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网际协议IP
1、IP数据包格式
一个IP 数据报由首部和数据两部分组成。
首部的前一部分是固定长度,共20 字节,是所有IP 数据报必须具有的。
在首部的固定部分的后面是一些可选字段,其长度是可变的。
2、首部长度——占4 位,可表示的最大数值是15 个单位(一个单位为4 字节)
因此IP 的首部长度的最大值是60 字节。固定长度为20字节
3、总长度——占16 位,指首部和数据之和的长度,单位为字节,因此数据报的最大长度为65535 字节。总长度必须不超过最大传送单元MTU
我的手机 2019/5/8 22:18:21
4、生存时间(8 位)记为TTL (Time To Live)数据报在网络中可通过的路由器数的最大值。单位为跳数。数据报能在英特网中传输的最大跳数为255个路由器
5、协议(8 位)字段指出此数据报携带的数据使用何种协议,以便目的主机的IP 层将数据部分上交给哪个处理过程。
我的手机 2019/5/8 22:20:57
二,划分子网
1、三级IP:IP地址::= {<网络号>, <子网号>, <主机号>}
2、划分子网纯属一个单位内部的事情。单位对外仍然表现为没有划分子网的网络。
3、从主机号借用若干个位作为子网号subnet-id,而主机号host-id 也就相应减少了若干个位。
4、子网掩码:使用子网掩码(subnet mask)可以找出IP 地址中的子网部分。
5、默认子网掩码:原来两级IP时A、B、C类地址使用的网络号
6、路由器的路由表中的每一个项目,除了要给出目的网络地址外,还必须同时给出该网络的子网掩码
7、不同的子网掩码得出相同的网络地址,但不同的掩码的效果是不同的
8、在划分子网的情况下路由器转发分组的算法
(1) 从收到的分组的首部提取目的IP 地址D。
(2) 先用各网络的子网掩码和D 逐位相“与”,看是否和相应的网络地址匹配。若匹配,则将分组直接交付。否则就是间接交付,执行(3)。
(3) 若路由表中有目的地址为D 的特定主机路由,则将分组传送给指明的下一跳路由器;否则,执行(4)。
(4) 对路由表中的每一行的子网掩码和D 逐位相“与”,若其结果与该行的目的网络地址匹配,则将分组传送给该行指明的下一跳路由器;否则,执行(5)。
(5) 若路由表中有一个默认路由,则将分组传送给路由表中所指明的默认路由器;否则,执行(6)。
(6) 报告转发分组出错。
9、无分类编址CIDR
CIDR使用各种长度的“网络前缀”(network-prefix)来代替分类地址中的网络号和子网号。IP 地址从三级编址(使用子网掩码)又回到了两级编址。
IP地址::= {<网络前缀>, <主机号>} 128.14.32.0/20
加密题
这道题的关键应该是在e6Z9i]8RUQHE{RnY{QXgQnQ{XVlRXlpXI5Q6Q6SKY8jUAA最后的两个A,看到这两个A 我们应该能联想到的应该是base64加密最后的两个“=”,然后看这一串字符,应该是混合加密,参照ASCLL表,应该是凯撒密码加密,并且偏移了四位。进行完这些分析后,我们就可以得到fl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