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到重庆,特意留出半天时间去看思慕已久的北碚。说明一下,后一个字读贝,两个字的拼音都是BEI,加起来有点像贝贝,很悦耳和好记。
飞机12:30到重庆的江北机场,在机场给手机充了几分钟的电后便搭乘地铁去北碚。
地铁上人很少,不仅人人有座位,还空闲了很多,与上海的地铁相比,真是宽松惬意。
出了北碚地铁站4号口,便看见“重百”大楼(重庆百货北碚店)。
顺着“重百”左边的长条形广场走进去,便到了老舍在北碚的故居。最早是在老舍的作品里听说北碚这个名字,这次来北碚的主要目的也是想看看老舍先生生活过的地方。如此好找,有点出乎我的预料。
在登记处登记后,走进月亮门,便看见一座很大的老舍塑像。
塑像旁边是一座二层小楼,那便是老舍一家在北碚居住时的住宅。根据故居内外的介绍,著名作家林语堂也曾在这里居住过。
重庆是地地道道的山城,很多建筑都是顺着山势而建,这栋二层小楼也不例外。我刚才是从山上的入口进入庭院的,所以可以直接走进二楼。
如果从山下向上看,可以更清楚地看到小楼的全貌。
目前一楼没有开放,二楼是开放的。进门处的一个展台上介绍了老舍在这里居住的概况。
结合故居的介绍和以前读过的资料,老舍先生1938年7月30日,告别即将沦陷的武汉,乘船到重庆。到重庆后,在重庆市区的多处居住过。
1943年开始到北碚居住,到1946年离开,大约在这里住了三年。房子是林语堂捐赠给文协的。
因为老鼠比较多,老舍给这个住宅取了个幽默的名字,叫多鼠斋。
老舍先生在多鼠斋里创作了很多作品,除了《多鼠斋杂谈》,还有小说《火葬》、回忆录《八方风雨》等。
当然,最著名的是长篇小说《四世同堂》,因此这个故居现在也叫“四世同堂纪念馆”。
故居中陈列的展品中,有好几件是老舍之子舒乙先生捐赠的原物,比如这根手杖。
二楼的几间屋子大多都布置为展室,只有进门左手的一间,里面摆放着写字台、餐桌和床,可能是模仿着当年的陈设。
故居中游客很少,非常安静,我在里面逐一看了每个展览的内容,还看了一会采访舒乙的录像。有趣的是,舒乙在接受采访时多次把碚读作PEI。或许在口语中,或者在民国时,大家常这么读。
看完室内的展览后,我走出房间,仔细欣赏了一下这个院落。在小楼的一脚,几棵芭蕉树长得特别茂盛。
园中的路面撒满落叶。
院落布置的很好,有很多展板,介绍北碚的历史。
还有一些北碚的老照片。
与老舍的北京故居和青岛故居相比,无论是展览内容还是环境这里都要胜过另外两处。在我准备离开时,一伙年轻人来了,从广东来,请其中一位帮我拍了张照片留念。
离开老舍故居后,步行十分钟便到了卢作孚纪念馆。
卢作孚是近代的著名实业家,民生公司创始人,中国航运业先驱,他热心教育,大力建设北碚,被称为“中国船王”和“北碚之父”。
纪念馆坐落在卢作孚当年工作过的峡防局旧址上。纪念馆外面有卢作孚兄弟二人的铜像。
顺着纪念馆的台阶向下便可以走到嘉凌江边的一大片岩石上。
返回途中,刚好经过北碚公园,这就是卢作孚当年领导建设的平民公园,据说是中国历史上很早的“公园”之一。
在北碚公园休息了十几分钟后,我兴致未减,又到梁实秋居住过的雅舍门前看了看。因为时间有些晚了,已经闭馆,留作下次游北碚时再看吧。
(五一小长假,四天都加班了,晚上抽空补记五一前的北碚之行)
***********************************************************
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以人文情怀审视软件,以软件技术改变人生
欢迎访问http://001001.org/gedu/了解软件调试高级研习班的最新信息
或者关注格友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