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桥杯入门记录】继电器、蜂鸣器及原理图分析

本文详细介绍了蜂鸣器和继电器的工作原理,以及ULN2003晶体管阵列在电路中的应用,同时提供了基于单片机的开发板控制LED、蜂鸣器、继电器和数码管的例程,包括上电初始化和基本操作流程。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一、继电器、继电器概述

(1)蜂鸣器原理

蜂鸣器的发声原理由振动装置和谐振装置组成,而蜂鸣器又分为无源他激型有源自激型,蜂鸣器的发声原理为:

  • 1、无源他激型蜂鸣器的工作发声原理是:方波信号输入谐振装置转换为声音信号输出。
  • 2、有源自激型蜂鸣器的工作发声原理是:直流电源输入经过振荡系统的放大取样电路在谐振装置作用下产生声音信号。
  • 有源蜂鸣器和无源蜂鸣器的主要差别是:二者对输入信号的要求不一样,有源蜂鸣器工作的理想信号是直流电,一般标示为VDD、VDC等。因为蜂鸣器内部有一个简单的振荡电路,可以把恒定的直流电转变成一定频率的脉冲信号,从而产生磁场交变,带动钼片振动发出声音。

(2)继电器原理

 继电器,开关电器的一种,在控制电路中用的非常多:

  • 继电器(英文名称:relay)是一种电控制器件,是当输入量(激励量)的变化达到规定要求时,在电气输出电路中使被控量发生预定的阶跃变化的一种电器。
  • 它具有控制系统(又称输入回路)和被控制系统(又称输出回路)之间的互动关系。
  • 通常应用于自动化的控制电路中,它实际上是用小电流去控制大电流运作的一种“自动开关”。故在电路中起着自动调节、安全保护、转换电路等作用。
  • 通电(电生磁)→K1 与 m2 相连

(3)继电器蜂鸣器原理图

(4)ULN2003概述(了解)

  • ULN2003是高耐压、大电流复合品体管阵列,由七个硅NPN 复合晶体管组成,每一对达林顿都串联一个2.7K 的基极电阻,在5V 的工作电压下它能与TTL和CMOS 电路直接相连,可以直接处理原先需要标准逻辑缓冲器来处理的数据。
  • ULN2003是大电流驱动阵列,多用于单片机、智能仪表、PLC、数字量输出卡等控制电路中。可直接驱动继电器等负载。
  • 输入5VTTL电平,输出可达500mA/50V。
  • ULN2003是高耐压、大电流达林顿系列,由七个硅NPN达林顿管组成。该电路的特点如下:ULN2003的每一对达林顿都串联一个2.7K的基极电阻,在5V的工作电压下它能与TTL和CMOS电路,直接相连,可以直接处理原先需要标准逻辑缓冲器来处理的数据。
  • ULN2003 是高压大电流达林顿晶体管阵列系列产品,具有电流增益高、工作电压高、温度范围宽、带负载能力强等特点,适应于各类要求高速大功率驱动的系统。

二、开发板原理图

倒推:

  • (以控制LED为例)想打开控制LED的P0口→打开Y4C(Y4C置为1)→找出Y4C的输出端→找到74LS02(74LS02:或非门,先进行取或,再进行取非输出)
  • 只有当Y4为0(根据译码器的真值表给P2赋值,从而将Y4置为0)时,经过或非门,Y4C为1
  • 理解:Y4 Y7 Y5 Y6其中一个通过74HC138译码器置为低电平,则对应的Y4C或Y7C或Y5C或Y6C置为高电平,则打开了控制LED或数码管或蜂鸣器或继电器的P0口控制

三、蜂鸣器、继电器例程

(1)例程1:LED例程初始化分析。

//头文件声明区域
#include <STC15F2K60S2.H>
#include<intrins.h>

//变量定义区域
unsigned char LED = 0xFE;

