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摩尔定律,当价格不变时,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目,约每隔18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换言之,每一美元所能买到的硬件性能,将每隔18个月翻两倍。
除了抢购,摩尔定律也是小米运用的最如鱼得水的一套法则。
简单点说,摩尔定律就是,当价格不变时,集成电路上的晶体管数目每隔18个月就会增加一倍,性能也会提升一倍。换句话说,18个月后,一部手机的生产成本可能会降低一半。
雷军曾经说过,小米手机都是贴着成本定价的,不管他说的是真是假,一部手机刚上市的时候,制造成本肯定是最高的,越往后,生产成本越低。所以刚开始的时候,放几部出来让大家抢,等成本降下来的时候,再开放购买,这也是企业赚钱的一个方法。
我们先来看一下小米1的时间节点吧。
——2011年8月16日,小米手机正式发布,售价1999元。
——8月29日,接受线上预定,总量10万台。
——10月20日,正式发货,每日1000台。
——10月26日,泰国洪水拖累,发货配额减为每天500台。
——11月2日,发货量升至每天8000。
——11月18日,发货量升至每天15000台。
——12月6日,宣布出货量破10万台。
——12月19日,第二次开放购买10万台。
——12月28日,联通版开售,合约价格为2699元。
——2012年1月13日,第三轮开发购买50万台,2月1日发货。
——2月28日,电信版开发购买总量15万台,3月底发货。
——4月6日,宣称联通版销量过百万台(注意联通版价格远高于普通版)。
——1月13日至6月7日,一轮一轮的开放购买,每次数量不等,多数为10万台。
——6月7日,全面开放购买,一周后发货。
——6月15日,通过优惠券变相降价300元,售价1699。
——7月10日,宣布总销量破300万台。
也就是说,绝大多数用户在正式发布后要等待长达10个月的时间,才能真正花1999元买到小米手机。而在之前的时间里,尤其是刚刚发布的头四个月中,发货量可谓杯水车薪,仅有区区30万台。
实际上,到了十月中旬你也不一定能够买到,可以想象首次发售一定是限定很少的数量,然后几分钟内抢光。之后第二轮、第三轮、第四轮,等到绝大多数网友能够随时以1999元的价格买到时至少已经是6个月之后的事情了。所以小米手机性价比高的秘密是,你是用6个月后的价格来和其他手机此时此刻的售价进行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