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客(33)
- 收藏
- 关注
原创 商业航天:从“地心思维”到“天基思维”——深度解析AWS与SpaceX的太空博弈
通过软件定义实现的卫星功能可重构、服务可定制等特性,将大幅降低航天技术的使用门槛,加速航天应用场景的创新迭代,最终推动航天产业从专业封闭走向大众开放。贝索斯的布局尤其展现出独特的战略弹性:通过AWS构建的太空信息基础设施,既能为未来的太空经济奠定基础,又能持续服务当下地面市场需求,实现了战略上的"攻守兼备"。2024年与AWS、SES、Intelsat、美国空军研究实验室等组成WAVE联盟,目标通过使用智能、开放和虚拟化的网络,提供标准化的架构和规范,将卫星通信行业转变为一个完全可互操作的生态系统。
2025-11-21 08:21:40
124
原创 数据的长征:Palantir研究总结(1)
如果说2025年标志着“AI+”元年的正式开启,那么Palantir在资本市场的强势表现及其在中国科技界引发的深度解读,便不再仅仅是商业现象,而是一场关乎未来路径的预演。它不仅是新硅谷交出的AI产业化价值先声,也为整个行业厘定下一代基础设施形态提供了关键坐标。与此同时,传统企业破茧重生的数字化历程,与智能范式从大模型向世界模型的升维之路,这两股历史洪流交汇于Palantir这一点上,却又照见“本体”的天然缺陷。在这场波澜壮阔的数据长征中,智能化的未来,究竟路在何方?
2025-11-20 10:11:43
1024
原创 大模型的“失明”,能怪大模型吗?
在AI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需要建立一个更根本的历史视角——从理解“智能”的本质出发,把握技术演进的内在逻辑,而不是在产业领袖的热门断言中随波逐流。“九窍”就是人体上下的九个窍门,“十二舍”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及其对应的六种感知对象“色香声味触法”,其中“意”是统摄。如同我们之前反复强调的,人工智能的发展,本质上是对“人类智能”的仿生实践(目标在于构建完整的认知体系)。如果以人类“眼耳鼻舌身意”的完整体系为标准,显然当下热议的“空间智能”,也仅仅只是揭开了智能拼图中的一角——前路依然漫长。
2025-11-13 14:17:59
702
原创 从App时代到智能体时代,如何打破“三堵墙”
Palantir的野心与困境,恰恰映射出智能体时代最核心的矛盾——我们既需要一个统一的“语义层”来实现全局协同,又无法在信任与主权缺失的背景下,轻易将它托付给任何单一平台。
2025-11-12 11:51:42
974
原创 商业航天发展的终局在哪里?盘点值得关注的平台级产品
商业航天的终局,本质上是产业基础设施和数字生态的竞争。通过分析全球平台级产品的发展趋势,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商业航天正在经历三个维度的深刻变革:1. 从硬件标准化到软件定义化模块化设计和通用接口正在降低卫星制造门槛。软件定义技术推动卫星从“固定功能设备”向“可重构智能节点”演进,实现任务灵活切换与资源动态调度。2. 从单点突破到生态协同制造端:工业软件与数字工厂加速全流程数字化。运营端:云原生地面站和智能测控系统实现多星座统一管理,空天地数据融合成为可能。
2025-11-08 10:55:54
891
原创 商业航天之路:时代命题以及产业化、工业化、数字化的融合推进
本篇最早发布于2025年6月12日,为商业航天系列收官之作。航天产业作为开启“大航天时代”的核心引擎,既是典型的重工业,也是迫切需要被数字化改造的传统产业,其发展必然涉及产业化、工业化、数字化进程的深度融合。三者协同推动航天技术从实验室走向规模化应用。
2025-10-31 08:13:41
975
原创 Palantir解密:从单智能体到多智能体社会,本体、AIP、Apollo如何成就群体智能?
