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能打仗、会统筹的“工头”能力(工程整体性思考 + 实战经验):不是只会写一小段代码,而是像装修队长一样,知道整个房子(项目)该怎么装。要懂哪里该拆墙(数据问题),哪里要布线(算法流程),哪里容易漏水(模型缺陷)。还得有“打过仗”的经验,知道实际干起来会遇到什么坑(比如数据脏、模型跑得慢、效果不好),怎么快速填坑。光知道理论图纸不行,得真干过活儿。
-
懂业务、有人脉的“行家”能力(对特定业务的深刻理解 + 积累的资源/人脉): 比如你是做电商推荐算法的,不能光懂算法模型,还得懂用户为啥买东西、商家想卖啥、平台怎么赚钱。知道在“双十一”这种特殊时候该咋办。跟负责业务的人(产品、运营)关系好,能一起商量着来,这能让你做得更对路子、更有效率。相当于你不仅是修车工,还懂这车是跑拉力赛的还是日常家用的,认识车队老板和赞助商。
-
技术超强的“绝活哥”能力(对某个算法方向独一无二的精通):在某一个特别窄、特别深的技术点上,你是全国甚至全球的顶尖高手。比如你就专门研究怎么让AI画图更逼真(图像生成),并且做到了非常牛的水平,别人都追不上。这就成了你的“独门绝技”,公司得靠你。
-
核心中的核心:解决问题!(而且是又快又好地解决复杂问题)
- 初级工程师:可能别人告诉你“哪堵墙要拆”,你负责拆掉(解决明确的小问题)。但容易找不到关键点或者试错慢。
- 资深工程师:能自己判断“房子为啥住着不舒服”,找出根本原因(可能是墙、可能是管道、也可能是采光),然后组织人高效解决(可能是协调数据清洗、选合适模型、调优)。经验多了,一眼就能看出问题本质。
- 复杂问题往往需要团队协作,会“借力”也很重要。
-
残酷的现实提醒(职场生存指南):
- 能力不会一直涨: 别以为干久了自然就变大神,到后面进步会越来越慢。
- 别太理想化: 想着“干到35岁就该当领导/拿高薪”不现实。每次升职加薪都要付出代价(健康、时间、甚至牺牲其他可能性)。
- 平台经验≠市场价值: 你在A公司积累的经验,跳槽去B公司可能不值钱,要看市场需不需要。别死磕一个没前途的方向。
- 机会难得: 好机会可遇不可求。天天埋头写代码,不抬头看路、不积累人脉,容易错过。
- 技术好≠会管理: 管人是另一套本事,不是技术牛就能自然当领导。
- 别只靠技术硬刚: 在当下的环境(尤其国内),光凭技术一条路走到黑风险比较大(要懂业务、懂协作、甚至懂点职场策略)。
算法工程师最值钱的本事,至少得占下面一条:
- 能当“工头”: 懂整个项目怎么搞,有丰富实战经验,能带队打仗、快速解决各种工程难题。
- 能当“行家”: 特别懂某个行业/业务(比如电商、金融、医疗),跟业务方关系铁,知道怎么做才真正有用。
- 能当“绝活哥”: 在某个极其专精的技术点(比如AI画图、AI下棋)上,你是顶尖高手,无人能及。
但更重要的是:
- 核心能力是解决问题! 尤其是又快又好地搞定复杂、模糊的问题。
- 职场很现实: 能力有“保质期”(像核酸检测一样会过期),平台经验可能带不走,光靠技术不够安全,好机会不多,管理能力不是天生就有。要保持清醒,持续学习,拓宽能力圈(懂点业务、积累人脉),别一条道走到黑。
算法工程师想混得好,要么能带项目打胜仗,要么懂业务接地气,要么有独门绝技。但最根本的是能快速搞定难题。
-
大模型红利格局已定:并非普惠,而是高度集中
- 观点: 大模型技术红利并未广泛惠及从业者,反而让许多盲目跟风者(尤其是C端应用方向)遭遇挫折(“吃了一嘴灰”)。
- 原因分析(针对C端Agent失败):
- 交互鸿沟: 现有Agent要求用户“准确表达需求”,这与移动互联网时代成熟的、用户友好的交互模式(滑动、推荐流、模糊搜索)背道而驰。
- 用户现实: 大部分C端用户“又抠,又笨,逻辑差脾气大”,且“产品经理连自己的需求都提不明白”,用户精准表达需求的能力和意愿极低。
- 效率体验差: 用户费力输入 + Agent长时间思考 + 结果可能错误,远不如传统交互方式(点击金刚位、搜索关键词)高效、可靠。
- 结论: C端Agent类产品目前普遍落地困难,“狗都不用”,相关从业者薪资也未见显著提升。
-
真正的红利:大模型基座训练与Infra
- 现象:
- 薪资暴涨: 头部大模型公司(“御三家”,如OpenAI、Anthropic、国内顶级玩家)的基座训练、Infra等核心岗位薪资“筋斗云般翻翻”。
- 应届生天价: 应届生起步价达“150万”(需注意这是指极少数顶级公司顶级岗位的顶级Offer,非普遍现象),远超传统互联网。
- 职级颠覆: 传统互联网职级体系被打破,应届生起步即对标传统P7/P8(高级/资深工程师),社招P7基本消失,起步P8。团队趋向“精英化”和“高职级IC化”(Individual Contributor,个人贡献者)。
- 红利获得者:
- 主要是在上一轮行业洗牌中幸存并加入最终赢家(“御三家”)的早期参与者。
- 需要“运气好,实力够,胆子大”。
- 流动性高、风险大: 基座方向公司(“N小龙”)倒闭过半,人才流动性极大,最终收敛到少数巨头。
- 现象:
-
为何基座方向是首选(强推理由)?
