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图分类是怎么实现的

如何进行意图分析

之前开始做语义理解的时候,笔者采用的是比较粗暴的方法进行匹配。随着语料的积累,语料库的规模变得越来越大,匹配的效率也随着越来越低,对语料进行意图分类的想法也就随着产生。

当用户输入之后,系统首先对输入进行意图分类,然后对分类下的语料进行匹配,从而减轻计算量,提高系统的匹配效率。

本文只是简单的阐述一下意图分析的典型思路和方法,并实现一个基本的意图分类器,而无意系统的探究意图分类。更详细的探讨后文再进行。

本文按照如下流程进行叙述:

  • 数据准备
  • 特征提取
  • 模型准备
  • 训练模型
  • 使用模型

数据准备

假设有3个场景:吃饭、打招呼、再见。那么三个场景下会有什么样的对话呢? 
比如:

  • 今天这个菜真好吃!
  • 嗨!今天天气不错!
  • 今天很开心,明天见!

很明显,人眼一看就能看出对应的句子应该是哪个类别了:

  • 今天这个菜真好吃! ->吃饭
  • 嗨!今天天气不错! ->打招呼
  • 今天很开心,明天见! ->再见

到这里,我们模型需要的数据就有了。可以很清晰的写出下面的代码:

list_sen=['今天这个菜真好吃!','嗨!今天天气不错!','今天很开心,明天见!']
  • 1

需要的数据就有了,下一步是提取特征。

特征提取

特征的提取是为了方便进行分类计算,每一个特征都具备一定的权重,表明它的权值。通过特征的权值,就能够确定句子属于哪一个类别。这里我们将每一个字作为一个特征,1/(字出现的总次数)作为权值。 
首先构造一个字典,key为字,value为频率:

dict_voc=dict()
for s in list_sen:
    for w in s:
        if w in dict_voc.keys():
            dict_voc[w]+=1
        else:
            dict_voc[w]=1
  • 1
  • 2
  • 3
  • 4
  • 5
  • 6
  • 7

输出为:

{'这': 1.0, '嗨': 1.0, '好': 1.0, '气': 1.0, '真': 1.0, '错': 1.0, '不': 1.0, '个': 1.0, '心': 1.0, '天': 0.2, '菜': 1.0, '今': 0.3333333333333333, ',': 1.0, '!': 0.25, '吃': 1.0, '明': 1.0, '见': 1.0, '很': 1.0, '开': 1.0}
  • 1
  • 2

到这里字典构造完毕,下一步就是构造类别的特征了。 
前面说了,我们把每一个类别下的每一个字作为特征,代码也就可以写出来了。

features_one=dict()#吃饭  {字:频率}
features_two=dict()#打招呼
features_three=dict()#再见
for w in list_sen[0]:
    if w in features_one.keys():
        features_one[w]+=1
    else:
        features_one[w]=1
for w in list_sen[1]:
    if w in features_two.keys():
        features_two[w]+=1
    else:
        features_two[w]=1
for w in list_sen[2]:
    if w in features_three.keys():
        features_three[w]+=1
    else:
        features_three[w]=1
print(features_one)
print(features_two)
print(features_three)

#{'好': 1, '天': 1, '真': 1, '吃': 1, '!': 1, '菜': 1, '今': 1, '个': 1, '这': 1}
#{'不': 1, '!': 2, '气': 1, '嗨': 1, '错': 1, '今': 1, '天': 2}
#{'明': 1, '心': 1, '开': 1, '见': 1, ',': 1, '很': 1, '今': 1, '天': 2, '!': 1}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到这里特征的提取已经完成

模型准备

模型准备需要的是建立分类模型。这里我们通过给每一个特征赋予一个得分,然后将句子中每一个字的特征得分进行相加,然后就可以得到句子在某一个类别下特征的总得分,从而能够对句子进行分类。

比方说:今天的工作就到这里吧,大家早点回去,明天再继续吧。 
这句话在每一个类别下的得分为:

特征命中:今、天、这、天
类别:吃饭
得分:4

特征命中:今、天、天
类别:打招呼
得分:3

特征命中:今、天、明、天、,、,
类别:再见
得分:6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这里,我们假设每一个字的权重为1,。显然,得分6最高,所属的类别应该是:再见。 
到这里,我们所需要的模型就已经建立起来了。

训练模型

上一节有一个问题,比如今天在所有的类别都出现了,拜拜只出现在了再见类别,菜也只出现在了吃饭类别。这是不是意味这每一个特征应该具备不同的权重呢?或者说有些字的辨识度应该更高,有些字的辨识度应该更低呢?

