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七十二术
鬼谷子七十二术(又称 “鬼谷子七十二变”)是战国时期纵横家经典《鬼谷子》中权谋智慧的系统化提炼,核心围绕 “因势而变、纵横捭阖”,涵盖谋略、处世、用人、攻防等多个维度。以下是系统整理后的完整内容,按逻辑归类并附核心解析:
一、战略认知与全局思维(1-12 术)
聚焦对局势、规律、趋势的根本判断,为谋略奠定认知基础。
-
阴阳相济
- 核心:计谋分阴阳,阳谋以公开策略引导局势,阴谋以隐蔽手段达成目的,二者相辅相成。
- 解析:圣人 “谋于阴,成于阳”,如 “明修栈道” 为阳,“暗度陈仓” 为阴,虚实结合方能出其不意。
-
养力蓄势
- 核心:形势不利时,通过涵养心力、积蓄力量,从根本上逆转局势。
- 解析:如曹操 “割发代首” 立信,以内部凝聚力扭转 “兖州之败” 后的颓势。
-
散势破强
- 核心:分散敌方威势,瞄准薄弱环节逐个打击,避免与整体强敌硬抗。
- 解析:效法 “伏熊待机”,如秦始皇灭六国,先弱后强、分阶段瓦解联盟。
-
隐迹藏形
- 核心:行动与决策需隐秘如 “闭户”“卦象”,避免暴露意图,待时而出。
- 解析:战前谋划不宣于众,如司马懿 “装病赚曹爽”,暗中布局却表面示弱。
-
观时知变
- 核心:敏锐捕捉事物转化的关键时机,提前预判趋势,抢占先机。
- 解析:如范蠡 “观天时、察民心”,预判吴越兴衰,助勾践复国后功成身退。
-
言出法随
- 核心:言辞具有改变局势的力量,精准表达可化解危机、凝聚共识。
- 解析:晏子 “二桃杀三士” 以言语激化矛盾,诸葛亮 “舌战群儒” 以辩才促成孙刘联盟。
-
以少胜多
- 核心:胜负不取决于人数多寡,而在是否顺应规律 —— 循道则以少胜多,逆道则众必败。
- 解析:淝水之战东晋 8 万破前秦 80 万,因前秦 “强征民心失”,东晋 “上下同欲”。
-
连环相扣
- 核心:单一计谋难成,需设多重嵌套,让对手破解表层计谋时落入深层陷阱。
- 解析:如周瑜 “苦肉计”(表层)下暗藏 “火攻计”(深层),黄盖诈降为最终火烧赤壁铺路。
-
因势变通
- 核心:局势永远处于变化中,固守传统必被淘汰,需以变应变。
- 解析:如赵武灵王 “胡服骑射”,打破 “中原衣冠不可改” 的成见,以军事变革强国。
-
革故鼎新
- 核心:在传统基础上革新,剔除糟粕、发扬精华,避免因循守旧。
- 解析:如韩信 “背水列阵”,突破 “兵法忌背水” 的常规,以 “置之死地而后生” 创新战术。
-
远见卓识
- 核心:以长远眼光洞察常人未见的趋势,提前布局未来。
- 解析:如张骞 “凿空西域”,虽短期耗资巨大,却为汉朝开辟战略通道,影响后世千年。
-
阴阳转换
- 核心:以阴阳辩证思维灵活转换策略,根据局势调整立场与方法。
- 解析:如吕布 “反复无常” 虽为贬义,但 “变则通” 的思维本身,体现对 “势” 的顺应(非道德认同)。
二、谋势与联盟策略(13-22 术)
聚焦如何通过外交、联盟、分化等手段塑造有利态势。
-
忤合深谋
- 核心:根据形势选择 “合纵” 或 “连横”,权衡利弊后灵活调整合作与对抗关系。
- 解析:如苏秦 “合纵抗秦”、张仪 “连横破纵”,均以 “忤合” 之术适应战国格局。
-
示假隐真
- 核心:以表面行动迷惑对手,掩盖真实意图,暗中实施关键举措。
- 解析:韩信修栈道吸引章邯注意力,主力却从陈仓突袭,借假象掩盖真实目标。
-
擒贼擒王
- 核心:抓住事物关键环节(如敌方弱点、核心需求),以局部突破带动全局。
- 解析:如荆轲刺秦 “图穷匕见”,瞄准 “秦王” 这一核心节点,试图以单点行动改变天下格局。
-
见微知著
- 核心:从细微征兆中预判重大趋势,防微杜渐或借势而为。
