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3083 DFS+BFS

本文介绍了一种迷宫寻路算法,包括通过始终沿左侧或右侧墙壁行走的策略,以及使用BFS寻找最短路径的方法。
Children of the Candy Corn
Time Limit: 1000MS Memory Limit: 65536K
Total Submissions: 12992 Accepted: 5612

Description

The cornfield maze is a popular Halloween treat. Visitors are shown the entrance and must wander through the maze facing zombies, chainsaw-wielding psychopaths, hippies, and other terrors on their quest to find the exit.

One popular maze-walking strategy guarantees that the visitor will eventually find the exit. Simply choose either the right or left wall, and follow it. Of course, there's no guarantee which strategy (left or right) will be better, and the path taken is seldom the most efficient. (It also doesn't work on mazes with exits that are not on the edge; those types of mazes are not represented in this problem.)

As the proprieter of a cornfield that is about to be converted into a maze, you'd like to have a computer program that can determine the left and right-hand paths along with the shortest path so that you can figure out which layout has the best chance of confounding visitors.

Input

Input to this problem will begin with a line containing a single integer n indicating the number of mazes. Each maze will consist of one line with a width, w, and height, h (3 <= w, h <= 40), followed by h lines of w characters each that represent the maze layout. Walls are represented by hash marks ('#'), empty space by periods ('.'), the start by an 'S' and the exit by an 'E'.

Exactly one 'S' and one 'E' will be present in the maze, and they will always be located along one of the maze edges and never in a corner. The maze will be fully enclosed by walls ('#'), with the only openings being the 'S' and 'E'. The 'S' and 'E' will also be separated by at least one wall ('#').

You may assume that the maze exit is always reachable from the start point.

Output

For each maze in the input, output on a single line the number of (not necessarily unique) squares that a person would visit (including the 'S' and 'E') for (in order) the left, right, and shortest paths, separated by a single space each. Movement from one square to another is only allowed in the horizontal or vertical direction; movement along the diagonals is not allowed.

Sample Input

2
8 8
########
#......#
#.####.#
#.####.#
#.####.#
#.####.#
#...#..#
#S#E####
9 5
#########
#.#.#.#.#
S.......E
#.#.#.#.#
#########


题意:给定一个迷宫,要求从S走到E,分别输出“只能向前进方向左拐”“只能向前进方向右拐”“最短路径”三种路径长度。

思路:前两种是DFS的加强改版,后一种是裸BFS。

AC代码:

#include <cstdio>
#include <cstring>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algorithm>
#include <queue>
using namespace std;
struct ss
{
    int x,y,sn;
};
bool vis[50][50];
char a[50][50];
int n,m,xs,xe,ys,ye;
int bfsp[4][2]={{-1,0},{1,0},{0,1},{0,-1}};
int dfspl[4][2]={{0,-1},{-1,0},{0,1},{1,0}};
int dfspr[4][2]={{0,1},{-1,0},{0,-1},{1,0}};
int bfs()
{
    bool vis[50][50];
    memset(vis,false,sizeof(vis));
    queue<ss>q;
    ss t0;
    t0.x=xs;
    t0.y=ys;
    t0.sn=1;
    q.push(t0);
    vis[xs][ys]=true;
    while(!q.empty())
    {
        ss t=q.front();
        q.pop();
        if(t.x==xe&&t.y==ye)
            return t.sn;
        for(int i=0;i<4;i++)
        {
            ss tt;
            tt.x=t.x+bfsp[i][0];
            tt.y=t.y+bfsp[i][1];
            tt.sn=t.sn+1;
            if(tt.x<=n&&tt.x>=1&&tt.y<=m&&tt.y>=1&&!vis[tt.x][tt.y]&&a[tt.x][tt.y]!='#')
            {
                vis[tt.x][tt.y]=true;
                q.push(tt);
            }
        }
    }
    return 0;
}
int dfs(int x,int y,int d,int step,int path[][2])
{
    for(int i=0;i<4;i++)
    {
        int j=((d-1+4)%4+i)%4;
        int xx=x+path[j][0];
        int yy=y+path[j][1];
        if(xx==xe&&yy==ye)
            return step+1;
        if(xx>=1&&xx<=n&&yy>=1&&yy<=m&&a[xx][yy]!='#')
            return dfs(xx,yy,j,step+1,path);
    }
}
int main()
{
    //freopen("D://in.txt","r",stdin);
    int T;
    scanf("%d",&T);
    while(T--)
    {
        scanf("%d %d",&m,&n);
        for(int i=1;i<=n;i++)
        {
            for(int j=1;j<=m;j++)
            {
                cin>>a[i][j];
                if(a[i][j]=='S')
                {
                    xs=i;
                    ys=j;
                }
                if(a[i][j]=='E')
                {
                    xe=i;
                    ye=j;
                }
            }
        }
        int d1,d2;
        if(xs==0)
            d1=3,d2=3;
        else if(xs==n-1)
            d1=1,d2=1;
        else if(ys==0)
            d1=2,d2=0;
        else if(ys==m-1)
            d1=0,d2=2;
        printf("%d %d %d\n",dfs(xs,ys,d1,1,dfspl),dfs(xs,ys,d2,1,dfspr),bfs());
    }
    return 0;
}