是的,我们在这里通过1/(字出现的总次数)来对字的特征得分进行加权。

特征命中:今(0.3)、天(0.2)、这(1)、天(0.2)
类别:吃饭
得分:1.73

特征命中:今(0.3)、天(0.2)、天(0.2)
类别:打招呼
得分:1.13

特征命中:今(0.3)、天(0.2)、明(1.0)、天(0.2)、,(1.0)、,(1.0)
类别:再见
得分:4.13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结果还是属于类别再见。

有了前面的叙述,可以很方便的进行编码实现:

sen='今天的工作就到这里吧,大家早点回去,明天再继续吧。'
score1=0.0
score2=0.0
score3=0.0
print('class1:')
for w in sen:
    if w in features_one:
        print('word:',w,features_one[w],dict_voc[w])
        score1+=features_one[w]*dict_voc[w]
print('score1:',score1)
print('---------------------')
print('class2:')
for w in sen:
    if w in features_two:
        print('word', w,features_two[w],dict_voc[w])
        score2+=features_two[w]*dict_voc[w]
print('score2:',score2)
print('---------------------')
print('class3:')
for w in sen:
    if w in features_three:
        print('word', w,features_three[w],dict_voc[w])
        score3+=features_three[w]*dict_voc[w]
print('score3:',score3)
print('---------------------')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输出如下:

class1:
word: 今 1 0.3333333333333333
word: 天 1 0.2
word: 这 1 1.0
word: 天 1 0.2
score1: 1.7333333333333332
---------------------
class2:
word 今 1 0.3333333333333333
word 天 2 0.2
word 天 2 0.2
score2: 1.1333333333333333
---------------------
class3:
word 今 1 0.3333333333333333
word 天 2 0.2
word , 1 1.0
word , 1 1.0
word 明 1 1.0
word 天 2 0.2
score3: 4.133333333333334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总结

