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概述
P2P概念
P2P即 Peer-to-Peer 的缩写,含义为“点对点”或“端对端”,而学术界常称其为“对等计算”。
P2P技术打破了传统的C/S模式。在P2P网络中,所有结点的地位都是对等的,每个结点既充当服务器,又充当客户端,这样缓解了中心服务器的压力,使得资源或任务处理更加分散化。
通常P2P模式中不区分提供信息的服务器和请求信息的客户端,每一个结点都是信息的发布者和请求者,对等结点之间可以实现自治交互,无需使用服务器。
发展历程
从P2P发展史的角度来说,它并不是新生技术,而是自20世纪70年代网络产生以来就存在了,只是当时的网络带宽、传播速度等条件限制了这种超前计算模式的发展。随着纯硅度的不断提升,科技和制造业的飞速发展,网络性能、个人计算能力和存储能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这为P2P的发展提供了根本条件,网络资源和内容开始由中心化向边缘化演变。
-
第一阶段:1999年至2000年左右,P2P技术由应用开发向学术研究发展。
1999年Shawn Fanning发布了Napster软件,用于MP3音乐的共享,Napster为第一代集中式P2P体系的代表,但因版权问题于2001年关闭。
其后涌现了大批的P2P应用系统,如Gnutella、Freenet、KaZaA等。2000年同样因版权问题,第一个纯分布式无结构P2P网络Gnutella公开约一个半小时后被迫关闭,但其思想广泛传播下来。
2000年8月,出版商O‘Reilly组织P2P峰会,目的在于诠释P2P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