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Agent的核心演进
-
Level 1:LLM Agent(聊天机器人)
- 特点:靠提示词工程赋予人设(如星座占卜、角色扮演),但存在幻觉问题,输出不可控。
- 局限:娱乐性强,难胜任严肃任务。
-
Level 2:AI Agent(实用工具)
- 升级点:新增 规划(拆解任务步骤)、记忆(存储上下文)、工具使用(调用API/数据库)。
- 代表:OpenManus、OWL等,能处理复杂任务(如自动化办公)。
-
Level 3:Multi-Agent(多智能体协作)
- 为什么需要? 单Agent难精通所有领域(如同时懂编程+画图)。
- 方案:多个专业Agent分工协作(如产品经理Agent分析需求 + 程序员Agent写代码)。
- 关键优势:
- 任务拆解更高效
- 可独立优化单个Agent
- 支持人机协同(Human in the Loop)
两大核心协议:MCP 与 A2A
1. MCP(面向工具调用)
- 目标:让AI统一调用外部工具(如天气API、数据库)。
- 架构:
- 主机(如IDE插件)→ 客户端(连接器)→ 服务器(工具实现)。
- 价值:工具一次开发,多模型通用(类似USB-C接口)。
2. A2A(面向Agent协作)
- 目标:让多个Agent互相发现、分工协作(如旅行规划Agent + 酒店预订Agent)。
- 核心功能:
- 发布能力(Agent Card)
- 任务分发与状态同步
- 结果流式返回
- 优势:打破厂商壁垒,构建开放生态。
3. MCP vs A2A 关系
- 互补:MCP管工具调用,A2A管Agent协作。
- 竞争可能:高级工具 ≈ 弱Agent,未来协议可能融合。
Agent的思考框架
-
思维链(CoT)
- 让模型分步骤推理(如先分析问题再生成答案),提升逻辑性。
-
ReAct(推理+行动)
- 循环流程:思考 → 行动(调用工具)→ 观察结果 → 再思考。
- 适用:需动态调整的任务(如实时搜索+分析)。
-
Plan-and-Execute(先规划后执行)
- 步骤:
- 生成完整计划(如“1. 搜索资料 → 2. 总结 → 3. 生成报告”)。
- 严格按步骤执行,避免中途被干扰。
- 优势:适合长链条任务,稳定性强。
- 步骤:
Golang开发框架:Eino
1. 核心设计
- 强类型:用Go泛型确保节点输入输出类型安全。
- 组件化:预置ChatModel、工具调用等模块,开箱即用。
- 编排能力:用有向图连接组件,可视化构建流程(类似流程图)。
2. 关键功能
- Callback机制:嵌入日志、监控等非业务逻辑(如追踪工具调用耗时)。
- Checkpoint:支持人机协同(如任务中途暂停让用户确认)。
- 示例代码:10行实现天气查询Agent(结合MCP调用高德地图API)。
AI Agent为什么需要专门的基础设施?
-
Agent 定义:
- 本质: AI Agent 是利用 AI 技术(特别是大语言模型 LLM)来实现特定目标、为用户完成任务的智能软件系统。
- 关键能力 (区别于简单聊天机器人):
- 推理 (Reasoning): 像人一样思考、分析问题、得出结论。
- 规划 (Planning): 能把复杂的大任务拆解成可执行的小步骤,并制定计划。
- 记忆 (Memory): 能记住过去的对话、信息、经验,并用来指导未来的行动(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
- 自主性 (Autonomy): 在执行任务时有一定程度的决策自由,能根据情况调整策略。
- 多模态 (Multimodal): 能同时理解和处理文本、语音、图像、视频、代码等多种信息形式。
- 工具使用 (Tool Usage): 能调用外部工具(如搜索 API、计算器、数据库)来获取信息或执行操作。
- 与 Workflow 的区别: Workflow 是固定流程的自动化(像工厂流水线),每一步做什么都是预先设定好的。Agent 是动态决策的,它在运行时才决定怎么做、用什么工具、是否需要反思调整,灵活性和自主性是其核心。
-
为什么需要专门的基础设施?
