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ython基础 - yield 用法详解

本文详细介绍了Python中的yield关键字及其在生成器中的作用。生成器是一个特殊的函数,能记住上次调用的状态,保留局部变量。当再次调用时,它能从上次停止的地方继续执行,直到遇到yield语句,返回yield的值,并暂停。通过举例展示了如何使用生成器实现排列和组合,阐述了生成器在节省内存和控制流程方面的优势。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yield 简单说来就是一个生成器,生成器是这样一个函数,它记住上一次返回时在函数体中的位置。对生成器函数的第二次(或第 n 次)调用跳转至该函数中间,而上次调用的所有局部变量都保持不变。

生成器 是 一个函数

函数的所有参数都会保留

第二次调用 此函数 时

使用的参数是前一次保留下的.

生成器还“记住”了它在流控制构造

生成器不仅“记住”了它数据状态。 生成器还“记住”了它在流控制构造(在命令式编程中,这种构造不只是数据值)中的位置。由于连续性使您在执行框架间任意跳转,而不总是返回到直接调用者的上下文(如同生成器那样),因此它仍是比较一般的。

yield 生成器的运行机制

当你问生成器要一个数时,生成器会执行,直至出现 yield 语句,生成器把 yield 的参数给你,之后生成器就不会往下继续运行。 当你问他要下一个数时,他会从上次的状态开始运行,直至出现yield语句,把参数给你,之后停下。如此反复直至退出函数。

例子:Python 排列,组合生成器

#生成全排列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def perm(items, n=None):

    if is None:

        = len(items)

    for in range(len(items)):

        = items[i:i+1]

        if == 1:

            yield v

        else:

            rest = items[:i] + items[i+1:]

            for in perm(rest, n-1):

                yield + p

#生成组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def comb(items, n=None):

    if is None:

        = len(items)    

    for in range(len(items)):

        = items[i:i+1]

        if == 1:

            yield v

        else:

            rest = items[i+1:]

            for in comb(rest, n-1):

                yield + c

  

= perm('abc')

for in a:

    print b

    break

print '-'*20

for in a:

    print b

结果如下:

102 pvopf006 ~/test> ./generator.py

abc

--------------------

acb

bac

bca

cab

cba

可以看到,在第一个循环break后,生成器没有继续执行,而第二个循环接着第一个循环执行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已注销」

LHStudio感谢您的支持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