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年经验的大厂程序员,是 HR 眼中的香饽饽,本应在招聘市场上受到追捧,然而,最近我发现一名履历不错的程序员,跳槽时未能通过技术面,此反常结果令我感到疑惑。
在与他交谈后,我又与多名相似履历的程序员进行沟通,发现不少 3 年工作经验的大厂程序员,会因技术瓶颈陷入职业困境中。
观察数名程序员所陈述的焦虑表现无非是:失去了主动学习的热情,不再刻苦钻研技术,长时间消息闭塞,对新技术、新领域不了解。
他们处在自信与焦虑的挣扎点,一方面对现有工作得心应手,另一方面又找不到技术和职场的突破口。当程序员们技术处在瓶颈期时,自然会恐慌:无论资本处在狂热还是寒冬,无法成长的人,注定是竞争中的牺牲品。
我认为,他们患上了「大厂通病」。
大厂通病:3 年时遇见技术瓶颈
技术瓶颈的外在表现,往往源于内因。根据候选人们的表述,无法提升的内因如下:
1)成为熟练工种后,不再尝试挑战
2)大厂加班过多导致缺乏个人思考时间
3)精力过于分散,无法集中精力做编程
然而,细究所谓「大厂通病」,我们难以认同这些「内因」,它们更像是借口,也形成悖论:熟练工种会认为工作无压力,真正觉得工作轻松的人,会常无效加班、精力易分散吗?
让我们分别分析「内因」背后的「借口」是什么。
借口一 : 成为熟练工种后,不再尝试挑战
很多出现技术瓶颈的大厂程序员表示:他们技术提升最快速都在工作第一年,会花费大量时间钻研与学习。理由无非有二:1. 刚毕业具有冲劲和好奇心 2. 工作对于新人难度大,会在磨练中成长。
当技能逐渐熟练,解决工作内容显得得心应手时,他们会失去好奇心,失去压迫感,从而满足现状:放低自身要求,认为编程技术在满足开发软件需求情况下,编出来就行,如果要达到更苛刻标准,纯看上司要求,或自身兴趣,无奈他们已然没了兴趣。
拆穿借口:熟练是伪装外皮,无危机感、无上升意识是本质。他们最大问题在于:技术仍停留在一两年前,没有所谓 3 年工作经验,错将重复性操作当作技能经验。
借口二 :大厂加班过多导致缺乏个人思考时间
一名 4 年工作经验的 Java 候选人,正在 小编 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