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频压缩技术:
频蔽效应是指人耳只对最明显的声音反应敏感,而对于不敏感的声音,反应则较不为敏感。例如在声音的整个频率谱中,如果某一个频率段的声音比较强,则人就对其它频率段的声音不敏感了。应用此原理,人们发明了mp3等压缩的数字音乐格式,在这些格式的文件里,只突出记录了人耳朵较为敏感的中频段声音,而对于较高和较低的频率的声音则简略记录,从而大大压缩了所需的存储空间。在人们欣赏音乐时,如果设备对高频响应得比较好,则会使人感到低频响应不好,反之亦然。
(1)频域掩蔽
如下图。将20HZ以下以及2WHZ以上即人体听不到的声音去掉,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是,将某一范围频率较高的音频保留,频率较低的音频去掉,这就是频域掩蔽。
(2)时域掩蔽
如下图所示,除了同时发出的声音之间有掩蔽现象之外,在时间上相邻的声音之间也有掩蔽现象,并且称为时域掩蔽。时域掩蔽又分为超前掩蔽(pre-masking)和滞后掩蔽(post-masking),产生时域掩蔽的主要原因是人的大脑处理信息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一般来说,超前掩蔽很短,只有大约5~50ms,而滞后掩蔽可以持续50~200ms。
3.音频编码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