- 解析:如扁鹊见蔡桓公 “疾在腠理”,预判病情恶化;诸葛亮观 “风起东南角”,定下赤壁火攻之计。
-
主客互变
- 核心:强弱、攻防、主动被动可相互转化,需通过谋略逆转态势。
- 解析:如官渡之战初期袁绍为主、曹操为客,曹操袭乌巢后转为主动,实现 “客变主”。
-
纳叛招降
- 核心:接纳敌方归附者以增强自身,拒绝则会闭塞己路、削弱力量。
- 解析:如曹操收降张绣、贾诩,虽曾遭其突袭,却以宽容获 “人才归心” 之利。
-
应敌而动
- 核心:不轻易主动出击,待敌方暴露破绽后 “迫而后动”,以 “无为” 达 “无不为”。
- 解析:如司马懿对阵诸葛亮 “坚守不出”,待蜀军粮尽自退,以 “应敌” 而非 “主动” 取胜。
-
集智广谋
- 核心:广纳各领域人才,因才任用,集众智而成大事。
- 解析:如孟尝君 “食客三千”,既有谋士冯谖,也有 “鸡鸣狗盗” 之徒,关键时刻各展其用。
-
散纵连横
- 核心:分化敌方联盟(散纵)、联合可借势力(连横),打破僵局、掌握主动。
- 解析:秦国 “远交近攻”,联齐燕而攻韩赵,通过利益重组让 “敌友” 随局势动态调整。
-
飞箝制敌
- 核心:以言辞、利益或威势 “箝制” 对手,使其依附或妥协,瓦解抵抗力。
- 解析:“飞” 为灵活施展,“箝” 为精准控制 —— 如张仪以 “割地” 诱楚怀王,用利益箝制其决策。
三、攻防与实战策略(23-42 术)
聚焦具体作战与对抗中的战术运用,涵盖虚实、强弱、明暗等维度。
-
料敌如神
- 核心:通过细节(言行、资源、处境)预判敌方行动,实现 “未战先知”。
- 解析:诸葛亮观司马懿 “千里请战”,知其 “外强中干”,故坚守不战而拖垮魏军。
-
防患于未然
- 核心:筑牢人心、信息、决策防线,让敌方离间计、间谍无缝可钻。
- 解析:刘邦 “约法三章” 得民心(防内间),曹操斩杨修严守 “鸡肋” 机密(防外间)。
-
避实击虚
- 核心:避开强敌锋芒,攻击其 “强中之弱”(如后勤、内部矛盾),以弱胜强。
- 解析:官渡之战曹操不与袁绍主力对抗,专袭乌巢粮草,直击 “强中之弱”。
-
无中生有
- 核心:从 “无” 中创造机会(如借民心、造舆论),将潜在优势转化为实际战力。
- 解析:陈胜吴广 “鱼腹藏书”“篝火狐鸣”,借 “天意” 凝聚起义力量,变 “无名” 为 “有势”。
-
空中楼阁
- 核心:以虚名或愿景迷惑对手,使其沉迷虚幻利益而放松警惕。
- 解析:张仪以 “割地六百里” 诱楚怀王与齐断交,实则为空诺,借 “空中楼阁” 削弱其盟友。
-
攻心为上
- 核心:管理不止靠制度,更要以情感凝聚人心,使下属自愿效力。
- 解析:吴起为士兵吸脓,以 “心战” 增强凝聚力,远胜单纯命令 ——“心齐则力聚”。
-
一箭双雕
- 核心:一个行动达成双重目标,提升谋略效率。
- 解析:秦国攻韩赵(扩土)同时 “远交齐燕”(防干涉),既得实利又除后患。
-
借力打力
- 核心:以巧劲借对方之势反击,不与强敌硬抗。
- 解析:如太极拳 “引进落空”,谋略中体现为 “借力打力”,如曹操借 “天子” 之名号令诸侯。
-
重金反间
- 核心:不惜重金实施反间计,瓦解敌方信任,成本远低于正面作战。
- 解析:刘邦用黄金离间项羽与范增,虽耗财却除掉关键智囊,加速楚军瓦解。
-
以静制动
- 核心:掌握主动权,让对手按己方节奏行动,失去决策自由。
- 解析:诸葛亮 “空城计” 以 “城门大开” 框定司马懿决策 ——“疑有伏兵则不敢进”。
-
严守机密
- 核心:计谋泄露必败,保密是成功前提。
- 解析:袁绍谋士许攸投曹,泄露乌巢粮草机密,直接导致袁绍官渡之败 ——“事以密成”。
-
以德服人
- 核心:通过舆论、民心、威慑形成无形压力,使对手不战自乱。
- 解析:商汤 “网开一面” 示仁,诸侯闻之归顺,以 “德势” 胜 “兵势”,不战而得天下。
-