- 正因为 Agent 拥有复杂的推理、规划、记忆、工具使用和自主决策能力,它不再是一个简单的问答程序。
- 支持这些高级功能,确保 Agent 稳定、高效、安全地运行,需要一个强大的“后台”系统——这就是 Agent 基础设施。
- 这个基础设施需要覆盖 Agent 的整个生命周期:研发、测试、部署、运行、监控、优化。
AI Agent 的核心功能组件 (Agent 的“身体构造”)
一个智能体,由几个关键“器官”协同工作:
-
“大脑”:核心 LLM、推理与规划
- 核心 LLM: 这是 Agent 的“CPU”。它负责最核心的思考工作:理解输入、进行推理、生成语言输出(回答、指令、代码等)。可以通过特定提示或知识来“调教”它适应特定任务。
- 规划模块: 这是大脑的“战略部门”。面对复杂任务(如“帮我策划一个市场推广方案”),它会:
- 洞察流程: 理解任务涉及哪些环节。
- 生成计划: 把大任务拆解成一步步的小任务(步骤 1:调研竞品;步骤 2:分析目标用户;步骤 3:设计活动…)。
- 调整策略: 根据执行结果或新信息动态调整计划。
- 关键技术: 思维链 (CoT - 一步步写思考过程)、思维树 (ToT - 探索不同思考路径)、ReAct (思考->行动->观察循环)。
-
感知与行动模块:与环境交互
- 感知模块 (Agent 的“眼睛和耳朵”): 负责从外部世界(数据库、网页、传感器、用户输入)获取 Agent 需要的信息。
- 例如:用户问“公司上季度销售额是多少?”,感知模块会去数据库里查数据。
- 关键技术: 语义搜索(理解意图找相关文档)、NL2SQL(把用户自然语言问题转成数据库查询语句)。
- 行动模块 (Agent 的“手和脚”): 负责执行大脑的决策。
- 行动可以是:调用 API 获取天气、运行一段代码计算结果、在屏幕上点击一个按钮、控制机器人手臂。
- 关键点: LLM 只负责推理和决策,感知模块提供准确数据至关重要。数据错了,大脑再聪明也白搭。
- 感知模块 (Agent 的“眼睛和耳朵”): 负责从外部世界(数据库、网页、传感器、用户输入)获取 Agent 需要的信息。
-
记忆 (Memory):学习与维护上下文
- 作用: 让 Agent 不再是“金鱼脑”(7秒记忆),能记住过去的事情,学习经验,提供个性化服务(比如记住用户偏好)。
- 短期记忆:
- 相当于“工作记忆”,在对话过程中临时记住上下文(比如你刚问了天气,接着问“那周末呢?”)。
- 受限于 LLM 的上下文窗口长度。
- 需要不断总结归纳(如把长对话浓缩成关键点),避免塞太多细节导致 LLM 混乱或“胡说八道”(幻觉)。
- 长期记忆:
- 相当于“知识库+经验库”,持久化存储重要信息。
- 使用向量数据库 (如 FAISS, Pinecone) 或知识图谱来存储和快速检索。
- 类型:
- 情景记忆: 记住具体事件(如“上次用户抱怨过发货慢”)。
- 语义记忆: 存储事实知识(如“公司退货政策是7天无理由”)。
- 程序记忆: 记住如何做事情(如“处理退货的标准流程”)。
- 关键技术: 检索增强生成 (RAG) - 从长期记忆中动态获取相关知识辅助生成回答。
-
工具集成与使用:扩展 Agent 能力
- 为什么需要工具? LLM 本身能力有限(训练数据是过去的、不能实时操作)。工具赋予 Agent 访问实时信息、专业功能、操作外部系统的能力。
- 工具类型举例:
- 搜索工具 (如 Tavily API):获取最新信息。
- 数据爬取工具 (如 Firecrawl):把网页内容转换成结构化数据。
- 浏览器操作工具:让 Agent 能像人一样浏览点击网页。
- 支付工具:完成交易。
- 代码解释器/计算器:进行复杂计算。
- 交互协议: 定义 Agent 如何调用工具(如 MCP 协议)或与其他 Agent 通信(如 A2A 协议)。
- 基础设施需求:
- 工具发现: 如何从海量工具中找到合适的?(需要工具注册表或发现服务)。
- 安全沙箱: 运行未知或 LLM 生成的代码时,必须隔离在安全环境(如 E2B 提供的服务),防止破坏系统。
