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教授:
谢谢赐教。您的文章总是很耐读的。
我有一个问题:什么是“心理诉求”?为什么这种“心理诉求”是人类使用的“所有自然语言共有的,与语言的种类无关的”?这一点您还没有证明,如果证明了或论证了,就完满了。
还有一点小提醒:您的“词无定类”在标题中是对的,在之后的正文中均笔误为“词无定论”了。
顺颂
夏安
张普
张教授,
奉读大示,心折殊深。
谢谢您的来信和所提的问题。在我些那篇《对朱德熙著《语法答问》中一个论断的质疑》的时候,我心里就觉得这里有一个“空挡”,果然就被您发现了。
我使用这个也许是我杜撰的词是想表明如下的情景:
当任何一个人在说话想要表述一些什么的时候,无论他使用什么语言,他在心理上都要准备点明两点:
1. 我这句话要涉及哪些对象?点明这些对象是句子中的“名的成分”的任务。
2. 其次,如果句子涉及多个对象,就要说明这些对象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要是只涉及一个对象,那么就要说明这个对象的运动(变化)状态,或者它的静态性质。
这是任何语言(包括计算机编程语言在内)的句子中的两大成分。人在说话之前,先要在心里把这两部分事先(在还没有把它们变成语言形式之前)想好,就是在说话时必须满足的“心里诉求”。【1】
宇宙万物,林林总总,你要点明其中的某一或者某几个对象,就要使用它们的“名字”。《老子》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意思是只有分别给具体的对象起了相应的名字以后,你才能区分万物,告诉别人你想要谈论的具体事物(对象)是什么。这就是“名”的作用。句子中能够起这种“名”的作用的成分就是“名的成分”。
要说明第二点,语句中必须有“谓语的成分”。【2】
接下来才会发生遣词造句,寻找和组合粒度更小的“词”一级的问题。“词”不过是一些“符号”。凡是能够用在语句中“名的成分”里起中心作用的词就是“名词”。凡是能够用在语句中“谓语成分”里起中心作用的词就是“谓词”。
换句话说,在我看来,“词性”或者说“词类”的划分在很大程度上是属于“语用”一级的问题:按照当前的语言习惯,你能够以什么方式来使用这个词。把句子划分为两大成分这一要求是第一位的,是先于“词类划分”的问题而存在的。
这一点和我们研究独立于我们主观世界之外的客体时所使用的分类方法有些不同。你可以把各种天体按照它们自有的行为划分为恒星、行星、卫星、彗星、双星……。这些和我们人类对它有什么看法(地球围绕太阳转还是太阳围绕地球转),想把它们说成是什么无关。但是,词语却是我们心灵世界的产物,你必须关注大家是如何对待它们的,以及对待它们的方式是在如何地变化。
我不知道这样解释是否回答了你的问题。我因为没有经过明师的训练,又喜欢乱说乱道,常常语多疏漏,请多指正。
临书仓促,不尽欲言;盛夏酷暑,希自珍慰,比维起居清泰为颂为祷。
周锡令
-------------------------------------------------------------------------------------------------
注:
【1】 例如,一个人在说“张三用棍子打李四。”这句话以前,他心目中一定想到了“张三”,“棍子”,“李四”这三个对象;以及“张三握棍打人”的情形。
要是他说:“打 是 不对的。” 他心目中一定想到了“张三握棍打人”的过程,然后判断说:这种做法 “是不对的”。
在老一代的计算机编程语言,例如Fortran, Algol, Basic中,语言的成分可以明确地划分为 Operand 和 operation 两种。这一代语言是以 operation 为中心的。
面向对象的语言C++, Java 等出现以后,语言的这两种成分表现得更加鲜明:Object 和 Method。语言的重心移向前者。如果把这两种成分分别用“阴(雌)”和“阳(雄)”来表示的话,那么语言的发展是符合《老子》中“守其雌”的说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