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F编程能力等级认证GESP—C++5级—20240629

单选题(每题 2 分,共 30 分)

1、下面C++代码用于求斐波那契数列,该数列第1、2项为1,以后各项均是前两项之和。函数fibo()属于( )。

int fibo(int n){
	if (n <= 0)
		return 0;
	if (n == 1 || n == 2)
		return 1;
	
	int a = 1, b = 1, next;
	for(int i = 3; i <= n; i++){
		next = a + b;
		a = b;
		b = next;
	}
	return next;
}
A. 枚举算法 
B. 贪心算法 
C. 迭代算法 
D. 递归算法

正确答案:C
考察知识点:迭代算法的判定
解析:
代码通过for循环计算斐波那契数列:
初始a=1(第1项)、b=1(第2项),从第3项开始,通过next = a + b迭代更新a和b(a = b,b = next)。
为什么是迭代而非递归:
递归实现(fibo(n) = fibo(n-1) + fibo(n-2))会产生大量重复计算(如fibo(5)需计算fibo(4)和fibo(3),而fibo(4)又需fibo(3)和fibo(2),导致fibo(3)被计算2次),时间复杂度O(2ⁿ)。
迭代通过循环直接更新变量,时间复杂度O(n),空间复杂度O(1),效率远高于递归。
排除其他选项:
枚举算法需遍历所有可能解(如暴力破解),代码无枚举逻辑;
贪心算法需每步选择局部最优(如币种兑换),此处无“选择”过程;
递归算法需函数调用自身,代码中无递归调用。

2、下面C++代码用于将输入金额换成最少币种组合方案,其实现算法是( )。

#include <iostream>
using namespace std;
#define N_COINS 7
int coins[N_COINS] = {100, 50, 20, 10, 5, 2, 1}; //货币面值,单位相同
int coins_used[N_COINS];
void find_coins(int money){
	for (int i = 0; i < N_COINS; i++){
		coins_used[i] = money / coins[i];
		money = money % coins[i];
	}
	return;
}
int main(){
	int money;
	cin >> money; // 输入要换算的金额
	find_coins(money);
	for (int i = 0; i < N_COINS; i++)
		cout << coins_used[i] << endl;
	return 0;
}
A. 枚举算法 
B. 贪心算法 
C. 迭代算法 
D. 递归算法

正确答案:B
考察知识点:贪心算法的应用
解析:
代码逻辑:按面值从大到小(100→50→20→…→1)计算每种币种的使用数量,即coins_used[i] = money / coins[i],剩余金额money = money % coins[i]。
为什么是贪心算法:
贪心算法的核心是“每步选择当前最优解”,此处优先使用最大面值币种,减少剩余金额,从而最小化总币数。
适用性条件:当币种为“100,50,20,10,5,2,1”时,大面值是小面值的倍数,贪心可得到最优解。例如145元:100*1 + 20*2 + 5*1(共4枚),无需考虑其他组合。
反例:若币种为“25,10,1”且目标30元,贪心会选25*1+1*5(6枚),但最优解是10*3(3枚),此时贪心失效。
排除其他选项:
迭代算法是重复执行某段代码(如循环),但迭代是实现方式,不是算法思想;
枚举算法需遍历所有可能组合(如100x +50y+…=money),复杂度极高,不符代码逻辑。

3、小杨采用如下双链表结构保存他喜欢的歌曲列表:

struct dl_node{
	string song;
	dl_node* next;
	dl_node* prev;
};

小杨想在头指针为 head 的双链表中查找他喜欢的某首歌曲,采用如下查询函数,该操作的时间复杂度为( )。

dl_node* search(dl_node* head, string my_song){
	dl_node* temp = head;
	while (temp != nullptr){
		if (temp->song == my_song)
			return temp;
		temp = temp->next;
	}
	return nullptr;
}

