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种方法的划分主要是在视觉定位发展的早期阶段(即基于CNN的时代),其设计理念深受当时物体检测技术发展的影响。
核心区别
最核心的区别在于处理流程:
- 两阶段方法是“先找候选,再做匹配”的串行流程。
- 单阶段方法是“一步到位”的统一流程,直接从图像和文本中预测结果。
Two-stage(两阶段)方法详解
两阶段方法将视觉定位任务分解为两个独立的步骤。
技术流程:
-
区域候选生成(Region Proposal Generation):
- 首先,使用一个外部的物体检测器或候选框生成算法(如Selective Search、RPN等)在输入的图像上生成大量的候选区域框(region proposals)。
- 这些框代表了图像中所有可能是物体的区域。
-
区域-文本匹配(Region-Text Matching):
- 接着,模型会对每一个候选框中的图像特征和输入的文本描述进行匹配度评分。
- 最后,选择得分最高的那个候选框作为最终的定位结果。
问题与挑战:
-
性能受限于第一阶段:
- 最终的定位效果严重依赖于第一步生成的候选框的质量。
- 如果第一步就没有框住正确的物体,那么第二步无论如何也无法找到正确答案。
-
计算效率低:
- 生成大量的候选框需要巨大的额外计算开销,这使得两阶段方法的推理速度较慢,影响了计算效率。
-
语言与视觉融合困难:
- 由于两个阶段相对独立,将语言指导信息有效地融入到已经提取出的视觉候选框中是很有挑战性的。
One-stage(单阶段)方法详解
随着YOLO、SSD等单阶段检测器的出现,研究者们也开始将这种高效的理念引入视觉定位。
技术流程:
- 单阶段方法无需独立的候选框生成步骤。
- 它将语言信息直接整合到物体检测器模型的中间层。
- 模型会基于一组预先定义的密集锚点(dense anchors),在图像特征图上同时进行特征融合和位置预测,一次性输出得分最高的目标边界框。
优点与好处:
-
高效率:
- 由于流程统一,省去了生成候选框的步骤,因此计算效率远高于两阶段方法。
-
端到端优化:
- 模型更加整合,可以进行端到端的训练和优化,使得语言和视觉信息的交互更加充分和深入。
总结对比
对比维度 | Two-stage(两阶段)方法 | One-stage(单阶段)方法 |
---|---|---|
核心思想 | 先找候选,再做匹配 | 一步到位,统一预测 |
处理流程 | 串行:① 生成候选框 → ② 区域-文本匹配 | 并行/统一:直接在特征图上融合语言信息并预测边界框 |
计算效率 | 较低,因为需要生成大量候选框 | 较高,因为流程更精简 |
主要瓶颈 | 最终性能受限于候选框的质量 | 对多尺度、小目标等的处理相对更具挑战性 |
发展趋势 | 早期主流方法 | 随着单阶段检测器DETR的成熟而兴起,并逐渐成为后续研究的基础 |
从两阶段到单阶段的演进,反映了视觉定位领域追求更高效率和更优性能整合的技术发展趋势。
两阶段流水线 (Two-stage Pipeline)
两阶段方法将视觉定位任务分解为两个独立的步骤:1) 目标候选区域生成;2) 候选区域与文本描述匹配。这种方法的思路是“先找到所有可能的物体,再判断哪个是描述所指的”。
流程分解:
-
输入 (Input):一张图片和一句文本描述。
-
CNN (卷积神经网络):
- 作用:作为图像的“眼睛”,负责提取图像中的视觉特征。输入的图像首先会经过一个预训练好的CNN模型。
- 未展示的技术细节:
- 骨干网络 (Backbone):这个CNN通常是一个强大的图像分类网络,如 ResNet、VGGNet 或者更现代的 Swin Transformer 等。这些网络在大型图像数据集(如 ImageNet)上预训练过,能够提取从低级(边缘、颜色)到高级(纹理、部件)的丰富特征图 (feature map)。
-
区域提议 (Region Proposals):
- 作用:在CNN提取的特征图基础上,生成一系列可能包含物体的候选边界框 (bounding box)。图中的小方框集合就代表了这些提议。
- 未展示的技术细节:
- 生成算法:早期的工作使用像 Selective Search 这样的传统算法。但现代的方法几乎都采用一个专门的神经网络模块——区域提议网络 (Region Proposal Network, RPN),它与Faster R-CNN一同被提出。RPN可以直接在CNN的特征图上高效地预测出大量的候选框及其“物体性”得分(即这个框里有多大可能是一个物体)。
-
语言模型 (Language Model):
- 作用:将输入的文本描述转换成一个高维的向量表示(也称为嵌入, embedding)。这个向量捕捉了文本的语义信息。
- 未展示的技术细节:
- 模型类型:传统上可能使用循环神经网络 (RNN) 或其变体 LSTM/GRU。近年来,更强大且已成为主流的是基于 Transformer 架构的模型,如 BERT 或 RoBERTa。这些模型能够更好地理解单词之间的上下文关系,生成更高质量的文本嵌入。
-
区域-表达匹配 (Region-Expression Matching):
- 作用:这是两阶段方法的核心。它将每一个候选区域的视觉特征与文本描述的语义向量进行比较,计算一个匹配得分。
