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IBDP中文A课程需要提前准备吗?

文章建议在开始DP中文A课程前,通过阅读文学作品,特别是鲁迅、曹禺等人的作品,来培养文学感知力。熟悉不同文本体裁如小说、戏剧、散文等的特点,以及了解文学术语,如表达方式和象征手法,能为学习打下坚实基础。预学习这些内容能提升学习效率和成绩。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俗话说“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也就说凡事都应该要预先做好充分的准备,防患于未然。而学习DP的中文课程也是如此。那么我们一起来看看,在正式进入中文A课程的学习之前,我们可以做哪些准备,令我们的学习过程变得轻松有趣之余,还能让我们提高中文成绩呢?

培养对文学作品的感知


9fb0b407d4d0b883f4adda99cfe617ef.jpeg

中文A语言与文学课程以及文学课程都会涉及到文学作品的学习。这个过程不单只是需要简单地了解故事的内容就可以,而是要从文字的外层意义深入到文学内层的含义,那么无可避免地就会使用相关的理论提供的视角来分析整个作品。所以同学们需要在DP阶段之前多阅读文学作品,尤其是好的文学作品,培养自己对故事情节背后反映的某个问题的感知力,并且也可以在这个阅读过程中积累好词好句,为撰写论文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

如果同学们知道自己学校会选择的作品,那就更好了,比如很多学校都会选择鲁迅的短篇小说以及曹禺的戏剧《雷雨》,老舍的《茶馆》和龙应台散文《目送》等,这些都可以在DP阶段之前就完成阅读。阅读过程中标记出不懂的地方和自己觉得比较重要的内容,先合理利用网上资源来自己寻求答案。

熟悉不同文本体裁的特点

中文A涉及到的非文学文本也好还是文学文本也好,都不会只是一种体裁。那么我们就可以提前去熟悉这些不同体裁的特点,做到有的放矢。比如对于非文学文本来说,考试更常见的有评论文、广告、新闻、视觉文本等;对于文学文本来说,就包括有小说、戏剧、散文、诗歌等。我们在进入DP课程之前,可以先查阅下这些文体的特色,然后在平日的阅读中去感受这些体裁的特点。比如散文很大的一个特点是“形散神聚”,了解了这个特点之后,再去阅读《目送》,看看这本书的每篇文章的“形”和“神”分别是什么,又是怎么体现出来的。这样我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就在逐步深入了。

学习这些内容可能会感到枯燥,但这是我们提高中文水平和成绩的关键一步。只有将这些文体基础知识的地基弄扎实,才能建造起稳固的中文大厦,才能在中文的世界里看得更远。学有余力的同学在了解文体基础知识后,还可以涉猎一些文学理论方面的知识,比如女性主义、比如后现代主义等。这些文学理论可以提供给我们很多有趣的分析角度,借助它们可以让我们的分析变得更加深入,这对DP试卷二和个人口试来说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了解各种术语的概念

IB中文A的学习是离不开各种术语的概念的,我们可以在进入DP阶段之前去了解这些常用的术语,尤其是一些可能经常混淆的概念,比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以及「修辞手法」「意象」「象征」等。这些文学术语经常会在分析文章的时候出现,所以提前了解它们的意思是非常必要的。而了解的途径除了在网上自己搜寻之外,还可以参考书籍。据笔者所指,书店是可以买到相关的术语解释参考书的,同学们不妨买来先提前看看。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