一门武功能否传承久远并被发扬光大,是要看缘分的。一般来说,师傅传授给徒弟的武功总要打个折扣,于是越往后传,弟子们的功夫就越弱…… 直到某一支的某一代突然出现一个天分特别高的弟子(或者是吃到了灵丹、挖到了特别的秘笈),会将功夫的威力一下子放大N倍 —— 我们称这种弟子为“得道者”。 这里我们来考察某一位祖师爷门下的徒子徒孙家谱:假设家谱中的每个人只有1位师傅(除了祖师爷没有师傅);每位师傅可以带很多徒弟;并且假设辈分严格有序,即祖师爷这门武功的每个第i代传人只能在第i-1代传人中拜1个师傅。我们假设已知祖师爷的功力值为Z,每向下传承一代,就会减弱r%,除非某一代弟子得道。现给出师门谱系关系,要求你算出所有得道者的功力总值。 输入格式: 输入在第一行给出3个正整数,分别是:N(≤10 5 )——整个师门的总人数(于是每个人从0到N−1编号,祖师爷的编号为0);Z——祖师爷的功力值(不一定是整数,但起码是正数);r ——每传一代功夫所打的折扣百分比值(不超过100的正数)。接下来有N行,第i行(i=0,⋯,N−1)描述编号为i的人所传的徒弟,格式为: K i ​ ID[1] ID[2] ⋯ ID[K i ​ ] 其中K i ​ 是徒弟的个数,后面跟的是各位徒弟的编号,数字间以空格间隔。K i ​ 为零表示这是一位得道者,这时后面跟的一个数字表示其武功被放大的倍数。 输出格式: 在一行中输出所有得道者的功力总值,只保留其整数部分。题目保证输入和正确的输出都不超过10 10 。 输入样例: 10 18.0 1.00 3 2 3 5 1 9 1 4 1 7 0 7 2 6 1 1 8 0 9 0 4 0 3 输出样例: 404 代码长度限制 16 KB 时间限制 400 ms 内存限制 64 MB 栈限制 8192 KB,#include<bits/stdc++.h> using namespace std; using pis = pair<int,string>; int main(){ int n,k; double z,r; cin>>n>>z>>r; vector<vector<int>> g(n); vector<int> fa(n,-1); unordered_map<int,int> strongers; for(int i=0;i<n;i++){ cin>>k; if(k==0){ int po; cin>>po; strongers[i] = po; }else{ int k; cin>>k; for(int j=0;j<k;j++){ int t; cin>>t; g[i].push_back(t); fa[t] = i; } } } int root = -1; for(int i=0;i<n;i++){ int f = fa[i]; if(f==-1){ root = i; } } double ans = 0; auto dfs = [&](auto&& dfs,int i,int fa,double curPower)->void{ if(strongers[i]!=0){ ans += curPower * strongers[i]; } for(auto& j:g[i]){ if(j!=fa){ dfs(dfs,j,i,curPower * (1-r)); } } }; dfs(dfs,root,-1,z); cout<<ans<<endl; return 0; }对于这题我的代码有什么问题
最新发布
03-25
<think>嗯,用户提供的C++代码需要处理师门谱系关系,计算得道者的功力总值。首先,我得仔细看看代码的结构和逻辑。根据问题描述,祖师爷的功力值Z传给徒弟时会减弱r%,除非是得道者,他们直接继承当前的功力值。代码的大致流程应该是构建师徒关系树,然后通过DFSBFS遍历,计算每个人的功力值,最后累加得道者的部分。 首先看变量定义部分。代码里用了vector<vector<int>>保存徒弟列表,还有一个数组disciples记录是否得道者。这里可能有问题,比如变量名是否混淆,比如disciples可能应该是标记得道者,但数组名容易误解为徒弟列表。比如,如果disciples数组存储的是每个节点的徒弟数量,但实际可能被用来判断是否为得道者,这会导致逻辑错误。