- 未展示的技术细节:
- 区域特征提取:对于每个候选区域,需要从CNN的整体特征图中提取出对应的局部特征。这个过程通常通过 RoI Align (Region of Interest Align) 或 RoI Pooling 操作来完成,它能将不同大小的候选区域转换成固定大小的特征图。
- 匹配机制:最简单的方式是将区域的视觉向量和文本向量放在同一个空间中,然后计算它们的余弦相似度或点积。更复杂的方法会设计一个专门的多模态匹配网络,该网络接收视觉和文本特征作为输入,然后输出一个匹配分数。这个网络可以通过注意力机制来学习将文本中的特定词语(如“白帽子”)与区域中的特定视觉特征对齐。
-
最佳匹配 (Best matching):
- 作用:在所有候选区域的匹配得分中,选出得分最高的那个作为最终的定位结果。
两阶段方法的优缺点:
- 优点:由于先专注于生成高质量的候选区域,再进行精细匹配,因此在精度上通常有很好的表现。逻辑清晰,易于理解。
- 缺点:速度较慢,因为需要生成大量候选框并对它们逐一进行匹配计算,难以实现实时应用。
单阶段流水线 (One-stage Pipeline)
单阶段方法摒弃了预先生成候选区域的步骤,直接在整个图像的特征图上进行密集预测,一步到位地输出最终的定位结果。这种方法的思路是“一次性看待整张图,直接找出描述所指的物体在哪里”。
流程分解:
-
输入 (Input):与两阶段方法相同。
-
CNN & 语言模型:与两阶段方法类似,分别用于提取图像特征和文本特征。
-
视觉-语言融合 (Vision-Language Fusion):
- 作用:这是单阶段方法的核心创新点。它不再是后期匹配,而是在早期就将视觉特征和语言特征进行深度融合,生成一个统一的多模态特征表示。
- 未展示的技术细节:
- 融合策略:
- 简单融合:例如,将文本向量在空间维度上复制,然后与CNN的特征图在通道维度上进行拼接 (Concatenation),或者进行逐元素相加/相乘。
- 复杂融合 (注意力机制):这是目前最主流和有效的方式。通常使用 Co-attention 或 Cross-attention 机制(Transformer的核心部件)。例如,语言特征可以作为“查询 (Query)”,去“关注”视觉特征图中与之最相关的部分,反之亦然。这使得模型能够动态地、细粒度地对齐图文信息。像 ViLBERT, LXMERT, UNITER 等大型视觉语言预训练模型都采用了复杂的Transformer结构进行深度融合。
- 融合策略:
-
密集预测 (Dense Prediction):
- 作用:基于融合后的多模态特征图,模型会在每个空间位置上(或者说在预设的锚框 (Anchor Boxes) 上)直接预测两件事情:
- 该位置是否存在被描述的物体(即“定位得分”)。
- 如果存在,其精确的边界框坐标(通常是相对于该位置或锚框的偏移量)。
- 未展示的技术细节:
- 锚框 (Anchor Boxes):类似于目标检测模型YOLO或SSD,单阶段方法通常在特征图的每个像素点预设一组不同尺寸和长宽比的“锚框”。模型会预测每个锚框包含目标物体的概率,并微调这个锚框的位置。
- 预测头 (Prediction Head):在融合特征图之后,会接几个小的卷积层组成的“预测头”,专门用来输出定位得分和边界框坐标。
- 作用:基于融合后的多模态特征图,模型会在每个空间位置上(或者说在预设的锚框 (Anchor Boxes) 上)直接预测两件事情:
-
最大分预测 (Max score prediction):
- 作用:在所有密集预测的结果中,选择那个 “定位得分”最高的 边界框作为最终输出。通常还会使用 非极大值抑制 (NMS) 来过滤掉重叠度很高的冗余预测框。
单阶段方法的优缺点:
- 优点:速度快,因为是端到端 (end-to-end) 的一步式预测,非常高效,适合实时场景。
- 缺点:早期模型的精度可能略低于两阶段方法,因为直接进行密集预测,背景区域可能会产生干扰。但随着融合技术(尤其是Transformer)的发展,其精度已经非常有竞争力。
总结与对比
特性 | 两阶段流水线 (Two-stage Pipeline) | 单阶段流水线 (One-stage Pipeline) |
---|---|---|
核心思想 | 提议-再-匹配 (Propose-then-Match) | 密集预测 (Dense Prediction) |
架构 | 串行:提议生成 -> 特征提取 -> 匹配 | 并行/融合:特征提取 -> 图文融合 -> 一次性预测 |
速度 | 较慢 | 快,可达实时 |
精度 | 传统上较高,但优势在缩小 | 发展迅速,已具很强竞争力 |
关键技术 | 区域提议网络(RPN), RoI Align, 相似度匹配 | 视觉-语言融合(Attention), 锚框(Anchor), 密集回归 |
我们已经讨论过的 CPT, ReCLIP, GroundVLP 等论文,可以发现,当前性能领先的零样本(Zero-shot)视觉定位方法,几乎都采用了两阶段(Two-stage)的设计思路。
为什么呢?简单来说,因为当前主流的、强大的视觉语言预训练模型(VLP Models),在其预训练阶段,根本没有学过“直接生成边界框”这个技能。
1. 单阶段方法的“技能要求”是什么?