A. O ( 1 ) O(1) O(1)
B. O ( n ) O(n) O(n)
C. O ( l o g n ) O(logn) O(logn)
D. O ( n 2 ) O(n^2) O(n2)

正确答案:B
考察知识点:链表查找的时间复杂度
解析:
代码逻辑:从head开始,通过temp = temp->next遍历链表,直到找到目标歌曲或temp为nullptr。
为什么时间复杂度是O(n):
链表的存储特点:节点通过指针连接,物理地址不连续,无法像数组那样通过索引随机访问(O(1)),必须从头节点顺序遍历。
最坏情况:目标歌曲在链表末尾(需遍历n个节点)或不存在(遍历所有n个节点),因此时间复杂度为O(n)。
选项对比:
O(1):仅可能是数组随机访问或哈希表查找;
O(logn):需有序结构(如二分查找),链表无序;
O(n²):需嵌套循环(如冒泡排序),此处仅单循环。

4、小杨想在如上题所述的双向链表中加入一首新歌曲。为了能快速找到该歌曲,他将其作为链表的第一首歌 曲,则下面横线上应填入的代码为( )。

void insert(dl_node *head, string my_song){
	p = new dl_node;
	p->song = my_song;
	p->prev = nullptr;
	p->next = head;
	if (head != nullptr){
		______// 在此处填入代码
	}
	head = p;
}
A. head->next->prev = p;
B. head->next = p;
C. head->prev = p;
D. 触发异常,不能对空指针进行操作。

正确答案:C
考察知识点:双向链表头部插入操作
解析:
双向链表节点结构:每个节点包含prev(前驱指针)和next(后继指针),头节点head的prev为nullptr。
插入步骤详解:
创建新节点p:p->song = my_song,p->prev = nullptr(新节点为头节点,无前驱),p->next = head(新节点的后继指向原头节点)。
若原链表非空(head != nullptr):需将原头节点的prev指针指向新节点p,即head->prev = p(否则原头节点的前驱仍为nullptr,双向链表关系不完整)。
更新头节点:head = p(新节点成为新的头节点)。
选项分析:
A错误:head->next->prev = p修改的是原头节点的下一个节点的前驱,插入头部时原头节点的next可能为nullptr(链表为空时),会导致空指针访问错误。
B错误:head->next = p是原头节点的后继指向新节点,但新节点的next已指向原头节点(p->next = head),此步重复且逻辑错误。
D错误:head != nullptr时,原头节点存在,可安全修改其prev指针,无需触发异常。

5、下面是根据欧几里得算法编写的函数,它计算的是a与b的( )。

int gcd(int a, int b){
	while (b != 0){
		int temp = b;
		b = a % b;
		a = temp;
	}
	return a;
}
A. 最小公倍数
B. 最大公共质因子 
C. 最大公约数
D. 最小公共质因子

正确答案:C
考察知识点:欧几里得算法的功能
解析:
代码逻辑:通过while (b != 0)循环,反复计算temp = b,b = a % b,a = temp,直到b=0,此时a为最大公约数(GCD)。
为什么是最大公约数:
欧几里得算法(辗转相除法)基于定理:gcd(a,b) = gcd(b,a%b)。
举例:计算gcd(48,18):
初始a=48,b=18 → a%b=12 → a=18,b=12;
a%b=6 → a=12,b=6;
a%b=0 → 循环结束,a=6即GCD。
排除其他选项:
最小公倍数(LCM)需公式LCM(a,b) = a*b / GCD(a,b),代码未计算;
最大公共质因子/最小公共质因子:GCD可能包含非质因子(如gcd(8,12)=4,4不是质因子)。

6、欧几里得算法还可以写成如下形式:

int gcd(int a, int b){
	return b == 0 ? a : gcd(b, a % b);
}

下面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本题的 gcd() 实现为递归方式。
B. 本题的 gcd() 代码量少,更容易理解其辗转相除的思想。
C. 当a较大时,本题的 gcd() 实现会多次调用自身,需要较多额外的辅助空间。 
D. 当a较大时,相比上题中的 gcd() 的实现,本题的 gcd() 执行效率更高。