- API 管理: 安全调用外部工具。
-
路由器/控制器:管理复杂工作流 (Agent 的“交通指挥”)
- 作用: 当任务非常复杂,涉及多个步骤、多个工具或多个子 Agent 时,控制器负责协调。
- 功能:
- 决定下一步该调用哪个工具或哪个子 Agent。
- 管理动态工作流(根据情况改变流程)。
- 协调大脑、记忆、工具之间的运作。
- 重要性: 确保整个系统有条不紊地工作,不会乱套。
核心组件关系: 大脑 (LLM) 是核心决策者,感知模块给它喂数据,行动模块执行它的命令,记忆模块提供经验和知识,工具模块扩展它的能力范围,控制器确保在复杂任务中所有部分协同工作。任何一个环节薄弱,Agent 的整体智能都会大打折扣。
Agent 系统运维基础设施 (确保 Agent 跑得稳、跑得快、跑得安全)
-
LLM API 网关:统一访问、安全与可观测性
- 问题: 企业可能用多个 LLM(OpenAI, Claude, 自研模型),管理起来复杂。
- 作用: 像一个智能前台/总机。
- 统一入口: 应用只需访问网关,网关负责调用背后具体的 LLM。
- 路由与负载均衡: 把请求发给合适的模型。
- 失败切换: 一个模型挂了,自动换另一个。
- 安全与合规: 统一认证 (谁能用?),审计 (谁干了啥?),访问控制 (能用哪些功能?)。
- 限速: 防止请求太多挤爆模型或产生天价账单。
- 监控: 记录性能 (快不快?)、成本 (花了多少钱?)、用量 (用了多少 Token?)。
- 内部分账: 不同部门用同一个账号,网关帮忙算清楚各自用了多少。
-
LLM 响应的缓存策略:性能与成本优化
- 问题: 每次问 LLM 都可能慢且贵,尤其问题重复时。
- 解决方案: 把之前回答过的问题和答案存起来 (缓存)。
- 策略:
- 精确键缓存: 用户问题一模一样才用缓存答案。简单快,但太死板(加个空格就失效)。
- 语义缓存: 用户问题意思差不多就用缓存答案。更灵活,缓存命中率高(如“今天天气?”和“现在天气怎么样?”可能命中同一个答案),但可能误判(意思相似但不完全一样)。
- 好处: 响应更快 (用户体验好),省钱 (减少重复调用 LLM),减轻 LLM 负担。
- 管理: 设置缓存过期时间,定期清理。
-
安全的工具执行环境:沙箱与凭证管理
- 问题: Agent 能执行代码或调 API,万一代码有毒或操作错误怎么办?
- 沙箱 (Sandboxing): 提供一个隔离的、受控的环境来运行代码或工具。就像给代码戴上手套,让它捣乱也影响不到外面。
- 凭证管理: 安全地存储和使用访问外部工具所需的密码、API Key。
Agent 编排与协作 (单个 Agent 怎么想?多个 Agent 怎么配合?)
-
关键编排模式 (单个 Agent 的“思考方法论”):
- 思维链 (CoT): 把复杂问题一步步写出来思考过程再解答。适合逻辑推理。
- ReAct (推理+行动): 循环进行:
思考
->行动
(调用工具) ->观察
(结果) ->再思考
… 动态调整。让 Agent 能边做边学。 - 反思 (Reflexion): 让 Agent 回顾之前的行动和结果,总结经验教训,下次做得更好。用于迭代优化。
-
单 Agent 与多 Agent 系统架构:
- 单 Agent: 适合相对独立、不太复杂的任务。速度快,协调简单。
- 多 Agent 系统 (MAS): 多个专业 Agent 分工协作解决超级复杂问题(如模拟一个公司各部门协作)。
- 优点: 专业化、并行处理、更强大的集体智能。
- 挑战:
- 协调复杂: 谁做什么?怎么沟通?(需要通信协议:如自然语言、结构化消息、共享内存/黑板)。
- 性能不稳: 一个 Agent 慢了或出错,可能拖垮整体。
- 资源管理: 管理多个 Agent 的资源消耗。
- 可扩展性: 增加 Agent 数量不一定线性提升效果。
- 基础设施需求: 强大的通信机制、状态管理、共享知识库、甚至“管理 Agent”(如 CrewAI 的层级流程)来协调。
开发、部署与管理 (如何高效地构建和运营 Agent?)
