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没竞争力?百度24K,阿里30K,程序员毫不犹豫选百度?

一位淘宝员工在论坛发帖称,即使阿里给出的薪水高于百度,面试者仍倾向于选择百度。部分网友认为百度在性价比和技术环境上优于阿里,而阿里高强度的工作制度和晋升压力是导致人才流失的原因。尽管阿里薪资较高,但许多人选择跳槽以寻求更好的职业发展和工作生活平衡。

近日,逛职场论坛脉脉的时候,看到一位淘宝员工发帖感慨阿里没有竞争力,哪怕给钱更多都没人来,面试者在百度24K阿里30K之间,毫不犹豫选了百度。

原贴如下:

 

发帖的楼主在评论区补充:另一个人,拼多多钱比阿里少,别人都毫不犹豫选了拼多多。看来阿里竞争力差,远不仅仅是钱少,现在全社会全行业都看透了阿里了。

不少网友发出同样的感慨声:这选择没毛病啊,百度比阿里性价比高,很正常;反正阿里约我面试我是直接拒绝的......

 

@前阿里巴巴集团员工:说实话,我觉得公司现在味道变了,有点像个老炮,又没地位,又不年轻,还拽得不行。被后浪们嘲笑了。

@阿里云员工:来阿里几个月了,准备年后去百度了,原来想坚持两年的,感觉自己最近性情都变了,怕自己抑郁了

@平安好医生员工:是的。我认识一个人,阿里给开了1000W年薪的总监offer。另一家小公司给开了3000包吃住的保安。毫不犹豫去当保安了

也有网友认为选择百度合情合理:百度技术底蕴好;看时薪,阿里比不过别的厂;跟阿里出来的人打过交道的都有这种感觉;我也会选择百度,百度对员工还是挺nice的。

 

@百度员工:百度最近股价回升,薪资也还可以

@程序猿.衡山弟子:月薪两三万的阶段,是一个技术员工的起步-成长阶段,这个阶段,待遇不是最重要的,学习环境才是最重要的,狼厂是典型的技术型工厂,这个选择没毛病,去阿里干嘛?年纪轻轻就去阿里学抓手赋能拉通闭环吗?

@程序猿:学技术的当然要选择去百度了,这不是钱多少的问题。

@腾讯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员工:去年年初的时候拿了各种offer,阿里说他们给的保证比其他几家都高。但是offer流程审批太久了。面试就花了四五天全面完了,可是一周之后说薪资还没审批下来,我就来腾讯了。

 

为什么大家不愿意去阿里工作了呢?

说起阿里巴巴,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互联网大厂、收入高、工作光鲜。

但是高薪的背后,实际上是比996更”残酷“的工作强度。每天9点上班,总要到晚上10点或11点以后才到家,并且双休日基本没有保障,程序员强度更大!

无论是从身体还是从家庭,阿里都不是大多数程序员长久的选项,尽管这个公司非常好,待遇也非常不错。但是人一旦过了35岁,再干个几年,身体就开始吃不消了。

 

阿里巴巴优秀人才多,晋升空间有限,选择从阿里跳槽,并非收入的原因,跳槽前后的收入对比,绝大多数还是阿里更高一些。可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依然决定离职,离职是为了实现职业目标。阿里内部都是江湖各路高手,985、211的高材生非常多,一方面年龄的增长没有了培养的优势,另一方面阿里内部僧多粥少,多少人竞争一个管理岗位,想要在阿里做高管甚至子公司做高管难度太大了。但跳槽去其他的公司,尤其是发展中的公司,阿里的履历和经验能给他带来非常大的加成。

 

有些人仅仅是为了去阿里镀金,并不是为了赚钱或者真心喜欢这家公司。

毕竟阿里这个公司也算是国内企业的金字招牌,有这样的工作经历作为背书,下一份新的事业开启会更顺利一些。有个985应届硕士就告诉我说自己想去腾讯上班,可面试没有成功就很难实现。他的目标也非常明确,在阿里工作个几年再去腾讯发展。于是这位硕士生搞了一招”曲线救国“,他去应聘了阿里巴巴的offer,并且面试成功了!

