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要点-2.6计算机语言
UML 对系统架构的定义是系统的组织结构,包括系统分解的组成部分以及它们的关联性、交互机制和指导原则等,提供系统设计的信息。
具体有以下 5 个系统视图:
1. 逻辑视图:也称为设计视图,表示设计模型中在架构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的部分,即类、子系统、包和用例实现的子集。
2. 进程视图:是可执行线程和进程作为活动类的建模,是逻辑视图的一次执行实例,描述了并发与同步结构。
3. 实现视图:对组成基于系统的物理代码的文件和构件进行建模。
4. 部署视图:把构件部署到一组物理节点上,表示软件到硬件的映射和分布结构。
5. 用例视图:是最基本的需求分析模型。
解决多数实际问题的关键是建立数学模型(包括数学方程、数学公式、图形描述、符号表示等)。数学建模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近似的、简化的、易于求解的抽象描述。数学模型常需要忽略某些次要因素,以便易于近似求解。过于简单的模型可能准确性不足,为提高准确性,若建立过于复杂的模型,求解的难度就会增加。在简单性和准确性之间求得平衡是数学建模的一条原则。对同一问题可以建立多种数学模型。数学模型也常带有一些可变的参数。选用哪个模型,或选择什么样的参数,更能近似地解决实际问题,符合实际要求,这需要反复多次试验,根据求解失败的教训或用户的反馈意见逐步对模型进行修正或改进,不断完善模型,并求得使用户满意、符合实际情况的结果。对一般的问题,并没有统一的、普适的模型评价标准,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UML2.0提供了13种图:
类图:展现了一组对象,接口,协作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定时图:强调消息跨越不同对象或参与者的实际事件,而不仅仅是关心消息的相对顺序。
部署图:软件和硬件组件之间的物理关系以及处理节点的组件分布情况。
包图:描述由模型本身分解而成的组织单元,以及它们之间的依赖关系。
顺序图:描述对象之间的交互,其中循环,选择等复杂交互使用序列片段表示。对象之间的消息类型包括同步消息/异步消息/返回消息/参与者创建消息/参与者销毁消息。
其中交互概览图、定时图、顺序图(序列图)、通信图(协作图)均被称为交互图。除此以外,动态模型还包括状态图和活动图等。
UML 中有 4 种事物:
1. 结构事物: UML 模型中的名词。它们通常是模型的静态部分,描述概念或物理元素;
2. 行为事物: UML 模型的动态部分。它们是模型中的动词,描述了跨越时间和空间的行为;
3. 分组事物: UML 模型的组织部分。它们是一些由模型分解成的盒子;
4. 注释事物: UML 模型的解释部分。这些注释事物用来描述、说明和标注模型的任何元素。
UML 中有 4 种关系:
1. 依赖:是两个事物间的语义关系,其中一个事物(独立事物)发生变化会影响另一个事物(依赖事物)的语义;
2. 关联:是一种结构关系,描述了一组链,链式对象之间的连接,聚集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关联,描述整体与部分间的结构关系;
3. 泛化:是一种特殊一般关系,特殊元素的对象可替代一般元素的对象;
4. 实现:是类元之间的语义关系,其中一个类元指定了由另一个类元保证执行的契约。
在面向对象系统中,类之间的整体与部分关系可分为聚合关系和组合关系两种类型。
1. 聚合关系。其含义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