允中 发自 凹非寺
量子位 报道 | 公众号 QbitAI
△电影《模仿游戏》,改编自《阿兰·图灵传》
一千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从阿兰·图灵(Alan Turing)博士第一次提问 “机器会思考吗?”并设计出图灵试验算起,70年来AI领域涌现的杰出人物灿若繁星,像推动最近这一轮AI复兴的深度学习三巨头Bengio、Hinton、LeCun,以及创造了AlphaGo的Demis Hassabis等。几代学者接力棒般地努力,将人工智能从科学猜想一步步推向现实,呈现给大众。
在MEET2022智能未来大会上,京东的何晓冬来到了活动现场,讲述了京东在技术方面的进展,以及在各产业的应用。
△ 何晓冬在量子位 MEET 2022演讲
作为一家新型实体企业,京东自2017年初全面向技术转型以来,已在技术上累计投入近750亿元,展示了京东对于技术和人才的重视,并将内部沉淀和打磨多年的技术全面向社会开放,帮助外部合作伙伴实现数字化升级。
此外,依托丰富的场景和在智能供应链方面的优势,京东也吸引了众多优秀的科学家加盟。
何晓冬便是其一。
他在自然语言处理、多模态智能等领域深耕多年,有着众多研究成果,并将这些成果大规模的应用在京东和产业界。
活动结束后,我们还聊了聊他经历的AI复兴往事。
最早一批投身深度学习的AI科学家
何晓冬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硕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后赴美国密苏里大学哥伦比亚分校学习,获得博士学位后加入微软。从2012年至今,他还在位于西雅图的华盛顿大学电机与计算机系兼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在加入京东前,何晓冬就职于微软雷德蒙研究院(MSR Redmond),任首席研究员(Principal Researcher)及深度学习技术中心(DLTC)负责人。雷德蒙研究院是微软全球八大研究院之首,位于微软总部。
在这里,不仅有海量高影响力学术论文诞生,还有众多学术研究成果被转化到微软产品中去。比如微软在隐私保护方面的机器学习算法、DNA存储数据系统的开发,都是雷德蒙研究院的成果。
此前举办多年的微软研究院技术节(TechFest)也是在这里举办,对微软乃至整个业界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在学术界这些年,何晓冬提出多个基础方法和经典模型,推动和启发了众多国内外科技创新。
在自然语言处理、语言与视觉多模态智能等领域,他发表论文200余篇,谷歌学术引用3万余次;其中前10篇代表作的引用超过15000次,并多次获得ACL杰出论文奖、IEEE SPS最佳论文奖等奖项。
△何晓冬的谷歌学术主页
比如在2014年,他与深度学习三巨头之一Yoshua Bengio等人给IEEE TASLP投稿的《Using RNN for Slot Filling in Spoken Language Understanding》,提出了基于深度循环神经网络的口语理解模型,为口语理解领域带来突破。
六年之后,该论文获得2020年度IEEE 信号处理协会 (IEEE SPS)最佳论文奖。跟一般顶会的最佳论文奖不同,这个奖是从过去6年里发表于IEEE SPS的所有论文里评选,相当于经过了时间的检验。
何晓冬还为此感慨道,AI领域发展很快,这个工作萌发idea的时候,这些作者里还只有一位IEEE Fellow,获奖的时候,作者群里已经7位Fellow加一个图灵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