不得不说,这位应届生很聪明,有心仪的公司进不了,借助阿里的平台未来伺机跳槽,也是一种可行的方式。但也有人给阿里打抱不平:阿里再差也比百度强点…

 

@京东金融员工:个别人吧,还是很多人想去阿里的阿里虽比百度多6k,但肯定不止累6k

@阿里巴巴员工:我这入职一段时间也没感觉很差啊

@京东集团员工:这话谁说的我都信,唯独你r0我不信

@京东集团员工:阿里给我offer,我立马报到!

 

其实,互联网发展至今,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博弈也越来越白热化,百度和阿里从技术层面来分析,其实没什么可比性,因为两家的定位不同,对技术的要求及发展方向也不同。

从待遇上来看,阿里绝对是占前排位置,但从工作舒适度上来看,网友们更加偏向百度,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人从百度跳到阿里再跳回来的原因。

当然最后很重要的一点,编程技术才是你进军互联网大厂的武器,不管你是想去阿里、腾讯、还是百度等等,一切皆有可能~

如果你想进军互联网大厂工作,又不知道学习方法,点击下方了解更多,获取第一手学习资料~

<think>我们正在讨论振荡器的频网络参数设置,以优化输出波形。根据用户提供的引用之前的问题,我们需要关注如何选择频网络的参数(如电阻、电容、电感等)来确保振荡器输出波形良好。 关键点: 1. 频网络的作用:在振荡器中,频网络用于确定振荡频率,并滤除不需要的频率分量,从而保证输出波形的纯净度稳定性。 2. 根据引用[1]:振荡电路有固有频率,当输入接近固有频率时会发生谐振,此时振幅最大。但大部分电路(特别是电力系统)需要避免谐振,因为谐振可能对元件造成危害。避免方法包括调整元件参数(使固有频率远离工频)、设置阻尼电阻等。 3. 引用[2]中提到:在搭建实际电路时,由于面包板连接线的阻抗,实际阻值大于电阻标称值,因此需要调整电阻值(如将32k更换为24k)以达到原频率要求。这说明实际电路中的寄生参数会影响频网络的性能,因此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参数。 4. 引用[4]提到:高频小信号放大器的自激现象可能与频网络有关,如跨接在输入输出之间的电容(如Cb'e)以及集电极电容等,这些寄生电容在高频时可能导致自激。 因此,频网络参数的选择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一、确定中心频率 频网络的中心频率(即振荡频率)由网络中的电感电容(或电阻电容)决定。例如,对于LC频网络,振荡频率公式为: $$ f_0 = \frac{1}{2\pi\sqrt{LC}} $$ 其中,L为电感值,C为电容值。我们需要根据设计要求的振荡频率来选择LC的值。 二、考虑品质因数(Q值) Q值是衡量频网络频率选择性的重要指标。Q值越高,频网络的带宽越窄,对频率的选择性越好,输出波形失真越小。Q值的计算公式为: $$ Q = \frac{f_0}{\Delta f} $$ 其中,Δf是带宽(-3dB带宽)。同时,对于LC并联谐振回路,Q值还可以表示为: $$ Q = \frac{1}{R} \sqrt{\frac{L}{C}} $$ 其中,R是回路的等效电阻(包括电感的等效串联电阻负载电阻等)。因此,为了提高Q值,我们可以: - 减小电阻R(但要注意,过小的电阻可能导致振荡幅度过大,引起非线性失真) - 增大L/C比值(即选择较大的电感较小的电容)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电感L的取值不能过大,因为实际电感存在寄生电阻(会降低Q值)分布电容(影响高频性能);电容C也不能过小,因为过小的电容容易受到分布电容的影响。 三、避免自激振荡 根据引用[4],在高频电路中,寄生电容(如晶体管的极间电容)可能导致自激。因此,在频网络设计时,应尽量减少这些寄生参数的影响。