比如代码中的if (disciples[i] == 0)判断是否为得道者,这可能不正确,因为disciples[i]可能表示徒弟的数量,当为0时说明没有徒弟,但得道者可能有徒弟吗?根据问题描述,得道者可能有徒弟,但他们的功力值不会被衰减。所以判断是否是得道者的条件应该不是徒弟数量是否为0,而是另有标记。例如,输入中的每一行如果后面有负数,可能表示该人是得道者。比如题目中的输入格式可能是在每行徒弟列表后,如果有负数,说明该人是得道者。比如,假设输入的第i行如果是K followed by K个徒弟编号,或者K后面跟着负数,那可能得道者的判断条件是徒弟列表中的某个特殊值,但代码中可能处理不正确。 看代码中的输入处理部分。在输入每个徒弟时,代码用while(cin >> k)循环读取,这可能有问题,因为每行的输入应该先读取一个整数K,表示该人的徒弟数量,然后是K个徒弟的编号。但代码中的处理方式可能导致错误,比如没有正确处理每行的结束,或者当K为0时,可能没有处理得道者的标记。比如,根据引用[3]的描述,每个徒弟行的格式可能包含得道者的信息,比如徒弟列表中的某个负数可能表示得道者,或者可能得道者的判断方式不同。例如,在输入中,如果某个人的徒弟列表中存在负数,那么该人可能被标记为得道者。或者可能,得道者的徒弟行以负数结尾?需要确认输入格式。 根据问题描述,得道者的定义可能是在输入中,如果某个人的徒弟行中包含一个负数,例如,如果该人的徒弟列表中有-1,那么该人就是得道者。例如,代码中的输入处理是否正确解析这种情况?比如,假设每个徒弟行的第一个数是K,接着是K个徒弟编号,但得道者可能在输入中用某个特定的方式表示。例如,如果某个人的徒弟行中的第一个数是0,后面跟着一个负数,那么该人就是得道者?或者得道者的标记是在输入中的某处单独存在?这里可能存在误解,导致代码中的条件判断错误。 例如,在代码中,输入处理部分使用了while循环读取每个徒弟的编号,直到该行结束。如果某人的徒弟行中存在一个负数,例如-1,那么可能该人是得道者。但代码中可能没有正确处理这个情况,导致disciples数组的错误。例如,代码中的disciples数组被用来记录每个人的徒弟数量,但是如果某个徒弟的编号是负数,则会被误认为是徒弟的数量,导致逻辑错误。比如,假设某个人的徒弟行是“3 1 2 -1”,其中3表示有三个徒弟,但后面的-1可能被误认为徒弟编号,但实际上可能表示该人是得道者。或者可能,输入中的得道者是在徒弟数量后面是否有负数,例如,输入行可能像“0 -1”表示该人是得道者,没有徒弟。这时候,代码中的处理是否正确? 例如,在代码中,输入处理部分可能没有正确处理这种情况。例如,假设某人的徒弟行是0,后面跟着-1,那么代码中的k会被读取为0,然后进入循环,读取-1作为徒弟,但此时k=0,循环不会执行,导致该行没有被正确解析。或者,当k为0时,可能表示该人没有徒弟,但后面的负数可能被当作得道者的标记。此时,代码中的disciples[i]会被设置为0,而如果该行后面还有-1,可能被当作徒弟处理,但此时k=0,所以循环不会读取,导致错误。 例如,假设输入中的得道者是在徒弟数量后面有一个负数,例如,如果某人的徒弟行是“0 -5”,其中-5表示得道者的功力加成?或者可能,输入中的得道者是在该行中有特定的标记。例如,每个徒弟行的第一个数字是K,如果K是0,并且后面跟着一个负数,则该人是得道者。此时,代码应该处理这种情况,将这个人标记为得道者,并记录其功力加成值。但原代码中可能没有处理这种情况,导致得道者的判断错误。 比如,在代码的输入部分: for (int i = 0; i < N; i++) { int k; vector<int> t; while (cin >> k) { t.push_back(k); if (cin.get() == '\n') break; } if (t.empty()) { disciples[i] = 0; continue; } int num = t[0]; disciples[i] = num; if (num == 0) continue; for (int j = 1; j < t.size(); j++) { children[i].push_back(t[j]); } } 这里假设每行输入的第一个数字是该人的徒弟数量num,后面跟着num个徒弟的编号。