正确答案:D
考察知识点:递归与迭代的效率对比
解析:
递归实现的gcd(a,b):通过return b == 0 ? a : gcd(b, a%b)调用自身,直到b=0。
为什么递归效率更低:
空间开销:递归需在栈内存中保存每次调用的参数(a,b)、返回地址等,递归深度越大,栈空间占用越多。例如gcd(1e9, 1e9-1)需递归约log₂(1e9)≈30次,栈空间开销不可忽视。
时间开销:函数调用和返回需额外指令,效率低于迭代的纯循环操作。
选项D错误的原因:
迭代实现仅用3个变量(a,b,temp),空间复杂度O(1),无函数调用开销,执行效率更高。递归实现代码更简洁,但效率更低。

7、下述代码实现素数表的线性筛法,筛选出所有小于等于n的素数,则横线上应填的代码是( )。

vector<int> linear_sieve(int n){
	vector<bool> is_prime(n + 1, true);
	vector<int> primes;
	is_prime[0] = is_prime[1] = 0; // 0和1两个数特殊处理
	for (int i = 2; i <= n; ++i){
		if (is_prime[i]){
			primes.push_back(i);
		}
		________{ // 在此处填入代码
			is_prime[i * primes[j]] = 0;
			if (i % primes[j] == 0)
				break;
		}
	}
	return primes;
}
A.for (int j = 0; j < primes.size() && i * primes[j] <= n; j++) 
B.for(int j = 0; j <=sqrt(n) && i*primes[j]<=n; j++) 
C.for(int j = 0; j<=n; j++)
D.for (int j = 1; j <= sqrt(n); j++)

正确答案:A
考察知识点:线性筛法的内层循环条件
解析:
线性筛法核心目标:每个合数仅被其最小质因子标记一次,避免埃氏筛的重复标记(如12在埃氏筛中被2和3标记,线性筛中仅被2标记)。
内层循环逻辑:
for (j=0; j < primes.size() && i * primes[j] <=n; j++):
j < primes.size():遍历已找到的素数(primes数组存储已筛出的素数);
i*primes[j] <=n:确保标记的合数不超过n;
if (i % primes[j] == 0) break:若primes[j]是i的质因子,则primes[j]是i * primes[j]的最小质因子,后续素数会导致重复标记(如i=4,primes[j]=2时,4 * 2=8(最小质因子2),若继续j=1(primes[1]=3),4 * 3=12的最小质因子是2,已被标记,故需中断)。
选项A正确的原因:
B错误:j <= sqrt(n)会限制素数范围,遗漏部分合数(如i=5,primes[j]=3时,5 * 3=15需标记);
C错误:j <=n会导致i * primes[j]远超过n,且primes.size()远小于n;
D错误:j=1会跳过第一个素数(2),导致偶数未被标记。

8、上题代码的时间复杂度是( )。

A. O ( n 2 ) O(n^2) O(n2)
B. O ( n l o g n ) O(nlogn) O(nlogn)
C. O ( n l o g l o g n ) O(nloglogn) O(nloglogn)
D. O ( n ) O(n) O(n)

正确答案:D
考察知识点:线性筛法的时间复杂度
解析:

线性筛法效率:每个合数仅被其最小质因子标记一次,因此每个数最多被标记一次。例如:
4(2 * 2)、6(2 * 3)、8(2 * 4)、9(3 * 3)、10(2 * 5)等,均只被标记一次。
为什么是O(n):
总操作次数 = 素数个数 * 每个素数标记的合数个数,最终趋近于n,时间复杂度严格为O(n)。
埃氏筛对比:
埃氏筛法中,素数p会标记p,2p,3p…,总操作次数为n/2 + n/3 + n/5 + … ≈ n log log n,当n=1e6时,log log n≈3,线性筛(O(n))比埃氏筛(O(n log log n))快约3倍。

9、为了正确实现快速排序,下面横线上的代码应为( )。

void qsort(vector<int>& arr, int left, int right){
	int i, j, mid;
	int piovt;
	i = left;
	j = right;
	mid = (left + right) / 2; // 计算中间元素的索引
	pivot = arr[mid]; // 选择中间元素作为基准值
	do{
		while (arr[i] < piovt) i++;
		while (arr[j] > pivot) j--;
		if (i <= j){
			swap(arr[i], arr[j]); // 交换两个元素
			i++;j--;
		}
	}________;// 在此处填入代码
	if (left < j) qsort(arr, left, j); // 对左子数组进行快速排序
	if (i < right) qsort(arr, i, right); // 对右子数组进行快速排序
}
A. while (i <= mid)
B. while (i < mid) 
C. while (i < j) 
D. while (i <= j)

