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 1.1 计算机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
- 1.2 计算机的一些常用术语
- 1.3 何为操作系统以及其功能
- 1.4 操作系统的三种类型以及其特点
- 1.5 操作系统的基本特征
- 1.6 脱机/联机 I/O的概念
- 1.7 操作系统为用户提供的三种接口以及其特点
- 1.8 操作系统的体系结构(4种):
- 1.9 多道程序设计的主要特点(3种):
- 1.10 系统初启的一般过程
- 1.11 操作系统在计算机系统中的地位
- 1.12 处理机的核心态和用户态的定义,以及设计这两种状态的原因
- 1.13 只在核心态执行的指令
- 1.14 设计实时系统的考虑首要因素
- 1.15 操作系统如何提供服务:
- 1.16 设计系统采用层次结构的好处:
- 1.17 将计算机系统的组成部分按照层次结构排序
- 1.18 Unix系统所属的系统类型以及其核心结构
- 1.19 虚拟机结构的操作系统的优点和缺点
- 1.20 微内核模式设计系统的优点
1.1 计算机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
- 计算机系统主要由硬件和软件两大部分组成;
1.2 计算机的一些常用术语
-
硬件:指计算机物理装置本身,它是计算机软件运行的基础;
-
软件:指与计算机系统操作有关的计算机程序、过程 、规则以及相关的文档资料的总称;
-
特权指令:计算机的指令集中的一类具有特殊权限的指令,只用于操作系统或其他系统软件,一般普通用户不能直接使用。主要用于系统资源的分配和管理;
-
核心态:处理机的一种运行模式。当执行操作系统程序时,处理机处于核心态。它由较高的特权,可以执行所有的指令,包括一般普通用户不能使用的特权指令,从而能对所有寄存器和内存进行访问、启动I/O操作等;
-
用户态:处理机的一种运行模式,用户程序在用户态下使用,权限较低,只能执行指令集中的非特权指令。
-
多道程序设计:内存中同时存放多道程序,在管理员的控制下交替执行,这些作业共享CPU和系统中的其他资源;
-
操作系统:控制和管理计算机系统内各种硬件和软件资源、有效地组织多道程序运行的系统软件,是用户和计算机之间的接口。
-
分时:指对时间的共享,在分时系统中,分时主要是指若干并发程序对CPU时间的共享
-
实时:表示”及时”或“即时”;
-
并发:之两个或多个活动在同一给定的时间间隔中进行;
-
并行:指两个或多个活动在同一时刻进行;
-
吞吐量:计算机在给定的一定时间内所能完成的工作量;
-
纯码:指在执行过程中,本身不做任何变化的代码,通常由指令和常数组成;
-
系统调用:是用户在程序中能以“函数调用”形式调用的、由操作系统提供的子功能的集合。每个子功能称为一条系统调用命令。他是操作系统对外的接口,是用户级程序取得操作系服务的唯一途径。
1.3 何为操作系统以及其功能
- 操作系统是控制和管理计算机内各种硬件和软件资源、有效的组织多道程序运行的系统软件,是用户和计算机之间的接口;
- 功能:
- 存储管理;
- 进程和处理机管理;
- 文件管理;
- 设备管理;
- 用户接口;
1.4 操作系统的三种类型以及其特点
- 多道批处理系统
- 特点:1.多道;2.成批;
- 分时系统
- (4个)特点
- 同时性:若干个用户同时上机使用计算机系统;
- 交互性:用户能方便的0与系统进行人机对话;
- 独立性:系统中各用户可以彼此独立操作,互不干扰或破坏;
- 及时性:用户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得到系统的响应;
- (4个)特点
- 实时系统
- 特点:对时间的严格控制和对可靠性的严格要求;
1.5 操作系统的基本特征
- 共享;
- 并发;
- 异步性;
- 抽象性;
1.6 脱机/联机 I/O的概念
- 脱机I/O:指输出 /输入工作不受主机的直接控制,而由卫星机专门负责完成I/O,主机专门完成快速计算任务,从而两者可以并行操作。
- 联机I/O:指作业的输入、调入内存及结果的的输出都在CPU直接控制下执行;
1.7 操作系统为用户提供的三种接口以及其特点
- 程序接口
- 特点:
- 它是程序一级的接口,也称系统调用或者广义指令,是操作系统内核与用户程序、应用程序直接的接口;
- 它位于操作系统内核的做高层,并且只能在核心态下执行;
- 在Linux系统中,系统调用以C函数的形式出现;
- 特点:
- 命令行接口
- 特点:
- 它是操作系统与用户的交互界面;
- 在提示符之后用户从键盘上输入命令,命令解释程序接受并解释这些命令,然后把它们传递给操作 系统内部的程序,执行相应的功能;
- 这些命令及其解释程序都在用户态下运行,需要操作系统内核提供服务;
- 在unix/Linux系统中,称为shell;
- 特点:
- 图形用户接口(图形用户界面)
- 特点:
- 用户上机最直观、方便的工具;
- 利用鼠标、窗口、菜单、图标等图形界面工具,可以有效的使用系统服务和各种应用程序及实用工具;
- 核外的用户接口程序,在用户态下使用;
- 特点:
1.8 操作系统的体系结构(4种):
- 单体结构;
- 层次结构;
- 虚拟机结构;
- 客户-服务器结构;
1.9 多道程序设计的主要特点(3种):
- 多道 - 内存中同时存放两道或者两道以上的程序,他们共享CPU和系统中的其他资源。
- 宏观上并行 - 在一个时间段内,多个作业都在同时执行;
- 微观上串行 - 在某一个时刻,只有一道作业真正在CPU上运行,即:各作业都在管理程序的控制下在一台计算机上交替的执行;
1.10 系统初启的一般过程
- 硬件检测;
- 加载引导程序;
- 初始化内核;
- 实现用户登录等。
1.11 操作系统在计算机系统中的地位
- 操作系统是裸机之上的第一层软件,只在核心态模式下运行,受硬件保护,与硬件关系尤为密切;
- 操作系统是整个计算机系统的控制管理中心,其他所有软件都建立在操作系统之上。
- 操作系统对他们具有支配权力,有为其运行建造必备环境;
1.12 处理机的核心态和用户态的定义,以及设计这两种状态的原因
- 用户态:用户程序在用户态下执行,权限比较低,只能执行指令集中非特权指令;
- 核心态:当执行系统程序时,处理机处于核心态,具有较高的特权,可以执行所有的指令,包括一些用户程序无法使用的特权指令,从而能对所有寄存器和内存进行访问、启动I/O操作等;
- 设置两种状态的原因:
- 为了保护操作系统程序,防止受到用户程序的损害;
- 设置两种状态的原因:
1.13 只在核心态执行的指令
- 屏蔽所有中断;
- 设置时钟日期;
- 改变指令地址寄存器的内容;
- 启动打印;
- 清内存;
1.14 设计实时系统的考虑首要因素
- 处理各种事件的时间限制;
1.15 操作系统如何提供服务:
- 命令和数据输入/输出的管理;
- 内存的分配;
- 用户文件的管理;
- CPU的分配;
- 设备管理;
1.16 设计系统采用层次结构的好处:
- 结构关系清晰,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 各层模块的功能明确,提高系统的可扩充性和可移植性;
- 各层间具有单向依赖性,增强系统的可维护性。
- 符合软件工程的思想,便于实施研制开发;
-
1.17 将计算机系统的组成部分按照层次结构排序
- 用户;
- 命令管理;
- 作业管理;
- 文件系统;
- 内存管理;
- 设备管理;
- CPU调度;
- P、V操作;
- 裸机;
1.18 Unix系统所属的系统类型以及其核心结构
- UNix系统是多用户、多进程、多任务分时操作系统;
- Unix系统分为三层:
- 内核:靠近硬件的底层,即UNix操作系统常驻内存部分;
- shell层:核心外的中间层;
- 应用层:最高层;
1.19 虚拟机结构的操作系统的优点和缺点
- 优点:
- 实现对裸机的复用,可以有多个不同操作系统运行在同一物理硬件机器之上;
- 提供一个比裸机更方便扩展界面的计算机;
- 支持多道程序处理能力;
- 多个不同操作系统的应用程序可以同时运行在同一个裸机之上,是研究操作系统技术的理想平台;
- 缺点:
- 实现起来比较困难;要实现对底层硬件所有特性的完全模拟很困难;
- 由于应用程序运行在各自的操作系统之上,系统的性能将会受到影响;
1.20 微内核模式设计系统的优点
- 精减核心的功能;
- 可移植性好;
- 可伸缩性好;
- 实时性好;
- 系统安全性好;
- 提供多线程机制,支持多处理器的体系结构和分布式系统及计算机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