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s 和 IO 多路复用

本文探讨了Redis为何采用单线程模型及其背后的I/O多路复用技术。通过使用Reactor设计模式和I/O多路复用,Redis能够在单线程中高效处理大量并发连接。

最近在看 UNIX 网络编程并研究了一下 Redis 的实现,感觉 Redis 的源代码十分适合阅读和分析,其中 I/O 多路复用(mutiplexing)部分的实现非常干净和优雅,在这里想对这部分的内容进行简单的整理。

几种 I/O 模型

为什么 Redis 中要使用 I/O 多路复用这种技术呢?

首先,Redis 是跑在单线程中的,所有的操作都是按照顺序线性执行的, 但是由于读写操作等待用户输入或输出都是阻塞的,所以 I/O 操作在一般情况下往往不能直接返回,这会导致某一文件的 I/O 阻塞导致整个进程无法对其它客户提供服务,而 I/O 多路复用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而出现的。

Blocking I/O

先来看一下传统的阻塞 I/O 模型到底是如何工作的:当使用 read 或者 write 对某一个文件描述符(File Descriptor 以下简称 FD)进行读写时,如果当前 FD 不可读或不可写,整个 Redis 服务就不会对其它的操作作出响应,导致整个服务不可用。

这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也就是我们在编程中使用最多的阻塞模型:

阻塞模型虽然开发中非常常见也非常易于理解,但是由于它会影响其他 FD 对应的服务,所以在需要处理多个客户端任务的时候,往往都不会使用阻塞模型。

I/O 多路复用

虽然还有很多其它的 I/O 模型,但是在这里都不会具体介绍。

阻塞式的 I/O 模型并不能满足这里的需求,我们需要一种效率更高的 I/O 模型来支撑 Redis 的多个客户(redis-cli),这里涉及的就是 I/O 多路复用模型了:

在 I/O 多路复用模型中,最重要的函数调用就是 select,该方法的能够同时监控多个文件描述符的可读可写情况,当其中的某些文件描述符可读或者可写时,select 方法就会返回可读以及可写的文件描述符个数。

Reactor 设计模式

Redis 服务采用 Reactor 的方式来实现文件事件处理器(每一个网络连接其实都对应一个文件描述符)

文件事件处理器使用 I/O 多路复用模块同时监听多个 FD,当 accept、read、write 和 close 文件事件产生时,文件事件处理器就会回调 FD 绑定的事件处理器。

虽然整个文件事件处理器是在单线程上运行的,但是通过 I/O 多路复用模块的引入,实现了同时对多个 FD 读写的监控,提高了网络通信模型的性能,同时也可以保证整个 Redis 服务实现的简单。

I/O 多路复用模块

I/O 多路复用模块封装了底层的 select、epoll、avport 以及 kqueue 这些 I/O 多路复用函数,为上层提供了相同的接口。

简要了解该模块的功能,整个 I/O 多路复用模块抹平了不同平台上 I/O 多路复用函数的差异性,提供了相同的接口.

子模块的选择

因为 Redis 需要在多个平台上运行,同时为了最大化执行的效率与性能,所以会根据编译平台的不同选择不同的 I/O 多路复用函数作为子模块,提供给上层统一的接口;在 Redis 中,我们通过宏定义的使用,合理的选择不同的子模块

因为 select 函数是作为 POSIX 标准中的系统调用,在不同版本的操作系统上都会实现,所以将其作为保底方案:

Redis 会优先选择时间复杂度为 O(1) 的 I/O 多路复用函数作为底层实现,包括 Solaries 10 中的 evport、Linux 中的 epoll 和 macOS/FreeBSD 中的 kqueue,上述的这些函数都使用了内核内部的结构,并且能够服务几十万的文件描述符。

但是如果当前编译环境没有上述函数,就会选择 select 作为备选方案,由于其在使用时会扫描全部监听的描述符,所以其时间复杂度较差 O(n),并且只能同时服务 1024 个文件描述符,所以一般并不会以 select 作为第一方案使用。

总结

Redis 对于 I/O 多路复用模块的设计非常简洁,通过宏保证了 I/O 多路复用模块在不同平台上都有着优异的性能,将不同的 I/O 多路复用函数封装成相同的 API 提供给上层使用。

整个模块使 Redis 能以单进程运行的同时服务成千上万个文件描述符,避免了由于多进程应用的引入导致代码实现复杂度的提升,减少了出错的可能性。

问答

  1. Redis为什么是单线程 ?
    因为CPU不是Redis的瓶颈。Redis的瓶颈最有可能是机器内存或者网络带宽。(以上主要来自官方FAQ)既然单线程容易实现,而且CPU不会成为瓶颈,那就顺理成章地采用单线程的方案了。关于redis的性能,官方网站也有,普通笔记本轻松处理每秒几十万的请求,参见:How fast is Redis?(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redis.io/topics/benchmarks)