正确答案:D
考察知识点:快速排序的循环条件
解析:
快速排序分区逻辑:
选中间元素为基准值pivot = arr[mid];
i从左向右找> pivot的元素,j从右向左找< pivot的元素,交换arr[i]和arr[j];
重复步骤2,直到i > j(所有小于pivot的元素在左,大于的在右)。
do-while循环条件:
代码中do { … } while(条件),先执行循环体(查找并交换),再判断是否继续。
循环终止条件应为i > j,因此循环条件是while (i <= j)(当i <= j时继续循环,i > j时终止)。
举例:初始i=left=0,j=right=12,经过几次交换后i=11,j=10,此时i > j,循环终止。
选项D正确的原因:
A错误:mid是基准值索引,与i,j的位置无关;
B错误:i < j会遗漏i == j的情况(如数组长度为1时);
C错误:同B,i < j未包含i == j。

10、关于分治算法,以下哪个说法正确?

A. 分治算法将问题分成子问题,然后分别解决子问题,最后合并结果。 
B. 归并排序不是分治算法的应用。
C. 分治算法通常用于解决小规模问题。
D. 分治算法的时间复杂度总是优于O(nlog(n)))

正确答案:A
考察知识点:分治算法的定义
解析:
分治算法三步骤:
分解(Divide):将原问题分解为规模更小的子问题;
解决(Conquer):递归解决子问题;
合并(Combine):合并子问题的解得到原问题的解。
选项A正确的原因:直接符合分治算法的定义。
其他选项错误的原因:
B错误:归并排序是典型分治算法(分解为左右两半→递归排序→合并有序数组);
C错误:分治算法通常用于解决大规模问题(通过分解为小问题),小规模问题直接解决;
D错误:分治算法的时间复杂度取决于合并步骤,如归并排序是O(n log n),快速排序平均O(n log n),最坏O(n²),并非“总是优于O(n log n)”。

11、根据下述二分查找法,在排好序的数组 1,3,6,9,17,31,39,52,61,79,81,90,96 中查找数值 82,和82比较的数组元素分别是( )。

int binary_search(vector<int>& nums, int target) {
	int left = 0;
	int right = nums.size() - 1;
	while (left <= right) {
		int mid = (left + right) / 2;
		if (nums[mid] == target) {
			return mid;
		} else if (nums[mid] < target) {
			left = mid + 1;
		} else {
			right = mid - 1;
		}
	}
	return -1; // 如果找不到目标元素,返回-1
}
A. 52, 61, 81, 90 
B. 52, 79, 90, 81 
C. 39, 79, 90, 81 
D. 39, 79, 90

正确答案:C
考察知识点:二分查找的步骤模拟
解析:
数组:[1,3,6,9,17,31,39,52,61,79,81,90,96](长度13,索引0-12),目标82。
二分查找步骤:

步骤leftrightmid = (left+right)/2nums[mid]比较结果调整范围
101263939 < 82left = mid+1=7
271297979 < 82left = mid+1=10
31012119090 > 82right = mid-1=10
41010108181 < 82left = mid+1=11
51110--left > right循环结束

比较的元素序列:39(步骤1)→79(步骤2)→90(步骤3)→81(步骤4),共4次比较。

12、要实现一个高精度减法函数,则下面代码中加划线应该填写的代码为( )。

//假设a和b均为正数,且a表示的数比b大
vector<int> minus(vector<int> a, vector<int> b) {
	vector<int> c;
	int len1 = a.size(); 
	int len2 = b.size(); 
	int i, t;
	for (i = 0; i < len2; i++) { 
		if (a[i] < b[i]) { //借位
			_____________ // 在此处填入代码
			a[i] += 10; 
		}
        t = a[i] - b[i];
        c.push_back(t);
    }
    for (; i < len1; i++)
        c.push_back(a[i]);
	len3 = c.size();
	while (c[len3 - 1] == 0) {//去除前导0
        c.pop_back();
		len3--; 
	}
	return c;
}
A. a[i + 1]--; 
B. a[i]--;
C. b[i + 1]--; 
D. b[i]--;

