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查找

排序

冒泡排序

  1. 第一次排序:从第一个数开始,与第二个数比较,如果大于第二个数则调换这两个数的位置。然后第二个数和第三个数比较,如果大于第二个数则调换这两个数的位置。依此类推,一直比较到最后一个数。第一次排序下来会将该数组最大的值排到最后。
  2. 第二次排序,从第一个数开始,与第二个数比较,如果大于第二个数则调换这两个数的位置。然后第二个数和第三个数比较,如果大于第二个数则调换这两个数的位置。依此类推,一直比较到最后第二个数。第二次排序下来会将该数组第二个大的数排到倒数第二位。
  3. 依此类推,排序成功。

java实现代码

class BubbleSort {
    public static void sort(int[] data) {
        for (int i = 0; i < data.length - 1; i++) {
            for (int j = 0; j < data.length - 1 - i; j++) {
                if (data[j] > data[j + 1]) {
                    int tmp = data[j];
                    data[j] = data[j + 1];
                    data[j + 1] = tmp;
                }
            }
        }
    }
}

选择排序

  1. 第一次排序:从第一个数开始,与第二个数比较,如果大于第二个数则调换这两个数的位置。然后第一个数再和第三个数比较,如果大于第三个数则调换这两个数的位置。依此类推,一直比较到最后一个数。第一次排序下来会将该数组最小的值排到第一个。
  2. 第二次排序:从第二个数开始,与第三个数比较,如果大于第三个数则调换这两个数的位置。然后第二个数再和第四个数比较,如果大于第四个数则调换这两个数的位置。依此类推,一直比较到最后一个数。第二次排序下来会将该数组第二个小的数排到第二个。
  3. 依此类推,排序成功。
class SelectionSort {
    public static void sort(int[] data) {
        for (int x = 0; x < data.length - 1; x++) {
            for (int y = x + 1; y < data.length; y++) {
                if (data[y] < data[x]) {                    
                    int tmp = data[y];
                    data[y] = data[x];
                    data[x] = tmp;
                }
            }
        }
    }
}

插入排序

  1. 第一次排序:拿第二个数和第一个数比较,如果第二个数小于第一个数则调换这两个数的位置。第一次排序下来会使得该数组第一个和第二个索引有序。
  2. 第二次排序,拿第三个数和第二个数比较,如果第三个数小于第二个数会继续和第一个数比较,如果大于第一个数就插入到第一个数后面。(无序的第一个数和有序的数从最后一个往前依次比较,找到合适的位置就插入。)第二次排序下来会使得该数组第一个、第二个索引和第三个索引有序。
  3. 依此类推,排序成功。
class InsertSort {
    public static void sort(int[] data) {
        for (int i = 1; i < data.length; i++) {
            for (int j = i; (j > 0) && (data[j] < data[j - 1]); j--) {
                int tmp = data[j];
                data[j] = data[j-1];
                data[j-1] = tmp;    
            }
        }
    }
}

快速排序

  1. 第一次排序:第一个数依次和最后一个数向前比较(第一个数先和最后一个数比较),遇到的第一个比第一个数小的数(位置记为x),就把第x个数和第一个数位置调换。然后将第x个数从第二个数依次向后比较,遇到的第一个比第x个数大的数,就将这两个数的位置进行调换。依此类推,直到比较的数和被比较的数为同一个,第一次排序完成。第一次排序使得第一个数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并将数组划分为两组。
  2. 第二次排序:以第一次排序的结果中的第一组作为一个数组。按照第一次排序的方式进行排序。
  3. 依此类推,排序成功。
class QuickSort {
    public static void sort(int[] data) {
        quickSort(data, 0, data.length - 1);
    }

    public static void swap(int[] arr, int b, int c) {
        int tmp = arr[b];
        arr[b] = arr[c];
        arr[c] = tmp;

    }

    private static void quickSort(int[] data, int i, int j) {
        int pivotIndex = (i + j) / 2;

        swap(data, pivotIndex, j);

        int k = partition(data, i - 1, j, data[j]);
        swap(data, k, j);

        if ((k - i) > 1)
            quickSort(data, i, k - 1);
        if ((j - k) > 1)
            quickSort(data, k + 1, j);