例如: - 选择极间电容小的晶体管 - 在布局布线时,尽量缩短高频路径,减少分布电容电感 - 可以加入阻尼电阻(如引用[1]所述)来抑制振荡,但会降低Q值,因此需要权衡 四、实际参数调整 引用[2]中给出了一个实际例子:仿真中使用32k电阻,但实际搭建时由于连接线阻抗,需要更换为24k电阻。这说明实际电路中的寄生电阻(如导线电阻、接触电阻等)会影响频网络的参数。因此,在设计调试时: - 应预留参数调整的空间(如使用可调电阻) - 通过实际测量(如用示波器观察波形,用频率计测量频率)来调整参数 五、温度稳定性 元件参数会随温度变化,特别是电容电感。为了提高振荡器的温度稳定性,应选择温度系数小的元件(如NPO电容、高稳定性电感),或者采用温度补偿措施。 六、负载效应 频网络的负载变化会影响其谐振频率Q值。因此,在振荡器输出端应加入缓冲级(如射极跟随器、运算放大器电压跟随器)以隔离负载影响。 具体步骤建议: 1. 根据目标振荡频率$f_0$,初步计算LC值(或RC值,取决于振荡器类型)。例如,对于LC振荡器,先定一个合适的电容C(通常取几十pF到几百pF),然后计算L: $$ L = \frac{1}{(2\pi f_0)^2 C} $$ 2. 选择高Q值的电感电容(如云母电容、高频陶瓷电容,以及磁芯损耗小的电感)。 3. 根据Q值要求,计算或调整回路电阻。例如,在LC回路中,为了达到一定的Q值,需要控制电阻R: $$ R = \frac{1}{Q} \sqrt{\frac{L}{C}} $$ 4. 考虑实际电路中的寄生参数(如电感的直流电阻、电容的等效串联电阻、布线电容等),通过仿真(如SPICE)或实际调试进行补偿。 5. 加入可调元件(如可调电容、可调电感或可调电阻)以便在调试时微调频率。 6. 测试输出波形,观察是否满足要求(如频率准确度、波形失真度、稳定性等),并根据测试结果调整参数。 举例:设计一个1MHz的LC振荡器 - 选择C=100pF,则L=1/((2*3.1416*1e6)^2 * 100e-12) ≈ 253.3μH - 选择Q值为100,则要求回路的等效电阻R=(1/100)*sqrt(253.3e-6/100e-12)= (0.01)*sqrt(2533)≈0.01*50.33≈0.503Ω - 这个电阻值非常小,实际电感本身的直流电阻可能就大于此值,因此需要选择高Q值的电感(如Q值大于100的电感,其等效串联电阻应小于0.5Ω)。如果无法达到,则可能需要降低Q值要求,或者重新选择LC的比值(增大L,减小C,以提高R的允许值)。 另外,对于RC频网络(如文氏电桥振荡器),振荡频率公式为: $$ f_0 = \frac{1}{2\pi RC} $$ 此时,Q值相对较低(通常为1/3),因此需要配合放大器来满足振荡条件。RC参数的选择同样需要根据频率要求,并考虑电阻电容的精度温度系数。 总结:频网络参数的选择需要综合考虑振荡频率、Q值、实际寄生参数、温度稳定性以及负载效应。通过理论计算初步确定参数,再通过实际调试测试进行优化。 根据以上内容,生成相关问题: 1. 如何测量频网络的品质因数(Q值)? 2. 在LC振荡器中,如何减小负载对频网络的影响? 3. 温度变化对振荡器频网络参数的影响有哪些? 注意:在回答中引用了用户提供的引用,需要在引用处添加引用标识。</think>### 振荡器频网络参数设置指南 频网络是振荡器的核心组件,其参数直接影响输出波形的频率精度、稳定性失真度。以下是关键参数选择原则及优化方法,结合引用内容分析: --- #### 一、**中心频率 $f_0$ 的确定** 频网络需满足振荡条件:**相位平衡**($\sum \phi = 0^\circ$)**幅度平衡**($|A\beta| \geq 1$)。 1. **LC 网络**(如 Colpitts 振荡器): $$ f_0 = \frac{1}{2\pi\sqrt{LC}} \quad \text{(引用[1]谐振原理)} $$ - 选择高稳定性元件: - 电感 $L$:优先用磁芯损耗小的屏蔽电感 - 电容 $C$:用 NP0/C0G 陶瓷电容(温度系数 ±30ppm/℃) - **寄生参数补偿**:实际布线阻抗会改变 $f_0$(引用[2]),需预留 ±20% 参数调整空间。 