正确答案:A
考察知识点:高精度减法的借位逻辑
解析:
高精度减法背景:当数字过大(如100位)无法用int或long long存储时,用数组存储每位数字(通常低位在前,如a = [3,1]表示13,b = [5,0]表示5,计算13-5=8)。
借位场景:当a[i] < b[i](如a[0]=3 < b[0]=5),需从a[i+1](高位)借1,即:
a[i+1]–(高位减1);
a[i] += 10(当前位加10,如3+10=13,13-5=8)。
代码示例:
a = [3,1](13),b = [5,0](5):
i=0时,a[0]=3 < b[0]=5,执行a[i+1]–(a[1]从1变为0),a[0] +=10(3+10=13);
t = 13 -5=8,c = [8],结果为8。
选项A正确的原因:
B错误:a[i]–会使当前位更小(3-1=2,2-5更无法计算);
C/D错误:借位是从被减数a的高位借,与b无关。

13、设A和B是两个长度为n的有序数组,现将A和B合并成一个有序数组,归并排序算法在最坏情况下至少要做 ( )次比较。

A. n 2 n^2 n2
B. n l o g n nlogn nlogn
C. 2 n − 1 2n - 1 2n1
D. n n n

正确答案:C
考察知识点:归并排序的比较次数
解析:
归并排序合并步骤:将两个有序数组A和B(长度均为n)合并为一个有序数组C(长度2n),比较次数取决于元素大小关系。
最坏情况场景:当一个数组的所有元素均小于另一个数组的所有元素时,每次比较只能确定一个元素的位置,需比较2n-1次。
举例:A=[1,3,5](升序),B=[2,4,6](升序),合并过程:
1 vs 2 → 取1(比较1次)
3 vs 2 → 取2(比较2次)
3 vs 4 → 取3(比较3次)
5 vs 4 → 取4(比较4次)
5 vs 6 → 取5(比较5次)
剩余6 → 直接取(无需比较)
总比较次数=5=2 * 3 - 1 = 2n - 1(n=3时)。
选项排除:
A错误:n²是冒泡排序的时间复杂度,与归并合并无关;
B错误:nlogn是归并排序整体的时间复杂度,非单次合并比较次数;
D错误:n次比较仅适用于一个数组完全包含于另一个数组的情况(如A=[1,2,3],B=[4,5,6],比较3次)。

14、给定如下函数:

int fun(int n){
	if (n == 1) return 1;
	if (n == 2) return 2;
	return fun(n - 2) - fun(n - 1);
}

则当n = 7时, 函数返回值为( )。

A. 0 
B. 1 
C. 21 
D. -11

正确答案:D
考察知识点:递归函数的返回值计算
解析:
函数定义:fun(n) = fun(n-2) - fun(n-1),边界条件fun(1)=1,fun(2)=2。
递归展开计算(从n=1逐步推导至n=7):

fun(1) = 1  
fun(2) = 2  
fun(3) = fun(1) - fun(2) = 1 - 2 = -1  
fun(4) = fun(2) - fun(3) = 2 - (-1) = 3  
fun(5) = fun(3) - fun(4) = -1 - 3 = -4  
fun(6) = fun(4) - fun(5) = 3 - (-4) = 7  
fun(7) = fun(5) - fun(6) = -4 - 7 = -11

关键注意点:
递归顺序是自底向上(先计算小n的值,再推导大n),避免重复计算;
符号处理:减法可能导致负数,需严格按公式展开,避免符号错误(如fun(3)结果为-1,而非1)。

15、给定如下函数(函数功能同上题,增加输出打印):

int fun(int n){
	cout << n << " ";
	if (n == 1) return 1;
	if (n == 2) return 2;
	return fun(n - 2) - fun(n - 1);
}

