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隔离级别定义与特性
数据库隔离级别是数据库系统中用于控制并发事务之间数据可见性和一致性的机制。不同的隔离级别提供了不同级别的数据一致性和并发性能。SQL标准定义了四种隔离级别,每种级别都有其特定的特性和权衡。
1、读未提交(Reaa Uncommitted)
- 特性:事务可以读取其他事务尚来提交的数据。
- 问题:可能会遇到脏读(Dirty Read)、不可重复读(Non-Repeatable Read)和幻读(Phantom Read)。
- 性能:最高并发性能,但数据一致性最差。
- 适用场景:很少使用,因为数据一致性问题严重。
2、读已提交(Read committed)
- 特性:事务只能读取其他事务已经提交的数据。
- 问题:可能会遇到不可重复读(Non-Repeatable Read)和幻读(Phantom Read)。
- 性能:较高的并发性能,数据一致性较好。
- 适用场景:广泛使用,适用于大多数应用场景。
3、可重复读 (Repeatable Read)
- 特性:事务在执行期间看到的数据是一致的,多次读取同一数据会得到相同的结果。
- 问题:可能会遇到幻读(Phantom Read)。
- 性能:并发性能较低,但数据一致性较好。
- 适用场景:适用于需要多次读取同一数据且结果必须一致的场景。
4、可序列化(Serializable)
- 特性:事务完全隔离,事务的执行顺序是可预测的,就像事务是串行执行的一样。
- 问题:并发性能最低,但数据一致性最高。
- 性能:最低并发性能,但数据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