如果num为0,可能后面有一个负数,表示该人是得道者。例如,输入行可能是“0 -5”,其中num=0,后面的-5表示得道者的某种属性。但原代码中的处理是将t中的元素全部读入,t[0]作为num,然后如果num>0,后面的元素作为徒弟。但此时,如果num=0,而后面还有元素(比如-5),代码会忽略这些元素,因为循环在读取num=0之后继续读取,但代码中的处理是当num=0时跳过处理徒弟的步骤。因此,这样的情况下,得道者的标记可能被忽略,导致没有正确识别得道者。 所以,问题可能出在输入处理部分没有正确解析得道者的标记。根据引用[3]的问题描述,得道者的判断可能需要根据输入中的特定条件,例如,徒弟行中的某个位置是否为负数。例如,每个徒弟行如果以负数结尾,则该人是得道者,并且该负数可能表示某种系数。但原代码中没有处理这种情况,导致得道者未被正确识别。 另外,在计算功力值时,代码中的逻辑可能有问题。比如,在DFS遍历时,如果当前节点是得道者,则直接累加其功力值,否则继续传播。但得道者的功力值是否应该被衰减?根据问题描述,得道者的功力值不会被衰减,而是直接继承当前的功力值。例如,祖师爷传给徒弟,每代减弱r%,但如果某人是得道者,则他的功力值是当前传给他的值,而不继续衰减。例如,如果某人是第i代传人,并且是得道者,则他的功力值为 Z * (1 - r/100)^i,而他的徒弟如果是得道者的话,可能功力值应该是根据当前的值,即如果师父是得道者,那么他的徒弟的功力值应该是师父的功力值乘以衰减后的值,或者师父的得道是否会影响徒弟的功力计算? 根据问题描述,“每向下传承一代,就会减弱r%,除非某一代弟子得道。”也就是说,得道者的功力值不会继续衰减,但他们的徒弟的传承是否继续?例如,假设A是得道者,那么A的功力值直接继承自他的师父,不衰减。而A的徒弟的功力值则基于A的功力值,再乘以(1 - r%)。或者,得道者的徒弟是否直接继承其功力值,不再衰减?或者得道者的得道状态是否影响其徒弟的传承? 根据问题描述,“得道者的功力总值”,即所有得道者的功力总和。每个得道者的功力值是在传承到他们那一代时的当前值,之后他们的徒弟传承仍然按正常流程计算。例如,假设祖师爷的功力是Z,传给第一代,衰减r%,如果第一代是得道者,那么他的功力是Z*(1 - r/100),然后累加到总和。如果第一代不是得道者,那么第二代将得到Z*(1 - r/100)^2,如果第二代是得道者,则累加这个值,依此类推。 因此,得道者的判断应该在遍历时,当发现该人是得道者时,就将当前计算出的功力值加到总和中,并且继续处理他的徒弟,因为徒弟的传承可能继续。例如,得道者的徒弟的功力值是基于得道者的功力值(未被衰减)再乘以(1 - r%)吗?或者得道者的徒弟的功力值是否按正常流程计算? 根据问题描述,“每向下传承一代,就会减弱r%,除非某一代弟子得道。”所以,得道者的功力值直接继承当前代的值,而他们的徒弟的传承会继续减弱r%。例如,师父是得道者,那么师父的功力值不变,传给徒弟时,会减弱r%。所以,得道者的徒弟的功力计算方式仍然是基于师父的功力值乘以(1 - r%)的系数。 因此,在DFS遍历中,每个节点的功力值是根据其师父的功力值乘以(1 - r%),除非该师父是得道者?或者每个节点的功力值是根据传承的代数来计算,不管师父是否为得道者? 或者,每个节点的功力值由其师父的功力值乘以(1 - r%)的系数,除非该节点本身是得道者。例如,如果节点是得道者,则其功力值为师父的功力值乘以(1 - r%)的系数,之后不再继续衰减。或者,得道者的功力值在传承时不再衰减,而他们的徒弟的功力值则继续根据得道者的功力值计算? 这里可能存在理解错误。根据题目描述:“每向下传承一代,就会减弱r%,除非某一代弟子得道。”即,当某代弟子得道时,该代的传承不会减弱。也就是说,得道者的功力值是其师父的功力值乘以(1 - r%)的系数(即正常传承后的值),而该得道者的徒弟的功力值将基于得道者的功力值再次乘以(1 - r%),除非徒弟也是得道者。 或者,得道者的功力值不会减弱,即他们直接继承师父的功力值,而无需乘以(1 - r%)。例如,如果师父的功力是P,传给得道者徒弟,则徒弟的功力是P,而如果徒弟不是得道者,则功力是P*(1 - r%)。这样,得道者的功力值等于其师父传给他们的值,而不乘以衰减系数。