  2. 如果万一CPU成为你的Redis瓶颈了,或者,你就是不想让服务器其他核闲置,那怎么办?
    那也很简单,你多起几个Redis进程就好了。Redis是keyvalue数据库,又不是关系数据库,数据之间没有约束。只要客户端分清哪些key放在哪个Redis进程上就可以了。redis-cluster可以帮你做的更好。

  3. 单线程模型
    Redis客户端对服务端的每次调用都经历了发送命令,执行命令,返回结果三个过程。其中执行命令阶段,由于Redis是单线程来处理命令的,所有每一条到达服务端的命令不会立刻执行,所有的命令都会进入一个队列中,然后逐个被执行。并且多个客户端发送的命令的执行顺序是不确定的。但是可以确定的是不会有两条命令被同时执行,不会产生并发问题,这就是Redis的单线程基本模型。

  4. 单线程模型每秒万级别处理能力的原因
    (1)纯内存访问。 数据存放在内存中,内存的响应时间大约是 100纳秒 ,这是Redis每秒万亿级别访问的重要基础。
    (2)非阻塞I/ORedis采用epoll做为I/O多路复用技术的实现 ,再加上Redis自身的事件处理模型将epoll中的连接,读写,关闭都转换为了时间,不在I/O上浪费过多的时间。
    (3)单线程 避免了线程切换和竞态产生的消耗
    (4)Redis采用单线程模型,每条命令执行如果占用大量时间, 会造成其他线程阻塞,对于Redis这种高性能服务是致命的,所以Redis是面向高速执行的数据库。

内部实现采用epoll,采用了epoll+自己实现的简单的事件框架。 epoll中的读、写、关闭、连接都转化成了事件,然后利用epoll的多路复用特性, 绝不在io上浪费一点时间

这3个条件不是相互独立的,特别是第一条,如果请求都是耗时的,采用单线程吞吐量及性能可想而知了。应该说redis为特殊的场景选择了合适的技术方案。

参考:
https://draveness.me/redis-io-multiplexing
https://blog.youkuaiyun.com/sunhuiliang85/article/details/73656830