本系列自开篇以来,逐步构建了三重分析视角:一是Palantir本身的产品逻辑,审视其设计理念背后的顶层思维;二是企业IT架构的演进路径,洞察AI规模化落地的必然轨迹;三是智能仿生学的启发,帮助我们溯源“智能”内核,建立从微观机制到宏观体系的演化思路。这三重视角相互结合,超越Palantir的叙事边界,共同指向一个核心的演进脉络——人工智能正从“局部工具”走向“具备闭环能力的智能体”,最终迈向“多智能体协同组织”。理解智能体这个基本单元,就成为我们推演未来的关键。
2025-10-29 13:02:12
1735
原创 大模型、VLA模型、世界模型:谁代表通用人工智能未来?“智能仿生学”视角的分析
前面在解析Palantir的过程中,笔者深刻意识到基于仿生人类智能的视角理解通用人工智能的重要性。结合中国传统哲学的“十二舍”理论,尤其“眼耳鼻舌身”与“意”之间关系的启发,初步明确了“感知与执行功能层(“眼耳鼻舌身”的仿生)+控制中枢(“意”的仿生)”的通用人工智能基础架构。为辨析当前大模型、世界模型、VLA模型“通用”之争提供了基本的理论标尺。明确了在机器学习领域,正在从学习知识(模仿继承人类智能产出结果)向学习学习方法(探索人类智能形成过程)进化。
2025-10-23 18:43:32
1298
原创 商业航天需要一点“推土机精神”——兼论软件定义卫星与通导遥一体化的破局之道
通导遥一体化是卫星系统功能融合的目标,软件定义卫星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技术路径。软件定义卫星技术的进步,必然推动通信、导航、遥感载荷的集成一体化,促使卫星系统向多功能、高效能方向发展。在提升卫星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空天信息服务的智能化、泛在化上,通导遥一体化与软件定义卫星的目标是高度一致的。因此,战略上这两条技术路线其实可以统合到“软件定义”这个方向上,只是通信、导航、遥感分属不同部门主管,涉及到组织架构上的变g,难度可想而知。企业在这个背景下要寻找突破口,也许可以从平台化产品的商业机会入手。
2025-10-21 13:01:12
1138
原创 商业航天与数字经济(二):商业航天重构全球数字经济的底层逻辑
原文分布于2025年3月10日。接上文《上一篇我们重点介绍了数字经济、商业航天的“建”与“用”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从产业生态闭环的角度分析了各行各业数字化转型对深化数字基础设施应用、驱动数字经济良性循环的重要性。随着人类轨迹从地球逐步向太空延伸,商业航天不仅代表太空经济的起步,更将重构全球数字经济。本篇我们进一步聚焦全球数字时代生态竞争,分析商业航天重构数字经济的底层逻辑。
2025-10-17 13:20:24
972
原创 Palantir解密:李飞飞与强化学习之父对大模型的批评有何不同?兼论“本体”的哲学本质
李飞飞在批评大模型缺陷、提出其世界模型理念的过程中,实际上勾勒出了一个完整的“智能”体系架构——感知、行动与智能中枢的紧密耦合。这为理解智能的整体性提供了框架基础。Sutton则进一步突破了大模型训练中由人主导的机器学习迷思,强调了自主交互(实践)作为学习发生的根本模式,并提出了以“奖励”为表征的朴素动力机制。值得注意的是,在“体验-行动-感知-奖励”这个看起来十分功利的框架之外,Sutton也提到了赋予AI以最基本的规则——价值观,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从“内核”出发进行体系化构建的思维雏形。
2025-10-15 15:56:32
1096
原创 Palantir解密:“本体”的局限
基于前面对于人类智能体系的分析,或许我们能够更深刻领会汉字符号系统中的智慧:“象形”、“指事”中的视觉抽象,与“会意”、“形声”中的概念与语音抽象,恰与中国传统哲学中“眼耳鼻舌身意”的认知体系一脉相承。作为最古老的文明符号,汉字始于象形。这揭示出人类语言的发展,是从对一般形态的视觉抽象,逐步走向更高级的符号表达。而计算机模拟人类智能的历程,则似乎走着一条相反的路径——它是从最高级的数理逻辑形态出发,正逐步向下兼容,向语言模型、空间智能等一般形态扩展。
2025-10-10 08:54:02
1761
原创 商业航天与数字经济(一):从4G、5G得与失,看6G时代商业航天如何成为新经济引擎?