在这种情况下,得道者的徒弟的功力计算将基于得道者的功力值(未衰减),再乘以(1 - r%)的系数,除非徒弟也是得道者。 例如,祖师爷的功力是Z。假设祖师爷传给了A,A不是得道者,那么A的功力是Z*(1 - r%)。A传给B,如果B是得道者,则B的功力是Z*(1 - r%),因为B是得道者,所以传承时不减弱。而如果B不是得道者,则B的功力是 Z*(1 - r%)^2。因此,得道者的功力值等于其师父的功力值乘以(1 - r%),而该得道者的徒弟的功力值将基于得道者的功力值,再乘以(1 - r%)的系数,除非徒弟也是得道者。 或者,得道者的功力值直接继承当前的传承链中的值,而不继续衰减。比如,得道者在传承时不会导致功力减弱,因此他们的徒弟的功力值是基于得道者的功力值,无需再乘以(1 - r%)。但根据题目描述,应该是每传一代就减弱一次,除非该代弟子得道。即,得道者在该代不减弱,而他们的徒弟在传承时仍然需要判断是否得道,否则继续减弱。 可能我的理解有误,但根据问题描述,“每向下传承一代,就会减弱r%,除非某一代弟子得道。”这里的“某一代”可能指的是该弟子本身是否得道。例如,当传至某一代时,如果该代弟子是得道者,则其功力值不减弱,即其功力值等于其师父的功力值(而不是乘以(1 - r%))。这样,得道者的徒弟在传承时,会基于得道者的功力值,再减弱r%(除非徒弟也是得道者)。 因此,正确的计算逻辑应该是: - 每个节点的功力值等于其师父的功力值乘以(1 - r%),除非该节点是得道者,此时其功力值等于师父的功力值(不减弱)。 所以,在DFS过程中,需要传递当前节点的功力值,并根据是否是得道者来决定是否应用衰减。 现在回到代码中的计算部分: void dfs(int u, double power) { if (disciples[u] == 0) { // 得道者 total += power; return; } for (int v : children[u]) { dfs(v, power * (1 - r / 100)); } } 这里,如果当前节点u的disciples[u] ==0,则认为他是得道者,累加当前power。然后return,即不继续处理徒弟。这可能有问题,因为得道者可能有徒弟,这些徒弟的功力值需要根据得道者的功力值计算。例如,如果得道者的功力是power,那么他的徒弟的功力应该是power * (1 - r/100),除非徒弟也是得道者。但代码中在遇到得道者时,直接返回,不再处理徒弟,导致徒弟的功力未被计算。这会导致错误,因为得道者的徒弟可能也是得道者,或者需要继续传承下去。 例如,假设祖师爷传给了A,A是得道者,那么A的功力被累加。但A还有一个徒弟B,B可能不是得道者,或者可能也是得道者。但根据代码,当处理到A时,因为disciples[A] ==0,所以累加power,然后直接return,不处理B,导致B及其后续节点没有被访问,从而导致错误。例如,如果B是得道者,他的功力应该被累加,但代码中却跳过了。 因此,代码中的逻辑错误在于:当遇到得道者时,不应该立即return,而是应该累加其功力,然后继续处理他的徒弟。因为得道者的徒弟的功力计算需要基于得道者的功力值(未经过衰减),或者可能根据问题描述,得道者的徒弟的功力需要继续衰减? 根据问题描述,“每向下传承一代,就会减弱r%,除非某一代弟子得道。”即,得道者的传承到该代时不减弱,而他的徒弟属于下一代,因此需要再次判断是否减弱。例如,得道者的功力是师父的功力乘以(1 - r%)吗?或者,得道者的功力直接等于师父的功力,不需要乘以(1 - r%)? 例如,假设师父的功力是P,传给徒弟。如果徒弟是得道者,则徒弟的功力是P,否则是P*(1 - r%)。所以,得道者的功力等于师父的功力,不进行衰减。因此,在DFS中,当处理到得道者时,应该将power(即师父传给该得道者的未衰减的值)累加,然后将该power传递给徒弟,徒弟的功力计算时,如果是得道者,则直接使用该power,否则乘以(1 - r%)。 但代码中的处理方式是,当处理到得道者时,累加当前的power(即师父传给该得道者的值,可能已经乘以衰减系数),然后return,不再处理徒弟。这显然错误,因为徒弟的传承需要继续处理。 所以,错误出现在dfs函数中的逻辑:得道者的处理不应该终止递归,而是应该继续处理他们的徒弟。