≤m,其中21 表示分配的最小分区的大小,2m 表示分配的最大分区的大小,通常 2m是整个可分配内存的大小。
假设系统的可利用空间容量为2m个字, 则系统开始运行时, 整个内存区是一个大小为2m的空闲分区。在系统运行过中, 由于不断的划分,可能会形成若干个不连续的空闲分区,将这些空闲分区根据分区的大小进行分类,对于每一类具有相同大小的所有空闲分区,单独设立一个空闲分区双向链表。这样,不同大小的空闲分区形成了k(0≤k≤m)个空闲分区链表。
分配步骤:
- 当需要为进程分配一个长度为n 的存储空间时,首先计算一个i 值,使 2(i-1) <n ≤ 2i,然后在空闲分区大小为2i的空闲分区链表中查找。
- 若找到,即把该空闲分区分配给进程。
- 否则,表明长度为2i的空闲分区已经耗尽,则在分区大小为2(i+1)的空闲分区链表中寻找。
- 若存在2(i+1)的一个空闲分区,则把该空闲分区分为相等的两个分区,这两个分区称为一对伙伴,其中的一个分区用于配,而把另一个加入分区大小为2^i的空闲分区链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