三资具备
- 核心:成大事需 “明势(知时势)、得人(聚贤才)、固己(守根本)” 三资。
- 解析:秦始皇统一天下,靠 “知六国衰弱”“用李斯尉缭”“行郡县制”,三者缺一不可。
-
知己知彼
- 核心:站在对方立场预判需求与顾虑,制定针对性策略。
- 解析:苏秦游说六国,先言 “秦灭之害”(点其恐惧),再提 “合纵之利”(给解决方案),因 “懂彼” 而得信。
-
静观其变
- 核心:局势不明时静观其变,待对方暴露破绽再行动。
- 解析:司马懿对阵 “空城计” 不急于进攻,观察细节而避险 ——“静者不乱,乱者自败”。
-
由易及难
- 核心:优先攻击弱小、昏乱的对手,积累胜势,避免两败俱伤。
- 解析:秦国先灭韩赵(弱)再图齐楚(强),逐步蚕食而非同时树敌,“由易及难” 扩张。
-
未雨绸缪
- 核心:提前预判风险,做好准备,危机来临时从容应对。
- 解析:曹操 “割发代首” 明军纪,平时严整则战时令行禁止 ——“备者,未雨绸缪”。
-
暗箭伤人
- 核心:隐蔽手段打击对手要害(非光明手段,慎用)。
- 解析:庞涓陷害孙膑断其足,虽一时得势却失人心,终遭反噬 ——“暗箭伤敌亦伤己”。
-
死中求活
- 核心:利用衰落势力或名义注入新力量,实现 “死中求活”。
- 解析:刘备借 “中山靖王之后” 名义,从寄人篱下到建立蜀汉,以 “正统” 之名凝聚人心。
-
鸟尽弓藏
- 核心:达目的后抛弃曾借力者,避免被牵制(含贬义)。
- 解析:朱元璋称帝后诛杀功臣,虽固权却失人心,体现 “权术与道义的冲突”。
四、诡道与心理战(43-62 术)
聚焦以心理、谋略迷惑对手,涵盖伪装、离间、威慑等 “诡道” 智慧。
-
笑里藏刀
- 核心:表面友善暗藏杀机,麻痹对手后突然发难。
- 解析:安禄山对唐玄宗 “泣涕效忠”,暗中积蓄力量,终发动 “安史之乱”——“柔言蜜语藏祸心”。
-
隔岸观火
- 核心:局势不利时主动撤退,旁观他人争斗,待两败俱伤再介入。
- 解析:春秋吴越争霸,楚国暂避其锋,待吴灭越后联越抗吴,坐收渔利。
-
坐收渔利
- 核心:对他人冲突不介入,任其消耗,待衰弱后顺势掌控。
- 解析:秦末楚汉相争,韩信 “按兵不动”,待刘项两败俱伤后以 “齐王” 身份左右局势。
-
欲擒故纵
- 核心:故意放松压力,使对手骄傲懈怠,再一举拿下。
- 解析:诸葛亮七擒孟获,放其重整却使其众叛亲离,终使其心服 ——“纵为更稳地擒”。
-
釜底抽薪
- 核心:摧毁对手根基(粮草、民心、盟友),使其不攻自破。
- 解析:曹操烧乌巢粮草,袁绍大军因缺粮崩溃,“断根胜于斩枝”。
-
先发制人
- 核心:预判对手意图后抢先行动,打乱其部署,掌握主动。
- 解析:李世民 “玄武门之变”,在李建成动手前先行诛杀,“先则制人,后则制于人”。
-
后发制人
- 核心:让对手先行动,暴露实力与意图后针对性反击。
- 解析:司马懿对阵诸葛亮,先接战探清其粮草弱点,再 “坚壁清野” 耗其锐气,终使其无功而返。
-
美人计
- 核心:以美色麻痹对手意志,使其沉迷享乐、丧失斗志。
- 解析:西施入吴,夫差因宠幸而荒废国事,终被勾践所灭 ——“欲不可纵,纵则祸生”。
-
反间计
- 核心:利用敌方间谍传假情报,或挑拨其内部关系,使其自相猜忌。
- 解析:周瑜伪造蔡瑁张允通敌书信,曹操杀二人后水军无帅,为赤壁之败埋下伏笔。
-
苦肉计
- 核心:故意伤害自己以取信对手,进而实施计谋。
- 解析:黄盖 “愿受杖责” 假意降曹,因 “受辱之深” 让曹操深信不疑,最终火烧曹军。
-
连环计
- 核心:多计环环相扣,让对手落入一个陷阱后,不得不进入下一个。
- 解析:赤壁之战:反间计除蔡瑁→苦肉计诈降→连环计烧船,三步联动破曹军。
-
走为上计
- 核心:局势不利时果断撤退,保存实力以图东山再起。