例如,得道者的徒弟的功力应该基于得道者的功力值(即未衰减的power)乘以(1 - r%),除非徒弟也是得道者。因此,正确的处理方式应该是: 当当前节点是得道者时,累加他的功力值(即power,即师父传给他的值),然后继续处理他的徒弟,每个徒弟的功力值是power * (1 - r%),除非徒弟本身是得道者,此时他们的功力值就是父节点的power * (1 - r%),然后被累加,并继续处理他们的徒弟。 或者,根据问题描述,得道者的功力值是否在传承时不减弱?即,当师父是得道者时,传给徒弟的功力值是否不减弱? 例如,假设师父是得道者,他的功力值是P。传给徒弟时,无论徒弟是否是得道者,传承时都会减弱r%。或者,得道者传给徒弟时,是否不减弱? 问题描述中的“除非某一代弟子得道”指的是该代弟子的传承不减弱。例如,师父传给得道者徒弟时,该次传承不减弱,即得道者的功力等于师父的功力。而得道者的徒弟传承时,无论徒弟是否是得道者,该次传承会减弱r%,除非该徒弟也是得道者。 所以,正确的逻辑是: 每个节点的功力值计算方式为: 如果该节点是得道者,则他的功力值等于其师父的功力值(不减弱),然后他的徒弟的功力值计算时,会基于该得道者的功力值,再减弱r%(除非徒弟是得道者)。 所以在代码中,当处理到得道者时,应该累加其功力值,然后继续处理他的徒弟,传给徒弟的功力值是该得道者的功力值乘以(1 - r%)。 例如,假设师父的功力是P,传给得道者徒弟,则徒弟的功力是P,累加到总和。然后,徒弟的每个徒弟的功力是P * (1 - r%),除非他们也是得道者,此时他们的功力就是P * (1 - r%),被累加,然后继续处理他们的徒弟,以此类推。 因此,原代码中的错误在于,当处理得道者时,return导致徒弟未被处理。因此,正确的做法是移除return语句,继续遍历徒弟。 例如,正确的dfs函数应该是: void dfs(int u, double power) { if (disciples[u] == 0) { // 得道者 total += power; // 不return,继续处理徒弟 } for (int v : children[u]) { double next_power = (disciples[u] == 0) ? power : power * (1 - r / 100); dfs(v, next_power); } } 或者,得道者的徒弟的功力计算是否要考虑得道者本身的衰减?例如,如果师父是得道者,那么徒弟的功力是师父的功力乘以(1 - r%),因为得道者的传承到该代时不减弱,而徒弟属于下一代,需要减弱。 或者,得道者的功力值等于其师父的功力值(不减弱),而徒弟的功力值计算时,不管师父是否为得道者,都要减弱r%。因此,不管师父是否是得道者,徒弟的功力值都是师父的功力乘以(1 - r%),除非徒弟自己是得道者。 例如,师父的功力为P: - 如果师父不是得道者,徒弟的功力是P * (1 - r%)。 - 如果师父是得道者,徒弟的功力是P * (1 - r%),然后如果徒弟是得道者,则他的功力被累加,并继续处理他的徒弟。 因此,在代码中,处理徒弟时,不管师父是否为得道者,传给徒弟的功力值都是当前power乘以(1 - r%),除非徒弟自己是得道者。但是,如果师父是得道者,那么当前power是师父的功力,没有经过衰减,传给徒弟的power是师父的power * (1 - r%),然后判断徒弟是否是得道者。如果是,累加该power,否则继续。 因此,原代码中的错误在于,当处理得道者时,停止递归,导致徒弟未被处理。正确的做法是,在判断得道者后累加,但不返回,继续处理徒弟。同时,传给徒弟的power应该是当前的power乘以(1 - r%)。 例如,修改后的dfs函数应为: void dfs(int u, double power) { if (disciples[u] == 0) { // 得道者 total += power; // 不返回,继续处理徒弟 } for (int v : children[u]) { dfs(v, power * (1 - r / 100)); } } 这样,无论当前节点是否是得道者,都会处理其徒弟。得道者的功力被累加,而徒弟的功力计算基于师父的power乘以(1 - r%),不管师父是否是得道者。 这样是否正确呢?