以上就完成了意图分类模型的建立。本文只是对意图分类进行了简单的探讨,实际上的意图分类并不是这么简单,当然,这就是后话了。

<think>首先,用户要求使用中文回答问题。所以我的整个响应必须用中文。 用户的问题是:“如何实现意图分类与识别”。我需要提供关于如何实现意图分类与识别的回答。 在回答完问题后,我必须提出3-5个相关问题,并以“§§相关问题§§”开头,然后列出问题,每个问题用数字点号(如1.、2.等)表示。禁止换行分散,意思是列表应该连续输出,不要有多余的换行。 示例格式显示了一个关于快速排序的回答,然后以“§§相关问题§§”开头,接着是相关问题列表。 现在,针对“如何实现意图分类与识别”,我需要构建一个全面的回答。意图分类与识别是自然语言处理中的一个任务,用于识别用户输入的意图,比如在聊天机器人或语音助手中。 关键步骤包括: 1. **数据收集**:收集带有意图标签的文本数据。 2. **数据预处理**:清洗数据,如去除停用词、分词等。 3. **特征提取**:使用词袋模型、TF-IDF或词嵌入(如Word2Vec、BERT)。 4. **模型选择**:常见模型包括朴素贝叶斯、支持向量机(SVM)、随机森林或深度学习模型如LSTM、Transformer。 5. **训练模型**:在数据集上训练模型。 6. **评估**:使用准确率、召回率等指标评估模型。 7. **部署**:将模型集成到应用中。 在回答中,我可以提供一些代码示例,比如用Python实现一个简单的意图分类器。 用户指定了回答后必须有问题,所以我需要确保在回答结束时添加相关问题。 相关问题应该基于用户的问题和我的回答。可能的例子: 1. 意图分类中常用的机器学习算法有哪些? 2. 如何处理意图分类中的不平衡数据? 3. 意图识别在聊天机器人中的应用案例是什么? 4. 如何提高意图分类的准确性? 5. 意图分类与情感分析有什么区别? 我需要列出3-5个这样的问题。 现在,构建回答结构: - 开头:介绍意图分类与识别。 - 主体:详细步骤,包括代码示例(如果可能)。 - 结尾:总结。 - 然后,添加“§§相关问题§§”和问题列表。 在代码部分,我可以使用Python展示一个简单的实现,比如用scikit-learn。 例如: ```python from sklearn.feature_extraction.text import TfidfVectorizer from sklearn.svm import LinearSVC from sklearn.pipeline import make_pipeline # 示例数据 data = ["我想订机票", "查询航班状态", "取消订单", "你好"] labels = ["book_flight", "flight_status", "cancel_order", "greeting"] # 创建模型 model = make_pipeline(TfidfVectorizer(), LinearSVC()) model.fit(data, labels) # 预测 print(model.predict(["如何取消我的订单?"])) # 输出: ['cancel_order'] ``` 这应该是一个简单的例子。 确保整个响应是中文的。 最终输出: - 回答部分 - §§相关问题§§ - 1. ... - 2. ... - 3. ... 没有换行分散,意思是相关问题列表应该紧接着“§§相关问题§§”,没有额外空行。</think>### 如何实现意图分类与识别 意图分类与识别是自然语言处理(NLP)中的关键任务,用于识别用户输入的意图(如查询、命令或请求),广泛应用于聊天机器人、语音助手和客服系统。实现过程主要包括数据准备、特征提取、模型训练和部署评估。以下是详细步骤和代码示例: #### 1. **数据收集与预处理** - **数据收集**:获取带标签的文本数据集,例如用户查询和对应的意图标签(如“订机票”、“查天气”)。常用数据集包括ATIS(航空旅行信息系统)或自定义数据。 - **预处理**:清洗文本,包括去除停用词(如“的”、“是”)、分词(使用jieba库中文分词)、转换为小写等。 ```python import jieba def preprocess(text): text = text.lower() # 转换为小写 words = jieba.cut(text) # 中文分词 words = [word for word in words if word not in [' ', '的', '是']] # 移除停用词 return ' '.join(words) # 示例:预处理文本 text = "我想订一张去北京的机票" processed_text = preprocess(text) # 输出: "我 想 订 一张 去 北京 的 机票" ``` #### 2. **特征提取** - 将文本转换为数值特征: - **词袋模型(Bag-of-Words)**:统计词频。 - **TF-IDF(Term Frequency-Inverse Document Frequency)**:衡量词的重要性。 - **词嵌入(Embeddings)**:使用预训练模型如BERT或Word2Vec获取语义向量。 ```python from sklearn.feature_extraction.text import TfidfVectorizer # 示例数据 texts = ["我想订机票", "查询天气", "取消订单"] labels = ["book_flight", "check_weather", "cancel_order"] # 提取TF-IDF特征 vectorizer = TfidfVectorizer() X = vectorizer.fit_transform(texts) # 特征矩阵 ``` #### 3. **模型选择与训练** - **模型选择**:常用算法包括: - 传统机器学习:朴素贝叶斯(Naive Bayes)、支持向量机(SVM)。 - 深度学习:LSTM、Transformer(如BERT),适用于复杂意图。 - **训练模型**:使用scikit-learn或PyTorch训练。 ```python from sklearn.svm import LinearSVC from sklearn.pipeline import make_pipeline # 创建管道(TF-IDF + SVM) model = make_pipeline(TfidfVectorizer(), LinearSVC()) model.fit(texts, labels) # 训练模型 # 预测意图 test_text = "如何取消我的订单?" prediction = model.predict([test_text]) # 输出: ['cancel_order'] ``` #### 4. **评估与优化** - **评估指标**:使用准确率(Accuracy)、召回率(Recall)和F1分数。 ```python from sklearn.metrics import classification_report # 假设有测试集 y_true = ["cancel_order", "book_flight"] y_pred = model.predict(["取消订单", "订机票"]) print(classification_report(y_true, y_pred)) ``` - **优化技巧**: - 处理数据不平衡:使用过采样(SMOTE)或调整类别权重。 - 提升泛化:加入正则化或使用预训练模型(如Hugging Face的BERT)。 - 实时部署:通过Flask或FastAPI将模型集成到API中。 #### 5. **部署与应用** - 将训练好的模型部署到生产环境,例如在聊天机器人中调用预测函数。 - 注意事项:持续监控模型性能,定期用新数据重新训练。 意图分类的准确率通常在85%-95%之间,具体取决于数据质量和模型复杂度。对于中文场景,需处理分词和语义歧义,建议使用中文NLP库如jieba或Transformers。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