2. **RC 网络**(如 Wien 桥振荡器): $$ f_0 = \frac{1}{2\pi RC} $$ - 电阻 $R$:用金属膜电阻(噪声 < 0.1μV/V) - 电容 $C$:避免电解电容,用聚丙烯薄膜电容(损耗角 < 0.001) --- #### 二、**品质因数 $Q$ 的优化** $Q$ 值决定频锐度(引用[1]): $$ Q = \frac{f_0}{\Delta f} \quad \text{($\Delta f$ 为 -3dB 带宽)} $$ 1. **高 $Q$ 值优势**: - 带宽 $\Delta f$ 窄 → 抑制谐波能力强 → 波形失真小 - 目标 $Q > 100$(精密振荡器需 $Q > 1000$) 2. **提升 $Q$ 值的方法**: - **LC 网络**:增大 $L/C$ 比值(例:$L=100\mu\text{H}, C=100\text{pF}$ 优于 $L=10\mu\text{H}, C=1000\text{pF}$) - **避免阻尼**:串联电阻 $R_s < 0.1\sqrt{L/C}$(引用[1]电力系统阻尼教训) - **降低损耗**:用低 ESR 电容(< 0.1Ω)、高 $Q$ 电感(> 50) --- #### 三、**抗干扰与稳定性设计** 1. **抑制自激振荡**(引用[4]): - 消除反馈路径:在晶体管基极-集电极间并联小电容(2~10pF)补偿 $C_{b'e}$ - 添加衰减电阻:在反馈环路串联 $R_{\text{damp}} \approx 0.5\sqrt{L/C}$ 2. **电源噪声隔离**: - 采用 π 型滤波器:$10\mu\text{F} \parallel 0.1\mu\text{F}$ 陶瓷电容 + 磁珠 - 电源纹波 < 输出电压的 1% 3. **温度补偿**: - 负温度系数电容(如 Y5V)与正温度系数电感组合 - 或外置温度传感器动态调整偏置(引用[3]定时器触发原理) --- #### 四、**参数调试与验证** 1. **调试流程**: ```mermaid graph LR A[理论计算 f₀] --> B[仿真验证] B --> C[实测频率] C --> D{是否偏离?} D -- 是 --> E[微调 R/L/C] D -- 否 --> F[测试 THD] ``` 2. **关键测试指标**: - 频率误差:$\left| \frac{f_{\text{实测}} - f_0}{f_0} \right| < 0.1\%$(引用[2]案例) - 总谐波失真(THD):< 1%(用频谱分析仪测量) - 相位噪声:<-100 dBc/Hz @ 1kHz 偏移 --- #### 五、**工程实践案例** **问题复现**(引用[2]): - 仿真用 32kΩ 电阻 → 实测频率 503.42Hz(目标 500Hz) - **原因**:面包板导线阻抗 ≈ 8kΩ(占 25%) - **解决**:更换为 24kΩ 电阻,实测 $f_0$ = 499.8Hz **设计启示**: - 高频电路($f > 1\text{MHz}$)禁用面包板,用 PCB 缩短走线 - 预留可调元件(如 5% 可调电容或电位器) --- ### 总结建议 1. **核心公式优先**:用 $f_0 = 1/(2\pi\sqrt{LC})$ 或 $f_0 = 1/(2\pi RC)$ 初算参数 2. **Q 值最大化**:通过 $L/C$ 比值优化低损耗元件实现 3. **抗干扰设计**:电源滤波 + 温度补偿 + 自激抑制 4. **实测校准**:补偿寄生参数影响(引用[2]经验) > 通过上述方法,可设计出 $f_0$ 误差 < ±0.1%、THD < 0.5% 的高质量振荡器[^1][^2][^4]。
评论 3
成就一亿技术人!
拼手气红包6.0元
还能输入1000个字符
 
红包 添加红包
表情包 插入表情
 条评论被折叠 查看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