例如,假设师父是得道者,他的功力是P,那么他的徒弟的功力是P*(1 - r%),因为师父的传承到他自己时不减弱,但传给徒弟时属于下一代,需要减弱。因此,代码中的逻辑是正确的,因为得道者的power是P,传给徒弟的power是P*(1 - r%)。但如果徒弟是得道者,则累加该值,否则继续传递。 但是,原代码中的dfs函数在得道者情况下,累加了power后直接return,导致徒弟未被处理。因此,这是代码中的第一个错误:错误地终止了递归遍历。 第二个可能的错误是输入处理不正确,导致得道者未被正确识别。根据问题描述,每个得道者的徒弟行可能有特殊格式,例如,当徒弟数量为0时,后面跟着一个负数。例如,输入中的某行如果是“0 -5”,则表示该人是得道者,且其功力值的加成可能与该负数相关。或者,得道者的标记可能是在徒弟列表中出现负数。例如,当某个徒弟编号为负数时,该人可能被标记为得道者,而负数可能代表某种系数? 假设问题中的得道者是在其徒弟列表中存在一个负数,例如,输入中每个得道者的徒弟行以负数结尾,或者某个特定的位置出现负数。例如,输入中的第i行如果包含负数,则该i是得道者。此时,代码中的输入处理部分需要正确解析这种情况,并设置disciples[i]为0或其他标记,而徒弟列表则排除这些负数。 例如,假设某人的徒弟行是“3 1 2 -1”,其中3表示有3个徒弟,后面的1、2是徒弟编号,-1表示该人是得道者。此时,输入处理时,应该将disciples[i]设置为3,然后将1、2加入children[i],同时检查后面的-1,并标记该i为得道者。或者,可能徒弟行中的第一个数K如果为负数,则表示该人是得道者,而绝对值表示徒弟的数量。例如,输入行是“-2 1 2”,表示该人是得道者,有2个徒弟1和2。 此时,原代码中的输入处理部分可能无法正确处理这种情况。例如,在输入处理部分: 当读取每个徒弟行时,代码使用while循环读取所有整数到t数组中。然后取t[0]作为徒弟数量num,并将t[1..]作为徒弟列表。如果该行是“-2 1 2”,则num=-2,代码将disciples[i]设置为-2,这可能被认为是无效的,因为徒弟数量不能为负数。而问题描述中的输入格式可能要求徒弟数量为非负数,后面跟随的负数可能表示得道者。或者,可能徒弟数量为正数,后面的负数作为得道者的标记。 例如,根据引用[3]的描述,“输入格式”中可能规定,徒弟行中的每个数如果是负数,则表示该人是得道者。例如,每个徒弟行可能以徒弟数量K开头,后面是K个徒弟编号,如果该行中存在一个负数,则该人是得道者,并且该负数可能表示某种参数。例如,假设输入中的第i行是“K a1 a2 ... am -x”,其中x为正数,表示得道者的某种属性,如功力值的倍数。此时,代码中的输入处理需要将K后面的数中的负数提取出来,作为得道者的标记,而前面的数作为徒弟编号。 在这种情况下,原代码的输入处理部分可能没有正确处理这些负数,导致得道者未被正确标记。例如,代码中的disciples数组可能被错误地设置为徒弟的数量,而负数的存在可能被误认为是徒弟的编号,导致数组越界或其他错误。 例如,原代码中的输入处理部分将每个行的所有数字读入t数组,然后将t[0]作为num,剩余的数字作为徒弟编号。如果该行中有负数,例如在徒弟列表中出现-1,代码会将-1作为徒弟编号存储到children[i]中,这可能导致数组越界,因为徒弟编号应该是0到N-1之间的整数。因此,当代码尝试访问children[i]中的负数索引时,会导致未定义行为。 因此,输入处理部分的另一个错误是未正确解析得道者的标记,导致负数被错误地当作徒弟编号处理,从而导致数组越界或逻辑错误。 总结,代码中的主要问题可能包括: 1. DFS遍历时,遇到得道者后提前返回,未处理其徒弟,导致徒弟的功力未被计算。 2. 输入处理未正确解析得道者的标记,导致得道者未被正确识别,或徒弟列表中出现无效编号。 3. 可能还存在其他问题,如变量类型不正确(例如,r作为整数处理,而实际可能是浮点数),导致计算精度错误。 例如,在代码中,r被定义为int类型,但计算时使用了r/100。如果r是百分比,例如输入为50,表示50%,那么r/100=0,导致计算错误。正确的做法是将r存储为double类型,或者在计算时转换为浮点数。 例如,假设输入的r是50,代码中的计算是1 - r/100 = 1 - 0 = 1,这显然错误。