-
开源 Agent 框架概述 (盖 Agent 的“脚手架”):
- LangChain: 模块化设计,适合简单流程。生态成熟,有监控工具 LangSmith。但被吐槽有时过于复杂抽象。
- LangGraph: (LangChain 生态) 用“图”表示工作流(节点是任务,边是流程走向),状态管理强。适合复杂、非线性、周期性任务,控制力好。
- AutoGen (微软): 专注多 Agent 协作,支持异步通信。有开发环境 AutoGen Studio 和测试工具 AutoGen Bench。
- CrewAI: 专注多 Agent 编排,基于角色(Agent, 任务, 流程)。底层用 LangChain。目前主要支持顺序流程。
- LlamaIndex: 非常擅长 RAG(检索增强生成),处理文档、知识库强项。统一 API 接口。适合聊天机器人、内容生成、数据分析等。也被认为可能复杂。
-
Agent 系统的 LLMOps:生命周期管理 (DevOps for AI Agent):
- 重要性: Agent 复杂多变,需要系统化管理确保上线后可靠、安全、持续改进。
- 关键实践:
- 组件版本控制: 跟踪大脑、记忆、工具等各个部分的更新。
- 可观测性与可调试性: 能看到 Agent 的决策过程、思考链、工具调用记录(像飞机黑匣子)。工具如 Weave。
- CI/CD 流水线: 自动化测试和部署,保证更新不会搞砸。
- 提示版本控制与测试: 管理提示词改动及其效果。
- 工具注册表: 管理所有可用的外部工具。
- 安全过滤: 设置防护栏,阻止危险或不恰当的输出(如 Guardrails)。
- 评估与监控:
- 挑战: 评估 Agent 比评估单一模型输出更难,要看整个多步骤工作流的正确性。
- 方法:
- 自动化评估流水线: 结合机器评分和人工反馈。
- 监控: 跟踪模型表现是否变差 (漂移)、胡说八道 (幻觉)、响应速度 (延迟)、偏见。
- A/B 测试 & 影子部署: 安全地测试新版本效果。
- 评估驱动: 像 Databricks AgentBrick,用户定义目标(如“提高客户满意度”)和评估指标,系统自动生成或优化满足要求的 Agent。
企业应用与架构考量 (Agent 进公司,会碰到啥?)
-
真实世界的企业用例:
- 文档智能与合规: 自动阅读合同、报告,提取关键信息,检查是否符合法规。
- 客户支持与会员服务: 智能客服处理复杂咨询,提供个性化服务。
- 财务与采购: 自动化发票处理、费用报销审核、采购订单管理。
- 降本增效: 自动化各种重复性知识工作流程。
-
企业规模化采用的架构挑战:
- 指令过载/提示工程: 用自然语言写复杂指令难维护、难扩展、难调试。需求: 模块化配置框架(声明目标、防护栏、工具模式、可复用指令块)。
- 规划能力不足: Agent 擅长执行明确指令,但把用户模糊请求(如“提高销售额”)转化成具体计划(规划)是短板。需求: 强大的规划 Agent/模块,能理解意图、分解任务、访问知识图谱。
- Agent 间通信原始: 目前主要靠传自然语言文本,容易丢失结构、出错难追溯。需求: 结构化、类型化、基于契约的通信(如 JSON Schema、事件、共享内存)。
- 治理、可审计性与安全性:
- 安全部门担心自主 Agent 失控。需求: 详细的审计日志(谁干了啥?为什么?)、回滚机制、严格的访问控制 (RBAC)、安全监控。
- 可扩展性与性能瓶颈: 协调大量 Agent 对系统性能要求高。
- 互操作性: 与企业现有各种系统(数据库、ERP、CRM)对接需要仔细设计。
Agent 基础设施的挑战与未来方向
-
当前技术挑战:
- 长期规划难题: LLM 在长链条任务中易出错或“鬼打墙”。
- 有限上下文长度: LLM 一次能“看”的信息有限,需要更智能的上下文压缩和记忆管理。
- 理解人类意图: 准确捕捉用户微妙意图仍是难点。
- 提示的鲁棒性与可靠性: 提示词微小改动可能导致结果剧变,易产生幻觉。
- 知识边界控制: 很难限制 LLM 只使用特定知识,内部知识可能导致偏见。
- 效率与成本: LLM 推理慢且贵,多 Agent 系统成本更高。
- 多 Agent 协调复杂性: 规模越大,协调越难,时序问题、突现行为难以预测。
-
新兴趋势展望:
- 增强的推理能力与 LLM 集成: 更强大的 LLM 提升 Agent 的上下文理解和复杂决策能力。
- 用于自我改进的强化学习: Agent 能在环境中试错学习,自我优化策略。
- 多环境操作: Agent 无缝衔接虚拟操作(软件)和物理操作(机器人)。
