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错过堵车时段,我从位于知春路这边的希格玛公寓出发,一路往西南方向驱车60多公里,终于在午时来到了北京房山区少年宫,来拜访这边计算机教学组的张老师。这是第三次见到张老师了,我的话题自然还是“如何让现在的孩子们对计算机和编程序感兴趣”。
关注中小学生计算机普及教育这个问题是从去年开始的,恰好我儿时在科技馆教我电脑的李老师现在在负责北京市课外计算机教育这一块儿,从他那里了解了目前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现状,我更加意识到是“缺乏兴趣”这个瓶颈让现在很多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们没有了学习编程与动手实践的动力。
还是敬爱的邓爷爷有智谋、有远见,他很早就指出了“计算机普及要从娃娃抓起”这一关键问题——可惜,大学生已经不能算是娃娃了,从大学时代在开始抓电脑为时晚矣。而我这两年来和大学生的多次接触也印证了这一点。2006年下半年,借着电子社博文视点推广《代码大全(第2版)》的机会,我接连在北京和武汉的几所大学和大学生们面对面交流,包括北京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等等。当时活动的主题主要是围绕着大学生的学业、就业和创业三个话题,这三个方面我其实也没什么所谓成功的经验,只是走的弯路和摔的跟头多一些罢了,权且当作失败或一般意义上的经验来跟大家分享。
一定要说有点儿什么的话,也就是我是从9岁就迷上电脑,从此一发不可收拾的,至今一直折腾了二十多年。这固然是大部分同龄人没法比的优势,但它又算得上什么呢?充其量也就是个“笨鸟”“先飞”了吧。再回想一下俺当年求知欲望最强的时候的外部环境,真是要啥没啥啊——想上机?在外面主要靠跟打字复印社“蹭”,在科技馆里机器不够用了碰到比我个子小的那就主要靠“横”,回到家里什么都没有的话则主要靠“梦”——这习惯一直延续到现在,其中最深不可测的一次还要算在大学里写UnAWARD破解BIOS密码的时候,夜里睡觉做梦的时候偶得一算法,不知是谁托的梦,借着手电写在纸上,第二天到机房写成Pascal代码,一把搞定,不过后来一直也看懂自己写的算法,呵呵。
也就是说,俺现在这点出息,也就归结于“兴趣”二字上了。至于什么勤奋、努力、聪明什么的,也都是拜“兴趣”所赐。当然,神经衰弱、生活不规律、体质薄弱等等,要说也可算是这个“兴趣”引发的。单从这一点上说,这点儿出息实在没什么特别可圈可点的。换作其他人,围着这件事搞上二十年,肯定比我厉害。尤其是在经济这么好、信息如此发达的现在。
不过,一个人要是没点儿兴趣也要不得,尤其是到了十五、六岁,也就是理应“有志于学*”的岁数时,如果还没点儿兴趣的话,恐怕就已经输在起跑线上了。很多人可能会认为,计算机尤其是软件领域发展得快,学得早也意义不大。这话前半句没错,这个领域的硬知识更新确实很快,很多计算机类的图书出了两年之后没卖出去的就只能回浆了。但是这个领域同样需要积累,尤其是软知识和思维能力的积累,这个肯定还是起步越早、时间越长越好的。
回到原本的话题,在和很多大学生接触之后,发现大部分同学对自己所选择的学科其实并没有太大的兴趣。这是个很大的问题和隐患。而这个问题的根源跟教育制度和社会环境还是有些关系的,从我自身的体会,和家长也多少有一些关系。最痛苦的是,到了大学之后又面临着进入社会求职、就业等现实问题,这时候再谈兴趣似乎真是有点儿不合时宜了。
我于是决定到中小学去调查一下吧,结果又发现了更大的问题——现在很多学校和老师已经分不清电脑的使用属性和专业属性了。电脑,一方面在现在的信息社会已经是必不可缺的工具了,未来人人都需要掌握电脑的使用;另一方面人们还需要不断地挖掘这一工具更大的潜力,让它更好地服务于人类,这也就成了一个专业。那么现在一提学电脑,学的到底是电脑的那个维度呢?很不幸的是,原来电脑没这么有用的时候,学校里教我们编程序让电脑更强大;现在电脑走入寻常百姓家了,学校也就与时俱进地改革成教怎么用电脑了。
固然,从小就教怎么用电脑应该对激发孩子学习计算机编程的兴趣也有帮助,但是刺激出兴趣之后如果不能提供必要和专业的教育指引,也可能会让很多孩子失去原本可能走上专业道路的机会。就拿现在的学校来说,中学还在教QB和VB,做出来的程序孩子能感兴趣吗?很难。要说我当年一见到VB也是痴迷不已,但我是从DOS字符界面过来的,看见图形界面当然兴奋。现在呢?孩子家里的电脑都是Windows XP/Vista的时候,你用QB编一个命令行程序解决一个不知道为什么需要解决的问题,那他能感兴趣吗?孩子家里玩着Wii和Xbox 360,手里拿着PSP,你给他用VB编一个小游戏,他能感兴趣吗?即便感了兴趣,老师们对现代计算机软件科学与工程知识的缺乏使得提供必要和专业的教育指引也变得不切实际了。
我们有没有可能做些什么,改变些什么,改进些什么,可以把更多的青少年引入这个令人着迷、足以凭己之力就改变世界(当然,熊猫烧香这个是反面典型哈)的充满希望的信息化世界呢?吾将继续上下而求索。4月25日,我将和来自北京各区负责中小学计算机校外教育的老师们共同探讨这个话题,即如何重新把孩子们对计算机编程的兴趣激发出来,并进而提供有效的、专业的教育服务。我相信,如我一样从小就痴迷于计算机编程的孩子们才是我国软件行业未来的希望(把自己也算上了)——而我需要做的,就是为这个希望贡献自己力所能及的一份力量,并结识更多对这一问题有更深刻见解的有识之士一起为这份希望而努力。
借此文感谢张老师,以及所有关心下一代计算机教育的老师们,你们孜孜不倦的求索精神是我最大的动力!
* 据考证,孔子的“十五有志于学”应是指他15岁开始进入自觉的自学阶段,而不一定是“有志向而学习”的意思。这里借用一下其表面的意思,就不咬文嚼字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