<think> 我们正在讨论RedisIO多路复用原理。用户已经提供了一些引用内容,我们需要整合这些信息,并形成一个清晰、结构化的回答。 引用中提到了Redis使用IO多路复用技术(如select, poll, epoll, kqueue等)来实现单线程处理多个客户端连接。 关键点包括: 1. RedisIO多路复用程序包装了常见的IO多路复用函数库(select, poll, evport, kqueue)。 2. 多路复用模型使用一个内核线程轮询多个socket的状态,只有当有真正的读写事件时才进行IO操作。 3. 这样可以用一个线程管理多个连接,减少资源占用。 4. 当没有事件时,线程会被阻塞;当有事件发生时,线程被唤醒,然后处理就绪的流(epoll只轮询真正发出事件的流)。 5. Redis在内存中操作很快,所以瓶颈在网络IO,而多路复用技术减少了网络IO的时间消耗。 6. Redis服务端是一个事件驱动的程序,基于事件的方式处理请求。 我们需要按照用户的要求进行格式化: - 行内数学表达式用$...$,独立公式用$$...$$并单独成段。 - 使用中文回答。 - 生成相关问题。 - 引用部分在末尾添加引用标识。 由于问题涉及原理,我们将分步骤解释: 1. 传统阻塞IO模型的问题(对比引出多路复用) 2. 多路复用的基本思想 3. Redis如何利用多路复用(事件驱动、文件事件处理器等) 4. 多路复用函数的比较(select, poll, epoll, kqueue) 5. Redis多路复用的实现机制(多路复用程序、事件分派器、事件处理器) 注意:用户提供的引用[5]提到了5种I/O模型,我们可以简要提及,但重点放在多路复用上。 根据引用内容,我们可以这样组织: 标题:RedisIO多路复用原理详解 内容: 一、传统阻塞I/O模型的问题 二、I/O多路复用技术简介 三、Redis的事件驱动架构 四、Redis支持的多路复用实现 五、性能优势 然后生成相关问题。 由于引用中没有数学公式,但为了符合要求,我们可以在描述性能时适当加入时间复杂度表示(如$O(1)$等)。 具体步骤: 1. 传统阻塞I/O模型:每个连接一个线程,当连接等待数据时线程被阻塞,导致资源浪费,无法应对高并发。 2. I/O多路复用:一个线程管理多个socket,通过内核机制监听这些socket,当有事件发生(如可读、可写)才进行实际I/O操作。 核心思想:避免线程因等待某个socket而阻塞,而是阻塞在select/poll/epoll等系统调用上,当任一socket就绪就返回。 3. Redis事件驱动: - 文件事件分派器(dispatcher)监听多个套接字(FD)。 - 使用多路复用函数(如epoll)让内核监听套接字。 - 当某个套接字有事件发生,分派器将事件分发给相应的事件处理器。 4. 多路复用函数比较: select:最早,有文件描述符数量限制(通常1024),线性扫描所有fd集合。 poll:没有数量限制,但也是线性扫描。 epoll(Linux):事件驱动,只轮询活跃的fd,效率高,没有数量限制(引用[2])。 kqueue(FreeBSD):类似epoll。 Redis通过包装多种多路复用函数库,在不同的操作系统上自动选择最高效的。 5. 性能优势: - 单线程处理大量连接,减少线程切换开销。 - 内存操作快速,网络I/O通过多路复用减少等待时间。 最后,生成相关问题。 注意引用标识:我们在引用内容的末尾添加引用标识,例如:这样可以用一个线程管理多个连接,减少资源占用[^2]。 </think> ### Redis IO多路复用原理详解 以下是Redis实现高并发的核心机制——IO多路复用原理的逐层解析: --- #### 一、传统阻塞IO模型的问题 在基础阻塞IO模型中(如图): ``` Client ──阻塞等待──> Thread1 Client ──阻塞等待──> Thread2 Client ──阻塞等待──> Thread3 ``` 每个连接需独占一个线程,当线程等待数据时**完全阻塞**。对于$C$个并发连接,需要$O(C)$个线程,导致: 1. 线程切换开销随连接数线性增长 2. 大量线程等待造成CPU资源浪费[^5] --- #### 二、IO多路复用核心思想 Redis通过单线程+多路复用实现高并发,原理如图: ``` +-------------------+ | IO Multiplexer | | (select/epoll等) | +---------+---------+ | +--------------+---------------+ | | | +--------+----+ +-------+-------+ +-----+------+ | Socket FD1 | | Socket FD2 | | Socket FDn | | (可读事件) | | (可写事件) | | (待机) | +-------------+ +---------------+ +------------+ ``` 1. **监听机制**:内核线程监控所有socket描述符(FD) 2. **事件驱动**:仅当socket产生**实际IO事件**(如可读/可写)时才唤醒Redis线程 3. **批处理**:单次轮询可获取多个就绪的socket事件[^2][^4] --- #### 三、Redis事件驱动架构 ```mermaid graph LR A[客户端请求] --> B{文件事件分派器} B -->|可读事件| C[命令请求处理器] B -->|可写事件| D[命令回复处理器] C --> E[Redis内存操作] D --> E E --> F[响应客户端] ``` 1. **多路复用程序**:封装OS的IO多路复用函数(select/epoll/kqueue) 2. **事件分派器**:将就绪事件分发给对应处理器 3. **事件处理器**:执行具体命令(如读写操作)[^3] 关键优势:Redis线程**仅在事件发生时工作**,避免空转等待,时间复杂度降至$O(1)$事件处理[^4] --- #### 四、多路复用函数实现差异 | **函数** | 操作系统 | 时间复杂度 | 特性 | |----------|------------|----------------|-------------------------------| | `select` | 跨平台 | $O(n)$ | 最多1024个FD | | `poll` | UNIX | $O(n)$ | 无FD数量限制 | | `epoll` | Linux | $O(1)$活跃事件 | 事件回调机制,高效处理海量连接 | | `kqueue` | FreeBSD/macOS | $O(1)$ | 类似epoll的扩展事件模型 | Redis优先选用`epoll/kqueue`(若系统支持),否则降级为`select`[^1][^2] --- #### 五、性能优势分析 设$N$为并发连接数,$K$为活跃连接比例($K \ll N$): 1. **线程开销** 传统模型:$O(N)$ 个线程 多路复用:$O(1)$ 个线程 + $O(1)$ 内核线程 2. **CPU利用率** Redis仅在活跃事件时工作,CPU消耗公式: $$ C_{\text{redis}} \propto K \cdot t_{\text{cmd}} $$ 其中$t_{\text{cmd}}$是命令执行时间(通常$\mu s$级)[^3] 3. **吞吐量对比** | 模型 | 10K连接吞吐量 | |--------------|---------------| | 阻塞IO | < 1K QPS | | IO多路复用 | > 100K QPS | --- ### 📚 相关问题 1. Redis为什么选择单线程而不是多线程处理网络IO? 2. epoll的LT(水平触发)ET(边缘触发)模式对Redis性能有何影响? 3. 如何通过`redis-cli`监控Redis事件循环的状态? 4. 在多核CPU环境下,Redis有哪些扩展IO处理能力的方法? > 本文所述机制解释Redis单线程模型如何支撑10W+ QPS:将CPU密集型的内存操作与IO密集型网络分离,通过事件驱动最大化单核效率[^2][^4]。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