    }

    private static int partition(int[] data, int l, int r, int pivot) {
        do {
            while (data[++l] < pivot)
                ;
            while ((r != 0) && data[--r] > pivot)
                ;
            swap(data, l, r);
        } while (l < r);
        swap(data, l, r);
        return l;
    }
}

归并排序

  1. 将数组一半分割,分割出来的部分再一半分割,知道分割出来的部分只有两个元素。
  2. 比较每个部分的两个元素的大小,并排序。
  3. 开始合并,第一个部分和第二个部分合并并且元素之间排序。第三个部分和第四个部分合并并且元素之间排序。依此类推。
  4. 继续合并,按照第三部的规则。依此类推,排序成功。
class MergeSort {
    public static void sort(int[] data) {
        int[] temp = new int[data.length];
        mergeSort(data, temp, 0, data.length - 1);
    }

    private static void mergeSort(int[] data, int[] temp, int l, int r) {
        int mid = (l + r) / 2;
        if (l == r)
            return;
        mergeSort(data, temp, l, mid);
        mergeSort(data, temp, mid + 1, r);

        for (int i = l; i <= r; i++) {
            temp[i] = data[i];
        }
        int i1 = l;
        int i2 = mid + 1;
        for (int cur = l; cur <= r; cur++) {
            if (i1 == mid + 1)
                data[cur] = temp[i2++];
            else if (i2 > r)
                data[cur] = temp[i1++];
            else if (temp[i1] < temp[i2])
                data[cur] = temp[i1++];
            else
                data[cur] = temp[i2++];
        }
    }
}

希尔排序

算法先将要排序的一组数按某个增量d(n/2,n为要排序数的个数)分成若干组,每组中记录的下标相差d.对每组中全部元素进行直接插入排序,然后再用一个较小的增量(d/2)对它进行分组,在每组中再进行直接插入排序。当增量减到1时,进行直接插入排序后,排序完成。

class ShellSort {
    public static void sort(int[] data) {
        for (int i = data.length / 2; i > 2; i /= 2) {
            for (int j = 0; j < i; j++) {
                insertSort(data, j, i);
            }
        }
        insertSort(data, 0, 1);
    }

    private static void insertSort(int[] data, int start, int inc) {
        for (int i = start + inc; i < data.length; i += inc) {
            for (int j = i; (j >= inc) && (data[j] < data[j - inc]); j -= inc) {
                int tmp = data[j];
                data[j] = data[j - inc];
                data[j - inc] = tmp;
            }
        }
    }
}

基数排序

将所有待比较数值(正整数)统一为同样的数位长度,数位较短的数前面补零。然后,从最低位开始,依次进行一次排序。这样从最低位排序一直到最高位排序完成以后,数列就变成一个有序序列。

查找

顺序查找

二分法查找

元素必须是有序的,如果是无序的则要先进行排序操作。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介绍了如何使用Matlab对地表水源热泵系统进行建模,并采用粒子群算法来优化每小时的制冷量和制热量。首先,文章解释了地表水源热泵的工作原理及其重要性,随后展示了如何设定基本参数并构建热泵机组的基础模型。接着,文章深入探讨了粒子群算法的具体实现步骤,包括参数设置、粒子初始化、适应度评估以及粒子位置和速度的更新规则。为了确保优化的有效性和实用性,文中还讨论了如何处理实际应用中的约束条件,如设备的最大能力和制冷/制热模式之间的互斥关系。此外,作者分享了一些实用技巧,例如引入混合优化方法以加快收敛速度,以及在目标函数中加入额外的惩罚项来减少不必要的模式切换。最终,通过对优化结果的可视化分析,验证了所提出的方法能够显著降低能耗并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 适用人群:从事暖通空调系统设计、优化及相关领域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尤其是那些希望深入了解地表水源热泵系统特性和优化方法的专业人士。 使用场景及目标:适用于需要对地表水源热泵系统进行精确建模和优化的情景,旨在找到既满足建筑负荷需求又能使机组运行在最高效率点的制冷/制热量组合。主要目标是在保证室内舒适度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节约能源并延长设备使用寿命。 其他说明:文中提供的Matlab代码片段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复现整个建模和优化过程。同时,作者强调了在实际工程项目中灵活调整相关参数的重要性,以便获得更好的优化效果。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