- 群体智能/高级多 Agent 协作: 更智能的多 Agent 协作方式,共享目标、数据和决策。
- 个性化与定制化: 更深度理解用户,提供高度定制化服务。
- 结构化的 Agent 开发环境: 出现更完善的 IDE(类似 VSCode),集成开发、测试、模拟、部署工具。
AI Agent 作为一个具备自主决策能力的智能体需复杂支撑体系(基础设施).Agent 的核心能力(推理、规划、记忆、工具使用、自主性)及其对应的组件(大脑、感知/行动、记忆、工具、控制器),如何运维(网关、缓存、安全)、如何组织工作(编排模式、单/多 Agent)、如何开发生命周期管理(框架、LLMOps)、以及在企业落地面临的挑战(指令管理、规划、通信、安全治理)和未来方向。这对于设计、开发和部署真正智能、可靠、可扩展的 AI Agent 系统至关重要。
多Agent系统落地实践
-
架构设计(Supervisor模式)
- 意图识别Agent(客户经理) → 分发任务给领域Agent(如旅行规划、深度搜索)。
- 所有Agent通过A2A协议互联。
-
连接生态
- Cherry Studio:通过OpenAI兼容接口快速接入Agent。
- QQ机器人:用A2A协议将Agent能力植入QQ生态。
-
可观测性
- 集成 Langfuse:实时查看任务链路、性能指标、错误日志。
- 10行代码接入,无侵入式监控。
AI Agent开发心法
- 协议是基石:MCP统一工具调用,A2A实现多Agent协作。
- 框架提效率:Eino解决Go生态工程化问题。
- 设计模式是关键:
- 简单任务 → ReAct(边想边做)
- 复杂任务 → Plan-and-Execute(先规划后执行)
- 生态扩展:通过Connector快速接入QQ、Cherry Studio等平台。
结论:
AI Agent正从“玩具”走向“工具”,多Agent协作+标准化协议+工程化框架是高效开发的核心。选择适合场景的协议(MCP/A2A)和思考框架,结合Eino等工具,即可优雅构建复杂Agent系统。
技术选型对比表
场景 | 推荐方案 |
---|---|
单任务+工具调用 | MCP + ReAct |
多Agent协作 | A2A + Plan-and-Execute |
工程化开发(Golang) | Eino框架 + tRPC-A2A |
快速原型验证 | 可视化编排(Dify/Coze) |
抓住协议、框架、设计模式三条主线,就能理解复杂Agent系统的全貌。
架构核心组件详解
1. LLM(大语言模型)
- 核心作用:自然语言理解与任务规划
- 关键技术:
- 思维链(CoT):将用户指令分解为可执行步骤
# 示例:LLM任务分解 prompt = f""" 用户请求:{user_query} 可用工具:{tool_list} 输出JSON格式:{"steps": [{"tool": "tool_name", "params": {...}}]} """
- 约束生成:限定输出格式防止幻觉
- 思维链(CoT):将用户指令分解为可执行步骤
2. Agent(智能代理)
- 核心引擎:任务调度与决策
- 状态机实现:
class Agent: def __init__(self, tools): self.state = "IDLE" self.working_memory = [] # 存储中间结果 def execute_step(self, step): # 工具选择算法(基于余弦相似度) tool = max(self.tools, key=lambda t: cosine_sim(step["desc"], t.desc)) result = tool.execute(step["params"]) self.working_memory.append(result) # 状态转移 if "需要进一步处理" in result: self.state = "NEED_FOLLOWUP" else: self.state = "AWAITING_NEXT"
3. MCP(模型上下文协议)
- 协议本质:统一工具调用规范
- 协议结构:
{ "version": "1.0", "action": "EXECUTE", "payload": { "tool_id": "crm_sales_query", "parameters": {"time_range": "last_quarter"}, "auth_context": {"user_id": "U123", "token": "xyz"} } }
- 安全设计:
- 参数白名单:限制可传递的敏感字段
- 执行沙箱:危险操作隔离运行
def safe_execute(tool, params): with Sandbox() as sandbox: return sandbox.run(tool.executable, params)
全链路工作流程(14步详解)
阶段1:请求解析(1-3步)
- 用户输入:自然语言请求(例:“统计Q3华北区销售额”)
- LLM解析:
- 生成结构化指令:
{ "steps": [ {"tool": "region_filter", "params": {"region": "华北"}}, {"tool": "sales_aggregator", "params": {"period": "2023Q3"}} ] }
- 生成结构化指令:
- 权限预检:验证用户是否有权调用指定工具
阶段2:安全拦截(4-5步)
- 操作确认:向用户展示即将执行的操作
[系统提示] 将执行: 1. 在CRM系统筛选"华北"区域数据 2. 汇总2023年第三季度销售额 确认执行?(Y/N)
- 用户授权:获得明确授权后才继续
阶段3:协议执行(6-11步)
- 协议封装:Agent生成MCP请求
mcp_request = { "tool_id": "crm_api", "parameters": {"action": "get_sales", "filters": {...}} }
- 服务路由:MCP Client通过服务发现定位目标系统
- 协议转换:将MCP请求转换为目标API格式
# 转换示例(CRM系统适配器) def adapt_to_crm(mcp_req): return { "endpoint": "/v1/sales/query", "body": {"filter": mcp_req["parameters"]["filters"]} }
- 执行监控:记录请求耗时、成功率等指标
- 异常处理:
- 重试机制:对超时请求自动重试2次
- 熔断保护:失败率超阈值时暂停调用
阶段4:结果生成(12-14步)
- 数据增强:LLM对原始数据加工
# 示例:生成可视化建议 if result["data_type"] == "sales_report": return llm_generate("将数据转为折线图代码")
- 审计日志:记录完整操作轨迹
[审计日志] 用户U123 执行CRM查询 → 结果大小1024行 → 生成图表
- 交付输出:最终结果返回用户界面
企业级关键技术实现
1. 混合知识引擎
- 三路数据融合:
def query_knowledge(question): # 并行查询 vector_result = vector_db.semantic_search(question) graph_result = neo4j.query(f"MATCH (n)-[r]->(m) WHERE n.name CONTAINS '{question}' RETURN n,r,m") sql_result = db.execute(llm_to_sql(question)) # 结果融合算法 return FusionEngine.merge( sources=[vector_result, graph_result, sql_result], weights=[0.4, 0.3, 0.3] # 可配置权重 )
2. 动态Agent编排
- 工作流引擎:
class WorkflowEngine: def __init__(self, dag): self.dag = dag # 有向无环图 def run(self, inputs): for node in topological_sort(self.dag): if node.type == "TOOL": outputs = execute_tool(node.tool_id, inputs) elif node.type == "LLM": outputs = llm_process(node.prompt, inputs) inputs = outputs # 传递中间结果 return outputs
3. 安全控制体系
层级 | 技术方案 | 实现示例 |
---|---|---|
认证 | JWT + OAuth2.0 | Authorization: Bearer <token> |
授权 | ABAC(属性访问控制) | 规则引擎校验用户部门/数据权限 |
审计 | Blockchain日志 | 操作记录上链防止篡改 |