- 解析:刘备 “携民渡江” 避曹操追杀,虽狼狈却保核心力量,为三分天下留根基。
-
隐晦暗示
- 核心:将真实意图藏于表象,通过暗示让对手主动迎合。
- 解析:刘邦见 “商山四皓” 辅太子,知其羽翼已丰,默认现状而不直言废立,以 “隐” 避冲突。
-
内应外合
- 核心:安插间谍潜伏敌方核心,关键时刻提供情报或制造混乱。
- 解析:秦国间谍在赵散布 “李牧谋反” 谣言,赵王杀李牧后,秦军轻易灭赵 ——“情报定胜负”。
-
矫枉过正
- 核心:纠正错误需用超常力度,才能彻底扭转惯性。
- 解析:商鞅 “立木为信”,以五十金重赏搬木者,用极端方式打破 “变法不信” 的固有认知。
-
恩威并施
- 核心:对下属施恩(笼络心)与立威(明规矩)并举,刚柔相济。
- 解析:诸葛亮斩马谡(威)、重姜维(恩),既整肃军纪又得人才,使蜀军敬畏。
-
远交近攻
- 核心:与远方势力结盟,集中攻打邻近敌人,逐步扩张。
- 解析:范雎为秦献此计,远交齐燕、近攻韩赵魏,“得寸则王之寸,得尺则王之尺”。
-
假道伐虢
- 核心:以 “借路” 为名,实则趁机吞并对方。
- 解析:晋献公向虞国借道伐虢,灭虢后顺路灭虞,“唇亡齿寒” 警示 “借路者必怀异心”。
-
养虎为患
- 核心:过度纵容对手,使其壮大后反受其害。
- 解析:项羽鸿门宴放刘邦,看似宽容却养虎为患,终被刘邦逼至乌江自刎 ——“除恶需尽”。
五、应变与成事之道(63-72 术)
聚焦如何应对变局、积累优势,最终实现目标。
-
调虎离山
- 核心:用计谋将对手主力调离要害,趁机夺取或破坏。
- 解析:韩信 “声东击西”,扬言攻燕诱赵军西集,实则突袭其东部空防,一举破赵。
-
欲取先予
- 核心:想夺取某物,先暂时给予,使对手放松警惕后再收回。
- 解析:刘邦封韩信为齐王(予),使其全力攻楚,灭楚后夺其兵权(取)——“予是为了取”。
-
化敌为友
- 核心:将对手转化为己用,变阻力为助力。
- 解析:曹操收张辽、张郃等降将,既削弱对手又增强自身,“能用敌者,天下无敌”。
-
合众连横
- 核心:单打独斗难成大事,需联合他人形成合力。
- 解析:刘备 “三顾茅庐” 得诸葛亮,从 “屡败” 到 “赤壁胜”,印证 “独智不如众谋”。
-
狡兔三窟
- 核心:预留多条退路,避免陷入绝境。
- 解析:冯谖为孟尝君 “烧债券买民心”“建宗庙固根基”,使其失势后仍能安稳回归。
-
树敌强己
- 核心:故意树立外部敌人,凝聚内部力量(慎用,易引火烧身)。
- 解析:齐桓公 “尊王攘夷”,以 “抗夷” 为名团结诸侯,巩固霸主地位,化外患为内聚力。
-
虚张声势
- 核心:借他人之势抬高自己,虚张声势震慑对手。
- 解析:刘备依曹操、投袁绍,借强者之名提升影响力,从 “无名之辈” 成为 “皇叔”。
-
流言蜚语
- 核心:利用谣言影响舆论,动摇对手人心。
- 解析:秦国攻赵前散布 “李牧欲降秦”,赵王信谣杀李牧,赵军自溃 ——“流言可乱军心”。
-
深入核心
- 核心:深入对手权力中心或决策层,获取关键信息或影响力。
- 解析:李斯入秦从客卿至丞相,深入权力核心,助秦始皇统一天下 ——“近核心者得先机”。
-
功成身退
- 核心:通过持续谋划与行动,最终实现目标、达成 “功成”。
- 解析:张良辅佐刘邦从鸿门宴脱险到定都关中,步步为营,终成 “汉初三杰”——“谋贵长久,行贵坚持”。
总结
鬼谷子七十二术的核心是 “因势而变、以智取胜”,既包含对规律的认知(如 “天地无常”“主客互变”),也涵盖具体谋略(如 “反间计”“连环计”),更强调人心与大势的把控。其智慧不仅适用于古代军事与外交,至今仍为战略决策、人际博弈、组织管理等领域提供启发,但需结合道义与实际灵活运用,避免沦为纯粹的权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