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微服务的基本理解
顾名思义,微服务要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个是“微”,一个是“服务”。
体型小到一定程度才能叫“微”,这个程度是什么呢?一个身高1米6,体重90斤的MM,我们说她苗条。微服务也一样,根据亚马逊CEO Bezos给出的有趣定义,单个微服务的设计、开发、测试和运维的所有人加在一起吃饭,只需要两个批萨就够了,这是就是著名的two pizza team rule。
具备什么样的能力才能算是“服务”?这个话题很大,我这里按照自己的片面理解总结一下,所谓服务就一定会区别于系统的功能,服务是一个或者一组相对的较小且独立的功能单元,是用户可以感知的功能最小集,比如:购物车,订单,信用卡结算等都可以作为单个服务独立提供。关于服务更权威的解释是参考[SOA](面向服务的架构)。
这个理解显然不够深刻,为了进一步理解其为什么微服务在近两年业界迅速窜红,理解为什么微服务会被认为是IT软件架构的未来方向,就要理解为什么我们需要微服务?它能给企业带来什么价值。传统企业的IT软件大多都是各种独立系统的堆砌,这些系统的问题总结来说就是扩展性差,可靠性不高,维护成本高。后来有了一个叫SOA的软件架构专门针对这些问题给出了一套解决方案,很多企业也因此将自身IT系统迁移到SOA架构上。但是,由于SOA早期均使用了总线模式,这种总线模式是与某种技术栈强绑定的,比如:J2EE。这导致很多企业的遗留系统很难对接,切换时间太长,成本太高,新系统稳定性的收敛也需要一些时间。最终SOA开起来很美,但却成为了企业级奢侈品,中小公司都望而生畏。
依然SOA
微服务,从本质意义上看,还是SOA架构。但内涵有所不同,微服务并不绑定某种特殊的技术,在一个微服务的系统中,可以有JAVA编写的服务,也可以有PYTHON编写的服务,他们是靠restful架构风格统一成一个系统的。最粗浅的理解就是将微服务之间的交互看作是各种字符串的传递,各种语言都可以很好的处理字符串,所以微服务本身与具体技术实现无关,扩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