原文分布于2025年3月7日。近日在两会发布的zf工作报告中,对商业航天和低空经济的定位从上一年度的“未来产业”调整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明确了其新增长引擎与国家支柱产业的战略地位。关于商业航天对国家经济、军事、地缘zz的战略意义,我们在前期的系列文章中已经多次分析过,本篇重点探讨,商业航天将从哪些方面、以及如何对经济增长起到战略引擎的作用。
2025-10-04 11:35:10
1121
原创 Palantir解密:从AI到AI Agent,为什么需要“本体”?有没有其他方案?
AI Agent通常被翻译为“智能体”或“人工智能代理”,它的本质是一个能够自主感知环境、进行推理、规划决策并执行动作,以达成特定目标的智能系统。根据OpenAI定义,AI能力可分为五级:Level 1 聊天机器人:按预设话术回复(如微信客服);Level 2 推理者:分析逻辑问题(如解数学题、规划旅行);Level 3 智能体:代表用户行动(如自动订机票、发邮件);Level 4 创新者:具备创造能力(如写小说、设计产品);Level 5 组织:协调多智能体协作,像全自动公司团队。
2025-09-30 12:10:55
1454
原创 卫星互联网商用落地的三个条件
原文于2025年3月21日首次发布。由于国内卫星互联网发展在战略视野上受6G规划进度、国内星地融合应用场景开发的严重局限,至今业界仍存在要不要建设卫星互联网的质疑声,我们前面对于包括“建”与“用”的逻辑分析,以及从4G到6G演进的规律性探讨,旨在解决3个问题:一是通过分析卫星互联网与经济、军事、地缘政治的关系,来回答没有卫星互联网行不行?二是梳理当前阶段卫星互联网在国内的应用场景,以中国市场为例,探讨卫星互联网在一国或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相对发达的阶段,卫星互联网应用的市场潜力有多大?
2025-09-25 20:27:43
1205
原创 Palantir解密:从企业数字化能力构成说起,“本体”如何破解现代企业数据应用难题?
抛开技术外壳来看,Palantir“本体”的理念内核其实并不复杂:构建一个统一、可操作的数字现实,以高效驱动决策与行动。其技术实施和产品沉淀的过程诚然是高复杂性、高难度的,但这正体现了Palantir所代表的新硅谷“All in AI+”的战略决心。对于我们而言,必须深刻认识到:企业数字化能力建设既不是高精尖技术的简单堆砌,也不是局部场景的数字化改良,而是一场企业级的“数字孪生”——关乎战略、组织与业务全域的体系能力的重塑。
2025-09-24 16:24:59
1415
原创 解密Palantir:AI+时代企业IT演进与“本体”变革的深度剖析
在解析Palantir的过程中,笔者意识到要理解本体,必须先说清楚企业IT架构。面对AI+时代的汹涌巨变,传统IT架构正在经历深刻演进。未来,哪些领域将孕育出新一代的变革性产品?Palantir的“本体”理念与这一趋势有何内在关联?本文试图建立一个初步的思考框架,以期为行业探讨提供参考。
2025-09-17 19:08:59
1051
原创 Palantir解密:“本体”的建模逻辑及其扩展方向
上一篇重点从对现实世界建模的角度探讨了“本体”在数字化架构中的核心意义。这里借Palantir的“本体”概念、解析Palantir只是起点,目标旨在以他山之石攻玉——探索数字世界的底层架构逻辑,最终为构建自主体系提供思考。Palantir以“本体论”为核心的建模方案是否代表终极答案,不宜过早下结论,但其思路值得深入剖析。
2025-09-10 12:15:03
1819
原创 Palantir解密:说人话,到底什么是“本体”?
