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译器,解释器,预编译器之间的关系

解释器直接执行源码,无需生成目标文件,适合跨平台但需要对应解释器;编译器将源码转换为可执行文件,一次编译多次运行,但跨平台性较差。预编译器则将源码转化为中间代码,减少编译时间,提高跨平台性。不同应用场景中,功能丰富的应用常使用编译器或预编译器,而轻量级应用则倾向于使用解释器。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如何理解解释器,编译器和预编译器之间的关系

解释器:将源码(刚编写好的代码称为源码)翻译成对应操作系统的计算机语言但不生成该计算机语言文件,直接展现源码所对应的功能,等下次运行时再次编译,且源码还是源码,不会产生中间代码或者计算机语言代码,解释器一般是附着在操作系统或软件上(比如浏览器)

编译器:将源码全部转成计算机语言代码,一次编译,终生使用(不更新的情况下)

预编译器:将源码转换成中间代码,然后再交由不同的操作系统的解释器去进行解释

解释器的优点:跨平台性好,因为不同操作系统所对应的计算机语言是不同的,所以如果是编译好的文件,只能在对应的操作系统上运行。

缺点:需要环境里有对应的解释器

编译器的优点:不需要重复编译。

        缺点:跨平台性差

预编译器结合了解释器和编译器的优点:将源码先编译成类计算机语言代码(接近计算机语言但是还不是),然后再把剩下的编译过程交由不同操作系统的解释器去解释,比如java,

所以跨平台性好且每次使用时经行编译的时间大大减短

这个时候可能就有同学要问了,那我如果要发布其他平台的软件,我将编译器编译前的源码再重新编译成其他平台对应的计算机语言不就行了?对于这个问题,我的看法是,行,但问题是,每对应一个操作系统你就对应一份计算机语言的软件,当你需要修改需求,更新源码的时候,你不得不再编译好几份对应不同平台的代码,这样工作量相比起解释器来说会麻烦很多

编译器和解释器和预编译器的使用场景:功能比较多的应用会选择软件的形式,既让用户先下载编译好的文件,然后需要使用的时候直接打开,这样做的好处是减少了每次使用所需要要服务器发起请求数据的大小,所以都选择使用编译器和预编译器

功能较少或者使用频率较低的应用一般选择做成网页或小程序的形式,首先是用户一般不会为一个使用频率较低的应用进行下载,其次网页的特点是访问的时候直接向服务器发起数据请求加载页面,不需要提前下载,要不然我访问一个网页我就得先下载下来多麻烦,这个时候就用到了解释器,当用户发起数据请求的时候直接将源码解释成对应得功能然后展现给用户使用

以上就是我对解释器,编译器与预编译器之间的关系得理解,如有错误,还请指出,谢谢观看,再见

评论 1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