则当n = 4时,屏幕上输出序列为( )。

A. 4 3 2 1 
B. 1 2 3 4 
C. 4 2 3 1 2 
D. 4 2 3 2 1

正确答案:C
考察知识点:递归调用的输出顺序
解析:

函数逻辑:调用fun(n)时,先输出n,再递归调用fun(n-2)和fun(n-1)。
调用链与输出顺序(以fun(4)为例):

fun(4) → 输出4 → 先调用fun(2),再调用fun(3)  
  ├─ fun(2) → 输出2 → 触发边界条件(n=2),无递归调用  
  └─ fun(3) → 输出3 → 先调用fun(1),再调用fun(2)  
       ├─ fun(1) → 输出1 → 触发边界条件(n=1)  
       └─ fun(2) → 输出2 → 触发边界条件(n=2

输出序列:4(fun(4))→2(fun(2))→3(fun(3))→1(fun(1))→2(fun(2)),即4 2 3 1 2。
常见误区:
误认为递归顺序是fun(4)→fun(3)→fun(1)→fun(2)→fun(2),导致输出4 3 1 2 2,忽略了fun(4)先调用fun(2)再调用fun(3)的顺序。

判断题(每题 2 分,共 20 分)

1、如果将双向链表的最后一个结点的下一项指针指向第一个结点,第一个结点的前一项指针指向最后一个结 点,则该双向链表构成循环链表。

正确答案:正确
考察知识点:循环链表的定义
解析:
双向链表的循环化:若最后一个节点的next指向头节点,且头节点的prev指向最后一个节点,则链表形成闭合环,称为双向循环链表。

2、数组和链表都是线性表,链表的优点是插入删除不需要移动元素,并且能随机查找。

正确答案:错误
考察知识点:链表的特性
解析:
链表的存储特点:节点通过指针/引用连接,物理地址不连续,无法通过索引直接访问(随机查找),必须从头节点顺序遍历(时间复杂度O(n))。
错误点:“能随机查找”表述错误,随机查找是数组的特性(O(1)时间复杂度)。

3、链表的存储空间物理上可以连续,也可以不连续。

正确答案:正确
考察知识点:链表的存储空间
解析:
链表节点的内存分配:通常通过new或malloc动态分配,节点的物理地址可以连续(如内存池分配)或不连续(如碎片化内存),逻辑顺序由指针维护。

4、找出自然数n以内的所有质数,常用算法有埃拉托斯特尼(埃氏)筛法和线性筛法,其中埃氏筛法效率更高。

正确答案:错误
考察知识点:筛法效率对比
解析:
埃氏筛法:每个素数p会标记其倍数(p,2p,3p…),导致合数可能被多个素数标记(如12被2和3标记),时间复杂度O(n log log n)。
线性筛法:每个合数仅被其最小质因子标记(如12仅被2标记),时间复杂度O(n),效率高于埃氏筛法。
错误点:“埃氏筛法效率更高”与事实相反。

5、唯一分解定理表明任何一个大于1的整数都可以唯一地表示为一系列质数的乘积,即质因数分解是唯一的。

正确答案:正确
考察知识点:唯一分解定理
解析:
唯一分解定理(算术基本定理):任何大于1的整数都可以唯一地表示为有限个质数的乘积,且不计次序时表示方式唯一(如12=2²×3=3×2²,视为同一种分解)。

6、贪心算法通过每一步选择局部最优解来获得全局最优解,但并不一定能找到最优解。

正确答案:正确
考察知识点:贪心算法的局限性
解析:
贪心算法的核心:每步选择局部最优解,期望得到全局最优解。

7、归并排序和快速排序都采用递归实现,也都是不稳定排序。( )