笔者2018年在云计算公司开展政企数字化专项时,便意识到全面数字化进程背后存在大量未知领域,尤其是未来数字世界的底层架构如何构建这一关键问题。可惜因为种种原因,连那几个小专项最终都未能落地,也就无从深入了。近期看了很多有关Palantir的材料,倒觉得这像是新硅谷(区别于比尔盖茨、扎克伯格等主导的硅谷时代)交出的一份关于“数字世界底层架构”的答案,至于这个答案是否成立、有没有更优解、我们本土对标的版本是什么,可能都还待看。《Palantir解密》系列尝试通过解析Palantir,来系统回答这一问题。
2025-09-05 18:03:11
1467
原创 商业航天:中、美、欧“软件定义卫星” 路线全解析
我们前面从卫星互联网端到端生态链的角度分析SpaceX时,航天科技集团在某些方面还能与之一较高下。但如果从马斯克的整个商业版图来看,国内的确没有任何一家企业能够单独与之匹敌。马斯克构建的产业链,涵盖了媒体平台、智能手机、人形机器人、汽车、低轨卫星互联网、火箭及星舰运载器、超算,相当于“字节+华为+宇树+比亚迪+航天科技+中科曙光”。当然这并不代表在单个业务上的实力对比,而是为了说明马斯克建立的这个商业生态,完整覆盖了国内这些商业巨头所在的重要板块。赵军锁:马斯克构建的产业链。
2025-08-31 16:44:52
1522
原创 从“互联网+”到“人工智能+”:云计算生态演进揭示AI应用破局之道
对大模型公司而言,从收取“成品税”转向“售卖生产资料”,不仅能够缓解下游应用企业的规模化困境,更有利于构建更深层次的产业生态壁垒——一旦企业的核心业务构建于某家的模型工具链之上,其迁移成本将变得极高。然而,这种收费方式抹平了模型之间的效率差异,高效优化的模型无法获得溢价,低效的模型也没有成本压力,本质上无法激励产业升级,对于追求降本增效的应用方而言,并非有利方向。而随着企业和zf机构加速上云进程,为满足其在成本、安全、合规和控制力上的多样化需求,逐渐演化并形成了三种主流的部署形态:公有云、私有云和混合云。
2025-08-30 09:11:41
1704
原创 AWS参与太空角逐的底层逻辑:云巨头如何“云端造星”?
原文分布于2025年4月24日。前面商业航天专题文章,从航天端(星、箭、场)到通信端(网)的分析,基于都是以SpaceX为对标对象,聚焦硬件能力的建设。这部分也是我国商业航天研究的两大主流阵营。从软件定义卫星系列推进到AWS的太空版图,我们的分析就进入到互联网端(云、App),或者说是泛通信端。上一篇分析了贝索斯与马斯克竞争的战略支点,不在谢泼德和新格伦火箭,而在AWS,贝索斯不是在复刻另一个SpaceX。
2025-08-25 19:33:31
982
原创 软件定义卫星:“互联网思维”将如何重塑商业航天?
数字经济正在影响全球,世界已经进入“软件定义一切”的时代,一个城市、一张电网、一辆新能源电动汽车……无不依赖软件系统的驱动。所以,理论上,卫星互联网全链的所有环节和设施设备,包括星、箭、场,都存在被“软件定义”颠覆的趋势。但凡能够形成一个产业的,都是成熟技术的商业化应用。所以对于新兴产业而言,有“用”的场景才有大规模“建”的必要,“建”的目的是“用”。
2025-08-24 19:45:55
750
原创 智能制造的未来畅想:假如工厂长出了“腿”
三是生态的互联与泛在化,3D打印技术已经预示了“设计即制造”“需求即制造”的终极形态,而工业互联网与数字孪生技术更进一步:通过虚拟空间中供应链的预重构与实时映射,整座工厂乃至制造网络都可在目标地区被快速“唤醒”,实现“需求即所在地”的分布式生产。NASA2015-2019年间开展的“月球3D打印栖息地挑战赛”,利用月球表面的风化土作为“油墨”,通过大型3D打印机自动建造宇航员居住的穹顶、防辐射墙等结构,已完成多轮竞赛,验证了技术可行性,为未来月球基地建设提供了多种设计方案和原型。
2025-08-22 15:46:30
1309
原创 汽车工业第四代生产范式,为什么没有率先出现在中国(2):智能制造的核心竞争逻辑
接上文《四个问题读懂特斯拉工厂和第四代生产范式》在物理AI竞赛中,数据定义软件,软件定义硬件,硬件定义制造,而制造就是护城河。——大摩:制造才是特斯拉的护城河。
2025-08-12 08:14:06
1280
1
原创 汽车工业第四代生产范式,为什么没有率先出现在中国?(1)
以特斯拉超级工厂为代表的汽车工业第四代生产范式,既没有出现在传统工业强国德国,也没有诞生于传统与现代兼具的工业大国中国,反而出现在“去工业化”趋势明显的美国。这与我们所理解的“工业强国”定位是否有所偏差?这个问题,笔者在中就已经提出过,其本质思考是:工业化领先的真正标准究竟是什么?本系列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探讨:特斯拉超级工厂的范式意涵智能制造的核心竞争逻辑——从上海超级工厂的地位说起第四代生产范式为什么没有诞生在德国美国的“去工业化”与特斯拉崛起的悖论工业强国的真正标准。
2025-08-10 17:15:15
1097
原创 “一半天堂一半地狱”:人才富集与产业空心化,AI为什么也这么难?