防护 | 动态污点跟踪 | 标记敏感数据传播路径 |
生产环境部署建议
1. 性能优化
- LLM缓存:对重复查询缓存思维链结果
@cache(ttl=300, key_fn=lambda q: hash(q)) def get_llm_plan(query): return llm.generate(prompt_template.format(query))
- 连接池:MCP Client维护数据库/API连接池
2. 高可用设计
- Agent集群:ZK选主实现故障转移
- 流量调度:
upstream agent_nodes { server 10.0.0.1:8000 weight=5; server 10.0.0.2:8000; check interval=3000 rise=2 fall=3; }
3. 演进机制
- 持续训练:
def online_learning(feedback): # 收集负样本 if feedback.rating < 3: save_training_data(feedback.query, feedback.expected) # 每周微调 if time.now().weekday() == 0: retrain_model(training_data)
典型问题解决方案
问题:工具调用冲突
- 解决方案:乐观锁+事务补偿
def execute_transaction(steps): try: with transaction(): for step in steps: tool.lock(resource_id) result = tool.execute(step) tool.unlock(resource_id) except ConflictError: # 补偿机制 for step in reversed(completed_steps): tool.compensate(step)
问题:长流程中断
- 解决方案:状态持久化
class StateManager: def save_state(self, agent): redis.set(f"agent:{agent.id}", pickle.dumps(agent.working_memory)) def recover_state(self, agent_id): return pickle.loads(redis.get(f"agent:{agent_id}"))
MCP+LLM+Agent架构本质是将自然语言编译为系统API调用的技术栈,其核心价值在于:
- 统一协议层:通过MCP消除N×M集成复杂度
- 动态编排器:Agent实现跨系统工作流自动化
- 持续进化力:在线学习机制使系统越用越智能
企业落地建议:从客服工单处理、IT运维等标准化场景切入,逐步构建企业级AI Agent中台。参考技术栈:LangChain(Agent框架)+ FastAPI(MCP服务)+ Weaviate(向量库)。
核心问题:Prompt注入攻击
- 是什么? 攻击者把恶意指令藏在看起来正常的输入(如用户提问、网页内容、上传文件)里,骗AI去执行不该做的事情(比如删除文件、泄露数据、发垃圾邮件)。
- 为什么头疼? AI被训练成“听话”的助手,很难分辨哪些是用户真需求,哪些是藏起来的坏指令。特别是当AI有权限操作外部工具(执行代码、访问网络、管理设备)时,风险更大。
- 目标: 让AI做坏事,或者让它“罢工”。
核心结论:没有绝对安全,但可以大大加强防御!
想做一个对所有Prompt注入都免疫的AI几乎不可能(因为它总要理解文字)。更实际的办法是改变AI系统的设计架构,限制它的能力,即使被“忽悠”了,也干不成坏事或坏事影响有限。
六种“安全设计模式”详解(就像给AI建安全屋):
-
行动选择器模式:
- 核心: 一次只做一件事,不看结果反馈。
- 怎么防注入: AI收到指令(可能含恶意指令),决定下一步行动(比如“搜索天气”)。系统执行这个行动(比如显示搜索结果),但行动结果不给AI看! AI决定下一个行动时,只看最初指令和内部状态,不看那些可能藏着坏指令的结果。
- 比喻: 指挥官(AI)下命令“侦察A区”,侦察兵(系统)去了,回来报告。但指挥官不看报告内容,只根据最初任务决定下个命令是“进攻”还是“撤退”。报告里就算写着“叛变吧!”,指挥官也看不见。
- 适用: 简单任务,不需要根据结果做复杂决策。
-
计划-执行模式:
- 核心: 先列计划表,然后死板执行。
