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MIS系统发展历程来看,依据其主要业务目标可分为三个阶段:信息加工阶段、信息共享阶段和信息协作阶段。第一阶段,信息加工,的主要业务目标是将纸质信息电子化,系统功能相对简单,集中在数据维护和查询方面,通常只有少数几个使用者;第二阶段,信息共享,的主要业务目标是在一个组织的范围内,按照一定的业务规则,控制多人对数据进行共同的维护,并为不同岗位或角色的人提供不同的系统视图;第三阶段,信息协作,的主要业务目标是支持一个组织的日常运作,典型功能是实现工作流管理,将一些沟通协作过程电子化。
MIS系统分为上述三个发展阶段是有其内在原因的。从一个组织的范围内看,建设应用系统的主要驱动力是业务需求的发展,系统最终用户的期望是逐步明晰和发展的,他们必然要等到一些需求被真正满足后,才可能以此为基础提出更多、更高、更明确的要求。信息的加工、共享和协作这三个阶段,恰好反映了最终用户对一个MIS应用系统在不同业务层面上的期望,而这三个层面是递进的互为基础的。既然称之为管理信息系统(MIS),那么首要任务就把信息管理起来,所以第一阶段的业务目标集中在信息的收集和展现;在已经基本掌握了信息的基础上,用户必然要考虑让信息在更大范围内产生更大价值,所以第二阶段的业务目标就集中在信息的共享和对共享的控制上;随着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系统使用信息,用户开始不满足只是进行个人与系统之间的交互,而是期望以信息为载体通过系统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协作,真正做到由系统来支撑整个组织的日常运作,所以第三阶段的业务目标集中在围绕信息进行的协作。由此可见,这三个阶段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边界和层次关系,它们体现了用户思考和解决业务问题的渐进明晰的过程。
分析MIS系统的发展历程是为了更好的指导现有系统的建设。如果需要按照第三阶段的业务目标建设一个全新系统,那么根据上面的分析,这个系统应该分为三个阶段来考虑,而这三个阶段的主要功能应该映射为系统的三个功能层面。如上所述,最终用户的需求是逐步明晰的,在分析业务分析过程中,不可能要求用户在还没有梳理出组织要进行哪些日常业务活动的情况下,就要求用户说清楚权限应该怎样控制,业务流程应该怎样定义。在系统设计过程中,合理地进行分层,是屏蔽变化和降低问题复杂度的有效手段。所谓“层”就是用来屏蔽某些下层实现,并对上层提供某些功能或服务。假设有这样一个理想的系统,它在建设每一个阶段时,都解决了某一方面的业务需求,并且充分考虑了后续阶段的需求,进行了良好的设计,确实做到了可以被后续阶段重用,那么在每一个阶段的建立起来的内容就可以称为是一个“层”。按照这个假设可以得出推论,从业务层面看,一个设计良好的系统可以分为三个业务层面,依次解决信息的加工问题、共享问题和协作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