正确答案:错误
一、关于“都采用递归实现”:部分正确,但存在例外
归并排序和快速排序的经典实现确实依赖递归,但并非必须使用递归,也存在非递归(迭代)实现方式:
归并排序:
递归实现:将数组二分至子数组长度为1,再合并排序,逻辑清晰(时间复杂度 O(n\log n)O(nlogn))。
非递归实现:通过迭代控制子数组长度(从1→2→4…),逐步合并相邻子数组(如“自底向上归并”),无需递归栈。
快速排序:
递归实现:选择基准元素分区,递归处理左右子数组(平均时间复杂度 O(n\log n)O(nlogn))。
非递归实现:用栈/队列保存待排序区间的起止索引,手动模拟递归过程,避免递归栈溢出风险。
结论:两种排序的“主流实现”是递归,但存在非递归方式,因此“都采用递归实现”的表述不够严谨(忽略了迭代实现的可能性)。
二、关于“都是不稳定排序”:错误,归并排序是稳定的
稳定性定义:排序后,相等元素的相对顺序保持不变。
归并排序:稳定排序。
合并阶段中,当左右子数组元素相等时,优先选择左子数组元素,可确保相等元素的相对顺序不变。例如:
原序列 [2, 1, 1],归并排序后仍为 [1, 1, 2],两个1的相对顺序与原序列一致。
快速排序:不稳定排序。
分区阶段中,基准元素的交换可能破坏相等元素的顺序。例如:
原序列 [2, 1, 1],若选择第一个1为基准,可能将右侧的1交换至左侧,导致两个1的相对顺序反转。
结论:归并排序是稳定的,快速排序是不稳定的,因此“都是不稳定排序”的表述错误。

8、插入排序有时比快速排序时间复杂度更低。

正确答案:正确
数据接近完全有序(插入排序最好情况 vs 快速排序最坏情况)
插入排序最好情况:
当输入数据已排序或接近排序(如 [1, 2, 3, 4, 5]),插入排序的时间复杂度降至 O(n)(仅需遍历一次,无需移动元素)。
快速排序最坏情况:
若快速排序选择固定基准(如第一个元素),且输入数据已排序,则每次分区会将数组分为 [0] 和 [n-1] 两部分,时间复杂度退化为 O(n^2)。
例如:对 [1, 2, 3, 4, 5] 排序,快速排序会进行 n-1次递归,每层比较 O(n)次,总复杂度 O(n^2)。
对比结论:此时插入排序的 O(n)远优于快速排序的 O(n^2)。

9、在进行全国人口普查时,将其分解为对每个省市县乡来进行普查和统计。这是典型的分治策略。

正确答案:正确
考察知识点:分治策略的实际应用
解析:
分治策略的核心:将大规模问题分解为若干小规模子问题,分别解决后合并结果。
人口普查的分治思想:全国人口普查→省市普查→县区普查→乡镇普查,逐层分解,符合分治策略。

10、在下面C++代码中,由于删除了变量 ptr ,因此 ptr 所对应的数据也随之删除,故执行下述代码时,将报错。

int* ptr = new int(10);
cout << *ptr << endl;
delete ptr;
cout << ptr << endl;

正确答案:错误
考察知识点:delete操作的影响
解析:
delete ptr的作用:释放ptr指向的内存空间,但不会修改ptr本身的值(ptr仍指向原内存地址,成为“野指针”)。
访问野指针的行为:C++标准未定义,可能导致程序崩溃、输出垃圾值或“看似正常”,但不一定报错(编译时无法检测,运行时行为不确定)。

编程题 (每题 25 分,共 50 分)

黑白格

【问题描述】
小杨有一个n行m列的网格图,其中每个格子要么是白色,要么是黑色。
小杨想知道至少包含k个黑色格子的最小子矩形包含了多少个格子。
【输入描述】
第一行包含三个正整数n,m,k,含义如题面所示。
之后n行,每行一个长度为m的01串,代表网格图第i行格子的颜色,如果为0,则对应格子为白色,否则为黑色。
【输出描述】
输出一个整数,代表至少包含k个黑色格子的最小子矩形包含格子的数量,如果不存在则输出0。
【样例输入 1】
4 5 5
0000
01111
00011
00011
【样例输出 1】
6
【样例解释】
对于样例1,假设(i, j)代表第i行第j列,至少包含5个黑色格子的最小子矩形的四个顶点为(2,4),(2,5),(4,4),4,5),共包含六个格子。
【数据范围】