根据您之前提供的图示,一个单阶段(One-stage)方法的流程是:
图像/文本特征 -> 深度融合 -> 密集预测 -> 最终边界框
这里的关键是 “密集预测 (Dense Prediction)”。这一步要求模型在深度融合了图文信息之后,能够直接、端到端地回归(regress)出精确的边界框坐标。
- 技能要求:这是一种高度专门化的 “几何定位” 技能。模型需要学习如何将抽象的、融合后的语义特征,直接解码成
(x, y, 宽, 高)
这样的具体空间坐标。 - 如何学习:要学会这项技能,模型必须在训练时使用特定的定位损失函数(如 L1 Loss, GIoU Loss)和大量的、带有精确边界框标注的数据进行监督学习。像 YOLO, DETR 等所有成功的单阶段目标检测器,都经过了这样的专门训练。
2. 零样本设置下的“模型现状”是什么?
在零样本设置下,我们不能使用特定任务的标注数据(即不能用视觉定位数据集)来训练模型。我们只能依赖模型在预训练阶段学到的知识。
那么,我们看看当前这些强大的VLP模型(如 CPT, ReCLIP, GroundVLP 所依赖的骨干模型)在预训练时都学了什么:
- MLM (掩码语言建模):学会了根据图文上下文“完形填空”。
- ITM (图文匹配):学会了判断“一整张图”和“一整段话”是否匹配,输出一个“是/否”的分类结果。
- ITC (图文对比学习):学会了将匹配的图文对在特征空间中拉近,不匹配的推远,核心是计算一个“整体相似度分数”。
共同点:以上所有主流的预训练任务,没有一个涉及到直接预测或生成边界框坐标。它们教会了模型丰富的语义理解能力,但没有教它精确的几何定位能力。
3. 根本矛盾:技能不匹配
现在,矛盾就非常清晰了:
一个单阶段的视觉定位模型,要求模型具备直接输出边界框坐标的能力;而我们用于零样本任务的VLP模型,在其整个“学习生涯”中从未被训练过这项技能。
强行让一个只学过“判断题”和“填空题”的模型,去直接完成“几何绘图题”,它自然是无能为力的。它的密集预测头部的参数都是随机初始化的,完全不知道如何将语义特征转化为坐标。这就是为什么现阶段几乎没有成功的零样本单阶段方法。
4. 两阶段方法为何在零样本设置下可行?
两阶段方法非常务实,它巧妙地“绕过”了上述矛盾,采取了 “分而治之” 的策略:
-
阶段一:生成候选框(“找东西”)
- 这个阶段的任务是“找出图里所有可能是物体的地方”。这个“几何定位”的脏活累活,两阶段方法并不交给VLP模型来做。
- 它将其外包给一个 “外部专家” —— 即一个 已经用海量边界框数据训练好的、现成的目标检测器(Object Detector) ,例如 GroundVLP 中使用的 OVD。这个专家只负责提供一堆候选框,它不懂语义,但擅长定位。
-
阶段二:匹配与打分(“判断哪个是”)
- VLP 模型现在面临的任务就简单多了。它不再需要从零生成坐标,而是对第一阶段提供的有限个候选框进行 “打分” 或 “排序” 。
- 这个打分任务就可以很自然地对齐到VLP的预训练任务:
- ReCLIP的做法:对于每个候选框,判断“这个裁剪出的区域图片”和“文本”是否匹配(对齐ITC任务)。
- GroundVLP的做法:对于每个候选框,判断“关注这个区域时,整张图与文本的匹配度有多高”(对齐ITM任务)。
- CPT的做法:对于每个候选框,判断“如果用颜色A代表这个区域,那么文本模板中的
[MASK]
是否应该填A?”(对齐MLM任务)。
两阶段方法之所以在零样本视觉定位中占据主导地位,是因为它成功地将一个复杂问题分解了。它利用 现成的、有监督训练的目标检测器 解决了VLP模型不擅长的 “几何定位” 问题,然后让VLP模型专注于其在预训练中真正学到的 “语义理解与匹配” 能力。而单阶段方法要求模型同时具备这两种能力,这在没有特定任务训练的零样本设置下是几乎不可能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