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一下学期学习Pascal开始,自己走上了程序设计之路,很庆幸,入门阶段是Pascal这种十分标准的面向过程语言开始学习的,当时教我们的是我们学院的副院长,博导,牛人,呵呵。从他那学到了很多东西,明白了什么是面向过程程序设计,而不是仅学会了一门语言,初步明白了什么是算法,也知道了程序=算法+数据结构这句名言,记得当时写的第一个程序是摄氏温度和华氏温度转换的程序。暑假的时间,学院里让自学C语言,然后写一篇比较C和Pascal语言的论文,当时我很认真的做的,也写了,但现在想起来,当时自己写的根本不是论文,没有摘要,没有分章节,没有参考文献,就是瞎写,从那开始,学会了C语言。
大二上学期,开始学习C++,教我们的老师是搞软件工程的一个副教授,刚开始,就向我们声明,你们不是在学习C++,而是学习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讲C++的同时,也讲了很多其他面向对象语言的特点,给我们介绍Java与C++的不同,同时也讲C++语言是如何实现他的各种机制的,呵呵,最后一个月里,他还讲了设计模式,虽然当时大家都听的似懂非懂,但后来,我却发现真的受益非浅。
大二下学期,我开始在学校ACM的网站上做题,开始用C/C++写那些题目,一道一道的解决,在bbs上跟同学讨论,那些题目锻炼了我的分析问题和设计程序的能力,也提高了自己的算法水平。呵呵,当年一起作题的朋友,有三个去了百度,其他的也都有了很好的归宿。那时自己也开始认识到,程序设计语言就是一种工具,真正重要的是算法和数据结构。是内在的东西。
大三的时间,我都忙在了专业课身上,为了一个好点的成绩,为了能够保送研究生,可以说,那一年是过的很累很辛苦的一年,而目的也很明确,为了成绩。当然,算法分析,编译,网络,微机原理,图形学,软件工程,操作系统,系统结构,数据库等这些专业课也使自己学到了很多东西,得到的不光只是分数。也利用剩余时间学了Java
大四似乎是平静的一年,如愿已偿的得到了保送资格,到了自己想去地方的读研,同时自己也开始重新学习Java,几周的时间看完《Thinking in Java》,真的非常感谢C++老师,没有当年的学习,根本不可能这么快就学会Java,发现大学四年的时间我并没有白过,学的那些书本上的知识,很有用处,包括基础数学。
对我来说,选择Java仅仅是一个巧合,其实我对语言没有什么偏见,在我看来,C#和Java都是一种语言,工具而已,没必要弄什么阵营,什么方便用什么。学习这些东西其实很容易,不容易的是你的内功。那才是真正重要的东西。
现在,自己呆在家里,得过两个月的盲流生活,才能去新的地方学习,昨天晚上看完球,早上来写点东西,只是随笔,大学生活刚刚结束了,我的程序设计之路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