笔者5月份在上海接触到一家专注于AI技术国际供需对接的孵化器,其负责人直言不讳指出国内AI“有人才没场景,有技术没产业”。这与航天产业的处境惊人相似。不禁令人深思:作为工业强国和产业大国,为什么在战略性产业落地上,屡屡显得如此青涩?
2025-08-06 08:01:26
945
原创 从齿轮到算法:工业4.0的智能化演进全景
在工业化进程中,“软件定义”的革命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流程或规则的“软件定义”比如生产流程通过MES/SCADA系统实现自动化控制、管理逻辑被编码到ERP/OA系统中,进而在全面数字化转型后实现系统自治。2、产品的“软件定义”硬件产品通过嵌入式系统和OTA升级获得持续进化能力。比如汽车产品智能手机化,自动驾驶功能持续迭代;冰箱等家电产品场景化服务拓展等。3、工厂的“软件定义”将物理工厂转化为可编程、可动态优化的数字系统。
2025-08-05 19:45:55
1542
原创 平台视角看AI:从消费互联网到产业互联网
数字时代终极图景:产业生态=实体架构(“硬件”)×智能中枢(OS)×数字场景(入口);成功者将是那些将平台化思维融入血脉的组织——既懂实体产业基因,又懂数字生态运营。前面三篇文章分别从生产、管理、商业角度总结了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动工业历史进程的底层逻辑,揭示了数字技术对传统范式的“颠覆”,是核心系统抽象化与“软件化”演进的结果。数字技术通过编程语言将这种“软件化”的系统逻辑固定下来,形成对物理世界的控制。随着软件处理能力的爆发性增长,“软件定义”持续向实体领域渗透,最终塑造形成深度数字化的产业格局。
2025-08-05 19:42:58
920
原创 商业视角看AI:价值链重构与商业模式变迁的底层逻辑
从前两篇文章,可以看到生产与管理领域都发生了“软件定义”革命:生产设备控制系统从机械控制、电气逻辑控制到可编程软件控制,进入到算法驱动的机器自主控制;管理从经验驱动、科层架构驱动、流程数据化驱动,发展到算法驱动边缘自主决策。生产与管理的变革,在工业4.0时代诞生了以特斯拉超级工厂为代表的第四代流水线。那么,软件定义又将如何重塑商业逻辑呢?
2025-08-05 19:39:56
723
原创 管理视角看AI:从数字化到智能化的底层逻辑
现代化生产有一条清晰的演进路线,那就是从工业1.0到工业4.0,管理有没有一个类似的框架呢?汽车工业的第四代生产范式(以特斯拉为代表的智能制造体系)为什么没有率先出现在中国?上一篇我们分析了从机械化到智能化的演进逻辑,工业1.0和2.0时代主要是以物理机械代替人类的体力劳动,工业3.0和4.0时代数字化和智能化系统开始替代人类脑力劳动。这种脑力劳动的替代体现在两个维度,一是生产过程中的设备和工序控制,主要涉及操作性脑力劳动,通过数字化系统接管;
2025-08-05 19:35:10
770
原创 工业视角看AI:从机械化到智能化的演进逻辑
纵观人类工业发展史,就是用工具不断替代(或解放)人类劳动的演进史。人类工具的发展历程是一部浓缩的人类文明进化史。而机器作为工具的高阶形态,其从简单机械装置到智能系统的蜕变,将工业发展清晰地划分为机械化和智能化前后两个时代。
2025-08-05 19:32:32
909
原创 人工智能的边界探索:从学派分立到人机共生
自1956年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这个名称出现以来,直到今天,AI的定义从未真正统一。
2025-08-05 19:29:47
1154
空空如也
空空如也
TA创建的收藏夹 TA关注的收藏夹
TA关注的人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