- 怎么防注入: AI先根据任务,制定一个完整的、多步骤的计划(比如:1. 搜索科技新闻;2. 阅读结果;3. 写总结)。计划一旦定好,系统就严格按照计划步骤执行。执行过程中产生的数据(如网页内容)可能含坏指令,但不会送回AI去修改计划。
- 比喻: 指挥官(AI)战前制定好作战计划书(搜索->阅读->总结)。士兵(系统)拿到计划书就严格执行。打到一半发现敌人阵地上有标语“投降吧!”,但士兵只按计划书行动,不会因此改变计划去投降。
- 适用: 多步骤任务,但任务流程相对固定,不需要中途灵活调整计划。
-
LLM Map-Reduce模式:
- 核心: 分工协作,让“危险”AI干安全的活儿。
- 怎么防注入: 系统有两个AI:
- 协调者(主AI): 负责分解任务、分派工作、汇总结果。它不接触原始危险输入。
- 工作者(子AI): 负责处理可能含坏指令的输入(如用户文件),但能力被严格限制,只能做特定安全操作(如按固定格式提取信息)。它们无法执行坏指令要求的危险操作。
- 比喻: 老板(协调者)让一群实习生(工作者)从一堆匿名信(危险输入)里只抄写信封上的地址(安全任务)。实习生只能抄地址,无法执行信里写的“烧掉办公室”这种指令。老板只收集整理实习生抄好的地址(安全结果)。
- 适用: 处理大量不可信内容(如用户上传文件、评论)进行信息提取、分类等安全操作。
-
双重LLM模式:
- 核心: “翻译官”+“执行官”,危险输入不直接给“执行官”。
- 怎么防注入: 系统有两个AI:
- 隔离LLM: 负责处理原始用户输入/外部内容(可能含坏指令)。它能力受限,不直接执行操作,只把输入翻译成安全符号(如
INTENT_开灯
,LOCATION_客厅
)。 - 特权LLM: 只接收隔离LLM翻译好的安全符号,并据此决定和执行操作(如开灯)。它从不接触危险的原始输入。
- 隔离LLM: 负责处理原始用户输入/外部内容(可能含坏指令)。它能力受限,不直接执行操作,只把输入翻译成安全符号(如
- 比喻: 你对外交官(特权LLM)说:“客厅好暗,开灯吧”(可能被窃听成“发射导弹”)。你的翻译(隔离LLM)只告诉外交官:“用户想开客厅灯”(安全符号)。外交官根据这个开灯。窃听者喊的“发射导弹!”不会被翻译成有效指令。
- 适用: 需要理解用户意图并执行敏感操作(如智能家居、账户管理),尤其是语音、自然语言交互场景。
-
代码生成-执行模式:
- 核心: AI写“安全剧本”,“演员”在“安全屋”表演。
- 怎么防注入: 一个受保护的AI(主智能体)根据任务,编写一段“安全代码”(用特定、受限的语言写成)。这段代码定义了操作流程。代码在一个隔离的沙箱环境中执行。主AI不执行用户指令,只负责生成代码和接收执行后的结构化结果。
- 比喻: 编剧(主AI)写了个剧本(安全代码),规定演员(沙箱)只能做“拿起A道具”、“念B台词”等安全动作。演员在封闭舞台(沙箱)严格按剧本表演。用户即使喊“把舞台炸了!”,剧本里没这动作,演员就不会做。
- 适用: 自动化流程、数据处理等需要执行多个工具操作的任务,对安全性要求极高。
-
上下文最小化模式:
- 核心: 给AI“喂饭”要少而精,别啥都给它看。
- 怎么防注入: 在把信息(对话历史、文档、搜索结果)交给AI做决策参考前,先过滤、裁剪或总结,只留下当前任务绝对必需的信息,删除无关或可能有害的部分。
- 比喻: 不让厨师(AI)直接进乱糟糟的仓库(原始上下文),而是由助手先按订单(当前任务)挑出需要的几种食材(最小化上下文),洗干净切好再交给厨师。仓库里藏的“毒蘑菇”(恶意指令)很可能就被助手剔除了。
- 适用: 通用策略,可与其他模式结合使用。尤其适用于基于长对话历史或多文档进行响应的场景。
如何选择?
- 没有万能药: 每种模式各有优缺点和适用场景,需要根据你的AI具体做什么、安全要求多高来选择。
- 核心思想一致:
- 隔离危险: 不让AI直接接触可能藏有恶意指令的原始文本。
- 限制能力: 让处理危险输入的组件只能做安全的、受限的操作。
- 结构化交互: 使用代码、符号、固定格式等结构化方式传递意图和结果,避免依赖自由文本解析。
- 控制信息流: 精心设计哪些信息在哪个阶段被哪个组件看到。
- 组合使用: 常常需要组合使用多种模式来构建更健壮的系统(例如:上下文最小化 + 计划-执行模式 + 代码生成-执行模式)。
把这六种模式想象成给AI系统设计的安全流程和权限管理。核心就是:别让AI什么都看、什么都信、什么都能做! 通过设计好的“流水线”、“防火墙”和“操作手册”,让即使部分环节被“忽悠”了,整个系统也不会出大乱子。选择哪种“安全屋”设计,取决于你要让AI干什么活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