- 薅公司羊毛: 基座研发是公司战略级投入,持续“吸血”其他业务线,不计短期盈利,因此薪资高、预算充足,“没那么在意性价比”。
- 业务印钞机支撑: 能持续投入基座的公司背后都有强大现金牛业务支撑(如云服务、广告、核心产品)。
- 分食业务红利: 不同于传统互联网靠公司估值上涨(期权/RSU变现),基座从业者有机会直接从公司强大的业务现金流中分得蛋糕(高薪)。
- 影响力放大器: 在聚光灯下工作(“公司搭台子,你来唱戏”),易积累个人影响力(Credit),为后续跳槽(尤其是去竞争对手)大幅增值。
- 工作模式(“混子”天堂?): 门槛极高,但一旦进入顶级团队,有强大Infra和数据团队支撑,工作内容偏重研究(看论文)、设计(提需求)、实验(操盘)和认知提炼。成功光环效应强(“滤镜”),跳槽时下家更看重你所在团队的“成功光环”(公司品牌和模型宣传力度),个人能力反而不易被精准评估。
-
应用方向:机会与风险并存
- 潜在机会领域:
- 降本增效: 利用大模型提升企业内部效率(如自动化流程、智能客服)。
- 生产力工具: 开发面向专业人士(如程序员Copilot、设计师工具)的效率工具。
- 高风险领域(强烈不建议):
- C端XX助手: 文章认为短期内(<1年)难以成功,产品生命周期短,不适合应届生积累,面临“被动接受变化”(项目下马、团队解散)的风险。
- 应用层现状:
- 光环暗淡: 不如基座耀眼,影响力和红利机会小。
- 可替代性强: 随着基座能力提升,应用层算法工作可能退化到“写写prompt”。
- 大量试错机会: 许多业务团队(老板为求政绩或跟风)财力、技术不足以投入基座,转而追求做“行业模型”,这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竞争压力相对较小。
- 应用层定位: 适合简历背景一般、但希望进入大模型领域的学生“混口饭吃”,是进入行业的“次优”选择。
- 潜在机会领域:
-
核心总结:
- 首选:大模型基座团队。 “有基座选基座”。
- 次选: 若无法进入基座,也要“尽量卷去做基座”(提升目标)。
- 保底/入门: 应用方向(尤其降本增效/生产力工具)。“没基座也要…竞争压力小”。容量大,作为进入行业的跳板。
- 绝对避开: C端AI助手类应用方向(风险过高)。
- 现状分析: 大模型红利分配不均 -> C端应用(尤其Agent)落地困难/失败 -> 基座核心岗薪资暴涨、职级颠覆。
- 原因探究: C端失败源于交互、用户、效率问题;基座高薪源于公司战略投入、赢家通吃、精英化。
- 方向对比:
- 基座: 高薪、高影响力、资源好、“滤镜”强、风险在于公司倒闭/洗牌 -> 强烈推荐(顶尖选择)。
- 应用(降本/生产力): 岗位多、门槛相对低、竞争小、但光环弱、可替代性强、红利少 -> 次选/入门选择。
- 应用(C端助手): 高风险、短命、不适合应届生 -> 坚决避免。
- 行动建议: 拼尽全力进基座;实在不行做应用(避开C端助手)作为起点或保底。
- 认清现实: 大模型领域已过野蛮生长期,进入巨头垄断、格局分明的阶段,红利高度集中于顶级基座团队的顶尖人才。
- 目标明确: 冲击头部公司的基座训练/Infra岗位是最高优先级和最优选择。这需要极强的技术基础、算法/工程能力,并最好有相关研究/项目经验。
- 务实选择: 对于背景稍弱或竞争失利的学生,降本增效或生产力工具类的大模型应用岗位是更现实的切入点。虽然预期收益和光环不如基座,但能积累经验,且风险相对可控。
- 规避风险: 应届生应极力避免加入C端AI助手类项目,因其失败率高,不利于职业初期稳定发展和技能沉淀。
- 动态视角: 追求核心技术壁垒高、公司战略投入深、业务支撑强的方向——具有长期参考价值。 “基座优先”的策略在可预见的未来依然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