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DP1阶段 的学生最经常遇到的学习困难就是,像 equity and efficiency 这样的概念很难理解明白,日常生活中我们较少接触到这类话题。而 IB 考试又要求同学们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用自己的描述解释出来,这不难上加难吗?
为了解决这个学习问题,会运用大量的例子辅助讲解经济学概念,例如用一些当下发生的新闻事件,让同学们能够亲身地去理解理论知识,去体验经济学概念的使用场景,从场景中理解、归纳和构想概念背后的逻辑。
从生活中的例子入手学习经济学概念,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能激发同学们对经济学学科的兴趣。在暑期预习阶段,如果只是简单背背概念的英语名称,会显得枯燥了许多。
我总结过 7 个经济学的学习方法,其中提到一个“便利店学习法”,就是教同学们用生活中触手可及的例子去理解概念。当你走在路上看到一家便利店的时候,你就会想到,这是我学习过的经济学概念。越抽象的概念,就越需要依靠类比法去学习,用生活中触手可及的例子去做类比,从而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概念。
最近也有很多即将进入 DP1 的新生拿着真题来问我:“老师,这个知识点我会了,但是看到题目却不知道怎么作答。”我一想,这不是 DP 阶段学生容易遇到的第二大难题吗——对于考试题型没有概念,不知道答题技巧。
之前我也有和学生谈到这个情况,许多学生都反映,学校里平常做真题的机会太少了。这个确实是学校里教学存在的比较难去完善的地方,老师很少带着同学们做真题,讲解答题思路和技巧。准备不充分就参加考试会出现什么情况呢?结果肯定是分数不高。
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位学生的学习经历,他目前预估分拿到了 39/42 分左右的成绩,准备申请我的母校——密歇根安娜堡分校的商学院。回顾他的学习历程,在 DP 阶段的前两场考试里只得到了 4、5 分,分数不高的原因是他一开始不知道答题方法,拿到卷子后就懵了,没有写出多少答案。
这是因为他在前期基本没有训练真题,不知道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答题思路和技巧应对考试。后来他训练 Ppaer 1 的真题,在最终的期末考里取得了 7 分的成绩。
IB 体系里,每一次考试、作业都有可能会影响到预估分的评定,大家一定要把握每一次考试的机会,提升自己的预估分,前期准备得越充分,整个 DP 阶段才能更加游刃有余。
IB 经济知识点庞杂,很多同学自学时不知道如何预习,如何做题,可找辅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