//函数定义区域
void Delay(unsigned int ms)		//@11.0592MHz
{
	unsigned char i, j;

	while(ms--)
	{
	_nop_();
	_nop_();
	_nop_();
	i = 11;
	j = 190;
	do
	{
		while (--j);
	} while (--i);
	}

}


//主程序
void main()
{
	P2=0XA0;P0=0X00;//使能控制蜂鸣器、继电器的74HC573锁存器,并关闭蜂鸣器
	P2=0x80;//使能控制LED的74HC573锁存器 0x80 == 1000 0000 == P27 = 1;P26 = 0;P25 = 0
	P0=0XFF;//关闭所有LED
	while(1)
	{
		P0 = LED;
		Delay(100);
		LED = _crol_(LED,1);
		
	}
	
	
}

(2)蜂鸣器、继电器例程。本例以循环“打开蜂鸣器保持500MS,关闭蜂鸣器保持500MS,打开继电器保持500MS,关闭继电器保持500MS”为例。

//头文件声明区域
#include <STC15F2K60S2.H>
#include<intrins.h>

//变量定义区域
unsigned char LED = 0xFE;

//函数定义区域
void Delay(unsigned int ms)		//@11.0592MHz
{
	unsigned char i, j;

	while(ms--)
	{
	_nop_();
	_nop_();
	_nop_();
	i = 11;
	j = 190;
	do
	{
		while (--j);
	} while (--i);
	}

}


//主程序
void main()
{
	P2=0XA0;//1010 0000 使能控制蜂鸣器、继电器的74HC573锁存器
	P0=0X00;
	
	P2=0X80;//1000 0000 使能控制LED的74HC573锁存器
	P0=0XFF;// 关闭全部LED
	
	P2=0XA0;//1010 0000 使能控制蜂鸣器、继电器的74HC57锁存器
	while(1)
	{
		/*用于验证,最好不要将蜂鸣器继电器写入while循环*/
		P06=1;Delay(500);//打开蜂鸣器,并延迟500ms
		P06=0;Delay(500);//关闭蜂鸣器,并延迟500ms
		
		P04=1;Delay(500);//打开继电器,并延迟500ms
		P04=0;Delay(500);//关闭继电器,并延迟500ms
		
		P0=0X10;Delay(500);//打开蜂鸣器,并延迟500ms
		P0=0X00;Delay(500);//关闭蜂鸣器,并延迟500ms
		
		P0=0X40;Delay(500);//打开继电器,并延迟500ms
		P0=0X00;Delay(500);//关闭继电器,并延迟500ms
		
		
	}
	
}

(3)数码管例程分析

void SEG_Display12(unsigned char yi,unsigned char er)
{
	P0=0XFF;//消影
	P2=0XC0;//1100 0000 打开控制数码管位选的锁存器
	P0=0X01;//0000 0001 选中第一个数码管
	P2=0XFF;//打开控制数码管段选的锁存器
	P0=tab[yi];//给上述打开的数码管赋值
	Delay(1);
	
	P0=0XFF;//消影
	P2=0XC0;//1100 0000 打开控制数码管位选的锁存器
	P0=0X02;//0000 0010 选中第二个数码管
	P2=0XFF;//打开控制数码管段选的锁存器
	P0=tab[2];//给上述打开的数码管赋值
	Delay(1);
		
	
}

(4)例程4:上电初始化程序,上电之后关闭所有的LED、数码管、蜂鸣器、继电器

void All_Init(void)
{
	P2=0XA0;//1010 00000 打开控制蜂鸣器继电器的74HC573锁存器
	P0=0X00;//0000 0000 关闭蜂鸣器继电器
	
	P2=0X80;//1000 0000 打开控制LED灯的74HC573的锁存器
	P0=0XFF;//1111 1111 关闭所有LED
	
	P2=0XC0;//1100 0000 打开控制数码管位选的锁存器
	P0=0XFF;//1111 1111 选中所有数码管
	P2=0XE0;//1110 0000 打开控制数码管段选的锁存器
	P0=0XFF;//1111 1111关闭所有数码管
	
