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构》很早就听过,工作前读过几页。最近重读,颇受启发。
文中对代码结构的建议很有启发性。代码的味道一词,很好的形容了好代码和坏代码带给编辑者自身和其它阅读者的感受。
“好的代码能够表达自身的意图”,这句话很好的体现了此书的思想。
好的代码是清晰而明确的,“散发着芳香”。
之后在自己写代码时,增加了对代码味道的嗅觉敏锐度,就是对自己结构有了更高要求。
一旦感觉到隐隐的不满,或者不对头的迹象,就要停下来想一想,是否哪里的结构不太合理。这样的思考总是带来有益的进步,总会发现更合理的结构,有时只是简单的把一部分代码提到一个单独的类里,就会让那种不对劲的感觉变成,哇哈这就对了的快感。仿佛真的闻到芳香
可以举一个具体的例子,也是我对自己的要求。
一个类尽量不超过300行。或者最多500行,不能再多了。1000行就是极限了,我认为不应该那么多,通常可以把一部分相同意图的代码提到一个新的类里。每次这么做之后,都会有一种哇塞这太棒了的喜悦。。唯一需要克服的就是一开始的一点点惰性——“何必麻烦呢”,但每次行动后,都会庆幸自己做了尝试。
给方法或类命名时要认真思考。这一点很重要。
当想要给一段代码写注释时,可能只需要把它们放到一个独立的方法里(“哪怕这个方法这有一行代码”,书里这有说,我非常赞同),并给方法起一个恰当的名字,就不需要写注释了。而一旦这样做后,就会感觉自己的代码那么的有条理性,那就是代码的芳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