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20 几岁我一共完成了两本专业信息技术图书的出版——一本关于 Prezi、一本关于新媒体技术。今天是世界读书日,想和大家换一个站位,从作者视角看看其中好玩的感受与体验。
一、为什么出书?
我从高中时期就热衷于总结自学技术,在网上发表梳理完毕的教程,因而出版图书是非常顺其自然的一件事——因为各大出版社都会在网上物色成体系且受人关注的知识图谱,一旦发现篇幅巨量且架构清晰的内容就会联系创作者。所以无论《Prezi 完全解读》还是《硬核运营》的出版,都源于两家出版社与我的主动接触。
当然肯定会有人问我为什么喜欢写教程?其实本质是为了克服自己的学习惰性。假设我接收到了 100% 的未知领域新知识体系,那么自学的情况下一般可能吸收 80%-90% 的内容。但如果我现在计划成为一个该领域的传授者,并为自己定下了课程计划,并在网上立下了开课著文的 Flag,那么你就不得不先完成 120% 的内容掌握,才大体有能力进行 100% 水平的教学……
知识的学习就好似一个漏斗,既然没有人能保证自己在每个环节 100% 完成转化,那么不妨倒逼自己先以过饱和形式学习。而授课的好处在于,我不得不梳理出未知领域知识的宏观框架,并确定知识应用的方法论——这两者都是被动学习中很难完成的事情。
所以相信我,学好一目知识的最好办法就是去教别人。不管你现在正在学习什么,试着于 B 站或者其他平台开设一门免费课,认真备课并做好课程大纲和教学方案,在观众的反馈中不断提升,在观众的批评中不断修正。不要害怕负面的声音,因为无论如何最大受益者皆是你自己。
二、出书过程是怎样的体验?
当我最终看到“计育韬”的名字被印在上千册图书上时,毫无疑问是兴奋且自豪的。但是从立项到出版之间,痛苦也是必然相随的。
首先,这可比大学论文累多啦!
这不仅仅是字数层面的天差地别。一般写作期间,我每天醒来就会固定前往图书馆中,因为抵达一个极少干扰因素的空间对写书至关重要。其次作为信息技术方向的图书,配图的制作也相对复杂,我需要自行在软件中完成 DEMO 设计,或书写代码走通交互模型……
而图书的出版完全需要原创内容,或者说你根本没有意义去收录其他人的既往思想,何况我涉猎的领域本身就是全新的信息技术场景,因而它的客观工作量可想而知。
写书期间,大脑的思维方式会变得奇特起来。怎么说呢,除了书本涉及的知识框架,我几乎会对一切周遭信息产生钝感。可能会频繁忘记事情,可能会难以处理其他知识领域的问题,甚至非正式口语表达能力会有所退化,因为书面语思维时刻被反复高频应用。
在理论中癫狂,在日常中迷茫——总结起来大约就是这种体验。
三、作者是如何看待读者的?
信息技术是一个相对狭窄的出版领域,因而作者和读者的思维连接会变得尤其紧密。而且这类图书并不存在类似饭圈的效应(虽然外出讲座偶尔也会遇到带着书来求签名的读者),所以更多时候作者视角中的读者更类似于导游和游客的奇妙关系。
有的游客心不在焉,但至少带着“到此一游”的简单诉求,导游的使命在于引路,至于他是否深入并不需要苛求;有的游客装备精良,“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决心写在脸上,那么或许未来我们还会成为伙伴,一起去开拓新的代码与交互风景……
于是两册图书的大多读者都与我萍水相逢,但其中一些会接受理论的指引,最终成为下一个行业的大神,开辟独立的工作室并在业内成为不可忽视的有生力量。
曾经有人问我,你为什么愿意把你的海量知识分享出来?你不怕读者成为你的竞争对手吗?
不得不说,这样的思维方式是相对狭隘的。其实任何一个技术领域,参与者的数量和活跃度会直接决定行业技术的整体革新速度和市场规模。这也就是为什么如今大多数行业机构都始终愿意响应我的号召,通过群聚的集体行动共同推进技术的进步,甚至在业务领域互相帮助,互为成就。
最后来做一个小小的抽奖吧,评论区欢迎留言互动,计育韬老师将随机选择一位读者赠送《硬核运营:新媒体技术流养成》一册。图书三版的计划尚在构思中,目前我确实听到了新读者对内容时效性的批评,详细的修改方式还需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