	
}

<think>嗯,用户问的是蜂鸣器原理图,我需要详细介绍一下。首先,得明确蜂鸣器的类型,有源和无源的区别是关键点。然后,原理图部分要分驱动电路和控制信号,可能还要提到不同驱动方式,比如三极管或MOS管。用户可能是电子爱好者或者工程师,需要实际应用的指导,所以示例电路图很重要,但要确保用LaTeX的电路图符号正确。另外,注意用户可能关心元器件的选型,比如限流电阻的计算,三极管参数,还有保护二极管的作用。还要提醒注意事项,比如电压匹配、声音大小调节、频率控制。可能用户在设计电路时容易忽略保护措施,这部分得强调。最后,确保回答结构清晰,分点说明,符合用户的需求。需要检查LaTeX公式是否正确,尤其是独立公式要用$$,行内用$。可能还需要解释蜂鸣器的工作原理,电磁或压电式,但用户主要问的是原理图,所以重点在电路设计部分。要确认信息准确,比如驱动电流、电阻计算,避免错误。总之,步骤要分清楚,先分类,再驱动电路,示例,元器件选型,注意事项,这样用户能一步步理解和应用。</think>蜂鸣器原理图的设计需要根据其类型(有源/无源)和驱动方式进行调整。以下是系统化的原理分析及典型电路设计说明: 一、蜂鸣器分类与原理 1. **有源蜂鸣器**(自激式) - 内置振荡电路,直流供电即发声 - 工作电压范围:3-5V(典型值) - 频率固定(常见2-4kHz) 2. **无源蜂鸣器**(他激式) - 需要外部方波驱动 - 频率由输入信号决定 - 可编程控制音调 二、典型驱动电路原理图(以5V系统为例) ```latex $$ \begin{circuitikz} \draw (0,0) node[npn](Q1){} (Q1.base) to [R=$R_b$] (-2,0) -- (-3,0) node[left]{MCU\_IO} (Q1.emitter) to (0,-2) node[ground]{} (Q1.collector) to [R=$R_{limit}$] (0,2) -- (2,2) (2,2) to [buzzer, l=蜂鸣器] (2,0) -- (0,0); \end{circuitikz} $$ ``` 三、关键元器件选型 1. **驱动晶体管** - 选型公式:$I_C > I_{buzzer}$ - 推荐型号:S8050(Ic=500mA)或MOSFET(IRLML6244) 2. **基极电阻计算** $$ R_b = \frac{V_{IO} - V_{BE}}{I_B} $$ (典型值:$V_{IO}=3.3V$时,$R_b=1k\Omega$) 3. **限流电阻** $$ R_{limit} = \frac{V_{CC} - V_{buzzer}}{I_{operate}} $$ (例:$V_{CC}=5V$, $I=20mA$时,$R=150\Omega$) 四、设计注意事项 1. **反电动势防护** - 必须并联续流二极管:$$ D_1 \text{选用1N4148} $$ 2. **驱动能力验证** - 单片机IO最大输出电流验证:$I_{IO\_max} > \frac{V_{IO}}{R_b}$ 3. **PWM驱动优化**(针对无源蜂鸣器) - 推荐占空比:50%-70% - 频率范围:2-5kHz 五、实测参数参考 | 参数 | 有源蜂鸣器 | 无源蜂鸣器 | |--------------|------------|------------| | 工作电流 | 20-30mA | 10-50mA | | 响应时间 | <2ms | <100μs | | 声压级(10cm)| 85dB | 可调 | 六、故障排查要点 1. 静默故障:检查三极管饱和状态$V_{CE(sat)} < 0.3V$ 2. 异常发热:测量实际工作电流$I = \frac{V_{Rlimit}}{R_{limit}}$ 3. 声音失真:检测驱动波形上升/下降时间(应<1μs) 建议根据具体型号的datasheet调整参数,高频应用时需考虑PCB布局对电磁干扰的影响。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