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服务架构
微服务化的核心就是将传统的一站式应用,根据业务拆分成一个一个的服务,彻底地去耦合,每一个微服务提供单个业务功能的服务,一个服务做一件事,从技术角度看就是一种小而独立的处理过程,类似进程概念,能够自行单独启动或销毁,拥有自己独立的数据库。
相对于单体架构和SOA,它的主要特点是组件化、松耦合、自治、去中心化,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一组小的服务
服务粒度要小,而每个服务是针对一个单一职责的业务能力的封装,专注做好一件事情。 -
独立部署运行和扩展
每个服务能够独立被部署并运行在一个进程内。这种运行和部署方式能够赋予系统灵活的代码组织方式和发布节奏,使得快速交付和应对变化成为可能。 -
独立开发和演化
技术选型灵活,不受遗留系统技术约束。合适的业务问题选择合适的技术可以独立演化。服务与服务之间采取与语言无关的API进行集成。相对单体架构,微服务架构是更面向业务创新的一种架构模式。 -
独立团队和自治
团队对服务的整个生命周期负责,工作在独立的上下文中,自己决策自己治理,而不需要统一的指挥中心。团队和团队之间通过松散的社区部落进行衔接。
我们可以看到整个微服务的思想就如我们现在面对信息爆炸、知识爆炸是一样的:通过解耦我们所做的事情,分而治之以减少不必要的损耗,使得整个复杂的系统和组织能够快速的应对变化。
传统开发模式
所有的功能打包在一个 WAR包里,基本没有外部依赖(除了容器),部署在一个JEE容器(Tomcat,JBoss,WebLogic)里,包含了 DO/DAO,Service,UI等所有逻辑。
优点:
- ①开发简单,集中式管理
- ②基本不会重复开发
- ③功能都在本地,没有分布式的管理和调用消耗
缺点:
- 1、效率低:开发都在同一个项目改代码,相互等待,冲突不断
- 2、维护难:代码功功能耦合在一起,新人不知道何从下手
- 3、不灵活:构建时间长,任何小修改都要重构整个项目,耗时
- 4、稳定性差:一个微小的问题,都可能导致整个应用挂掉
- 5、扩展性不够:无法满足高并发下的业务需求
基于微服务架构的设计:
微服务优点
- 每个微服务都很小,这样能聚焦一个指定的业务功能或业务需求。
- 微服务能够被小团队单独开发,这个小团队是2到5人的开发人员组成。
- 微服务是松耦合的,是有功能意义的服务,无论是在开发阶段或部署阶段都是独立的。
- 微服务能使用不同的语言开发。
- 微服务允许容易且灵活的方式集成自动部署,通过持续集成工具,如Jenkins, bamboo 。
- 一个团队的新成员能够更快投入生产。
- 微服务易于被一个开发人员理解,修改和维护,这样小团队能够更关注自己的工作成果。无需通过合作才能体现价值。
- 微服务允许你利用融合最新技术。
- 微服务只是业务逻辑的代码,不会和HTML,CSS 或其他界面组件混合。
- 微服务能够即时被要求扩展。
- 微服务能部署中低端配置的服务器上。
- 易于和第三方集成。
- 每个微服务都有自己的存储能力,可以有自己的数据库。也可以有统一数据库。
微服务架构的缺点
- 微服务架构可能带来过多的操作。
- 需要DevOps技巧 (http://en.wikipedia.org/wiki/DevOps).
- 可能双倍的努力。
- 分布式系统可能复杂难以管理。
- 因为分布部署跟踪问题难。
- 当服务数量增加,管理复杂性增加。
需要考虑的问题
- 单个微服务代码量小,易修改和维护。但是,系统复杂度的总量是不变的,每个服务代码少了,但服务的个数肯定就多了。就跟拼图游戏一样,切的越碎,越难拼出整幅图。一个系统被拆分成零碎的微服务,最后要集成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其复杂度肯定比大块的功能集成要高很多。
- 单个微服务数据独立,可独立部署和运行。虽然微服务本身是可以独立部署和运行的,但仍然避免不了业务上的你来我往,这就涉及到要对外通信,当微服务的数量达到一定量级的时候,如何提供一个高效的集群通信机制成为一个问题。
- 单个微服务拥有自己的进程,进程本身就可以动态的启停,为无缝升级的打好了基础,但谁来启动和停止进程,什么时机,选择在哪台设备上做这件事情才是无缝升级的关键。这个能力并不是微服务本身提供的,而是需要背后强大的版本管理和部署能力。
- 多个相同的微服务可以做负载均衡,提高性能和可靠性。正是因为相同微服务可以有多个不同实例,让服务按需动态伸缩成为可能,在高峰期可以启动更多的相同的微服务实例为更多用户服务,以此提高响应速度。同时这种机制也提供了高可靠性,在某个微服务故障后,其他相同的微服务可以接替其工作,对外表现为某个设备故障后业务不中断。同样的道理,微服务本身是不会去关心系统负载的,那么什么时候应该启动更多的微服务,多个微服务的流量应该如何调度和分发,这背后也有一套复杂的负载监控和均衡的系统在起作用。
- 微服务可以独立部署和对外提供服务,微服务的业务上线和下线是动态的,当一个新的微服务上线时,用户是如何访问到这种新的服务?这就需要有一个统一的入口,新的服务可以动态的注册到这个入口上,用户每次访问时可以从这个入口拿到系统所有服务的访问地址。这个统一的系统入口并不是微服务本身的一部分,所以这种能力需要系统单独提供。
- 还有一些企业级关注的系统问题,比如,安全策略如何集中管理?系统故障如何快速审计和跟踪到具体服务?整个系统状态如何监控?服务之间的依赖关系如何管理?等等这些问题都不是单个微服务考虑的范畴,而需要有一个系统性的考虑和设计,让每个微服务都能够按照系统性的要求和约束提供对应的安全性,可靠性,可维护性的能力。
要实际的应用微服务,需要解决一下四点问题:
- 1、客户端如何访问这些服务
- 2、每个服务之间如何通信
- 3、如此多的服务,如何实现?
- 4、服务挂了,如何解决?(备份方案,应急处理机制)
常见面试题:
- 1、什么是微服务
- 2、微服务之间是如何通信的
- 3、springCloud和Dubbo有什么区别
- 4、SpringBoot和SpringCloud,请你谈谈对他们的理解
- 5、什么是服务熔断,什么是服务降级
- 6、微服务的优缺点,说说你在项目中开发碰到的坑
- 7、你所知道的微服务技术栈有哪些?
- 8、eureka和zookeeper都可以提供服务注册与发现的功能,说说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