子任务编号数据点占比n, m
120%<= 10
240%n = 1, 1 <= m <= 100
340%<= 100

对于全部数据,保证有1 <= n, m <= 100, 1 <= k <= n * m。

小杨的幸运数字

【问题描述】
小杨认为他的幸运数字应该恰好有两种不同的质因子,例如, 12 = 2 ∗ 2 ∗ 3 12 = 2 * 2 * 3 12=223 的质因子有2, 3 ,恰好为两种不同的质
因子,因此12是幸运数字,而 30 = 2 ∗ 3 ∗ 5 30 = 2 * 3 * 5 30=235的质因子有2, 3, 5,不符合要求,不为幸运数字。
小杨现在有n个正整数,他想知道每个正整数是否是他的幸运数字。
【输入描述】
第一行包含一个正整数n,代表正整数个数。
之后n行,每行一个正整数。
【输出描述】
输出n行,对于每个正整数,如果是幸运数字,输出1,否则输出0。
【样例输入 1】
3
7
12
30
【样例输出 1】
0
1
0
【样例解释】
7的质因子有7,只有一种。
12的质因子有2,3,恰好有两种。
30的质因子有2,3,5,有三种。
【数据范围】

子任务编号数据点占比n正整数值域
140% < = 100 <= 100 <=100 < = 1 0 5 <=10^5 <=105
260% < = 1 0 4 <=10^4 <=104 < = 1 0 6 <=10^6 <=106

对于全部数据,保证有 1 < = n , < = 1 0 4 1 <= n, <= 10^4 1<=n,<=104, 每个正整数 a i a_i ai满足 2 < = a i < = 1 0 6 2 <= a_i <= 10^6 2<=ai<=106

### 关于CCF GESP C++ 5编程能力等级认证模拟题解析 #### 模拟题目一:多态机制的理解与应用 当定义基类指针指向派生类对象并调用虚函数时,实际会调用派生类中的版本。因此,在给定的代码片段中创建了一个`base`类型的指针`b`以及一个`derived`实例`d`,接着让`b`指向`d`,最后通过`b->show()`来触发成员方法调用。由于存在继承关系且`show`被声明为虚拟函数,所以最终输出将是“derived class”[^1]。 ```cpp #include <iostream> using namespace std; class base { public: virtual void show() { cout << "base class" << endl; } }; class derived : public base { public: void show() override { cout << "derived class" << endl; } }; int main() { base* b; derived d; b = &d; b->show(); return 0; } ``` #### 模拟题目二:数组越界访问风险分析 对于第二个例子而言,程序试图打印字符数组`geSP`中位于索引位置等于整型数组`x`大小处的那个元素。考虑到`sizeof(x)`返回的是整个数组占用字节数而非元素数量,并且假设每个整形占四个字节,则该表达式的计算结果应为16(即4 * sizeof(int)),这显然超出了字符串的实际长度范围。这种情况下可能会导致未定义行为的发生,具体表现为可能显示随机内存内容或引发异常终止等问题[^2]。 ```cpp int main() { int x[] = {2, 0, 2, 4}; char geSP[] = "Grade Examination of SP"; cout << geSP[sizeof(x)] << endl; cout << endl; return 0; } ``` #### 模拟题目三:不常见调试技巧的选择 面对复杂逻辑错误或者难以定位的问题时,通常建议采用多种方式相结合来进行排查工作。选项A至C均属于较为常规有效的做法;然而D项涉及到了汇编层面的操作,除非开发者具备深厚底层知识背景并且确实有必要深入探究指令集细节外,一般不会作为首选方案考虑。故而最不可能成为常用解决办法的就是跟踪汇编码[^3]。 #### 模拟题目四:位运算符特性考察 针对给出的选择题,可以逐一验证各个选项: - `2>>1=1`, `1>>1=0`: 不相同; - `(2>>2)=0`, `(1>>1)=0`: 相同; - `(11^00)=(11)_bin=(3)_dec`, `(1^0)=1`: 不相同; - `~0=-1`(补码表示法下),不是正数1。 综上所述,只有B选项描述成立[(2>>2)和(1>>1)的结果相等][^4]。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青岛少儿编程-王老师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