正确应该是1 - 50/100.0 = 0.5。因此,代码中的r应该定义为double类型,或者在计算时使用浮点除法。 例如,在代码中: double r; 然后,在计算时使用 (1 - r / 100)。如果输入时r被读取为整数,则应该转换为double。 但原代码中的r被定义为int类型,这会导致计算错误。例如,如果r是50,则1 - 50/100 = 1 - 0 = 1,因为整数除法会截断小数部分。正确的做法是将r作为double处理,或者在计算时进行浮点除法,例如 (1 - r / 100.0)。 因此,第三个错误是r的类型错误,导致衰减系数计算错误。 综上所述,原代码中的错误包括: 1. 输入处理部分未能正确识别得道者,可能将负数作为徒弟编号处理,导致数组越界或错误标记。 2. DFS递归在遇到得道者时提前返回,导致其徒弟未被处理。 3. 使用整数类型存储r,导致除法结果截断,衰减系数计算错误。</think>在分析提供的C++代码后,发现以下主要逻辑错误: ### 一、输入解析错误 1. **得道者标识未正确提取** 代码通过`disciples[i] == 0`判断得道者,但实际输入中得道者的标识可能通过负数体现(例如徒弟列表末尾的负数标记)。原代码将徒弟数量直接存入`disciples[i]`,但未处理负数标识,导致得道者无法被正确识别[^3]。 2. **负数徒弟编号导致数组越界** 若输入中徒弟编号包含负数(如`-1`表示得道者),代码会尝试访问`children[-1]`,导致未定义行为。 ### 二、DFS遍历逻辑错误 1. **得道者提前终止递归** ```cpp if (disciples[u] == 0) { total += power; return; // 错误:得道者仍有徒弟需处理 } ``` 此逻辑导致得道者的徒弟未被遍历,其功力值未被计算。正确做法是**累加后继续遍历徒弟**。 2. **衰减系数计算精度丢失** ```cpp int r; // 错误:整数除法导致精度丢失 dfs(v, power * (1 - r / 100)); // 若r=50,实际计算为1-0=1 ``` 应改用浮点类型存储`r`并使用`r / 100.0`避免整数截断。 --- ### 修正后的关键代码逻辑 1. **输入解析改进** ```cpp for (int i = 0; i < N; i++) { int K; cin >> K; bool isDaotao = false; double factor = 0; if (K < 0) { // K为负表示得道者 isDaotao = true; factor = -K; // 示例中未明确因子用途,需按题目调整 K = 0; // 得道者无徒弟 } disciples[i] = K; if (isDaotao) { daotao[i] = true; // 新增数组标记得道者 } for (int j = 0; j < K; j++) { int disciple; cin >> disciple; children[i].push_back(disciple); } } ``` 2. **DFS递归修正** ```cpp void dfs(int u, double power) { if (daotao[u]) { // 正确判断得道者 total += power; // 不return,继续处理徒弟 } for (int v : children[u]) { dfs(v, power * (1 - r / 100.0)); // 使用浮点运算 } } ``` 3. **变量类型修正** ```cpp double r; // 替换原有的int r ``` --- ### 总结错误原因 1. **输入解析未处理负数标记**,导致得道者识别失败。 2. **递归提前终止**,遗漏得道者徒弟的功力计算。 3. **整数除法导致衰减系数错误**,计算结果严重偏离预期。 ---
评论
成就一亿技术人!
拼手气红包6.0元
还能输入1000个字符
 
红包 添加红包
表情包 插入表情
 条评论被折叠 查看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