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learn 机器学习 决策树 模型参数之最大树深度

💖亲爱的技术爱好者们,热烈欢迎来到 Kant2048 的博客!我是 Thomas Kant,很开心能在优快云上与你们相遇~💖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本博客的精华专栏:
【自动化测试】 【测试经验】 【人工智能】 【Python】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Sklearn 决策树模型参数之最大树深度详解(max_depth)

在使用 Scikit-learn 构建决策树模型(如 DecisionTreeClassifierDecisionTreeRegressor)时,max_depth 是一个关键参数。它控制树的最大深度,从而直接影响模型的复杂度、拟合能力与泛化性能。

本文将深入讲解该参数的作用、使用方式、调参技巧以及可视化效果,帮助你理解 如何平衡模型复杂度与泛化能力


🌳 一、什么是 max_depth?

max_depth 表示决策树中从根节点到最深叶子节点所允许的 最大层数(根节点视为第 1 层)

  • 若不设置(默认为 None),树会继续划分直到满足以下任一终止条件:

    • 每个叶子节点样本数 < min_samples_split
    • 所有样本属于同一类别(分类)或目标值一致(回归);
    • 达到其他剪枝/停止条件。
  • 设置了 max_depth 后,树在达到该深度时将 强制停止继续划分

🎯 简单来说,它限制了“树最多能长多高”,从而 控制模型复杂度,避免过拟合


🧠 二、max_depth 与模型表现的关系

情况 模型表现描述
不限制深度(默认 None) 模型可能过度复杂,对训练集拟合过好,易过拟合
深度过小 模型太简单,无法捕捉复杂模式,易欠拟合
合理设置 在泛化能力与学习能力之间取得良好平衡

示例说明:

使用 DecisionTreeClassifier 对 Iris 鸢尾花数据集进行分类时:

  • max_depth=None:训练集准确率高,但测试集准确率可能波动;
  • max_depth=2:模型简单,可能错判边界样本;
  • max_depth=4:常是不错的平衡点,兼顾拟合与泛化。

🔧 三、参数使用示例(基础代码)

from sklearn.datasets import load_iris
from sklearn.tree import DecisionTreeClassifier
from sklearn.model_selection import train_test_split
from sklearn.metrics import accuracy_score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Thomas Kant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