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2016年的时候,我还在学校里面准备着毕业论文,当时做的课题是预测一个挖掘机上面的一个继电器的寿命。我们的想法是检测其吸合的次数,然后根据吸合的次数来预计其寿命,这个想法很简单。因为一个继电器失效之前通常会正常吸合一定的次数比如10W次。
二
当时还是一个愣头青,想法简单。实际去做的时候才发现事情远没有想的那么简单,因为即使同一个批次的继电器,其每个个体差异都挺大的,而且继电器失效的方式也有很多,不能吸合仅是其中的一种,那么要想系统地研究就比较困难了。当时的想法是如果能够分析海量的数据就好了,因为每个继电器从出厂到报废可能会产生几百万条不同参数的数据,而且做试验的话可能需要几万只继电器参与,粗略一算好家伙,想要准确地建立一种继电器的模型,少说需要处理几千万条不同类型的参数,而且它们之间可能是相互关联的,单说采集几万只继电器的数据这个过程,就需要花费不菲的时间和资金。
三
如果说两年前我为之烦恼的话,那么在如今这个时代可能就不会那么忧愁了。当初的做法是选了几个典型的个体在实验室做了几次实验,那是没有大量时间和资本支持下做的选择,其实这个实验是不能代表实际工况的。如今想一下,完全可以用物联网的技术去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