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大模型技术在经过一年多的飞速迭代和发展,以 ChatGPT 为代表的大语言模型(LLM)凭借其强大的文本生成能力,在各个领域掀起了一场 AI 应用的革命。然而,狂欢过后,人们逐渐意识到 LLM 并非无所不能。由于训练数据的限制,LLM 常常会“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给出过时、不准确甚至完全虚构的信息。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检索增强生成(RAG)技术应运而生。RAG 就像为 LLM 配备了一个外部“知识库”,让 AI 在回答问题时不再局限于自身的“记忆”,而是能够参考最新的、更全面的信息。
然而,传统的 RAG 技术仍然依赖于文本匹配,无法真正理解文本背后的语义和逻辑关系,在处理复杂查询、捕捉细微差别等方面依然存在不足。想象一下,如果只是把一堆文件扔给学生,而不教给他们如何理解和分析,他们真的能找到问题的答案吗?
为了打破这一瓶颈, Graph RAG 应运而生。Graph RAG 将知识图谱(KG)引入 RAG 体系,就像为 AI 构建了一张清晰的“知识地图”。知识图谱能够表达实体之间的复杂关系,例如父子关系、朋友关系、因果关系等等,从而让 AI 不仅能够“查到”信息,更能够“理解”信息之间的逻辑,给出更准确、更智能的答案。
从依赖自身记忆到检索外部信息,再到利用知识图谱进行深度理解,Graph RAG 代表着 AI 问答技术的一次重大飞跃。它将如何赋能 LLM,开启人机交互的新纪元?让我们拭目以待!
二、RAG:让 AI 学会“查资料”
传统的 LLM 就像一个博览群书的学者,知识储备丰富,但缺点是“学识”停留在某个时间节点,容易“跟不上时代”。这就好像,你问一个古代的学者“什么是互联网”,他肯定是一脸懵圈的。😂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专家们想出了一个办法:让 AI 也学会“查资料”!这就是 RAG 技术的核心思想。
简单来说,RAG 就像为 LLM 配备了一个实时更新的搜索引擎,让 AI 在回答问题时不再局限于自身的“记忆”,而是能够随时查阅最新的资料。
具体是怎么做的呢?
第一步,检索信息。 当用户提出问题时,RAG 系统会先从海量的外部知识库中,找出与问题相关的文档或片段。这就好比你在搜索引擎里输入关键词,然后找到一堆相关的网页。
第二步,生成答案。 找到相关信息后,RAG 系统会把这些信息“喂”给 LLM,辅助其生成更准确、更全面的答案。这就好比你参考了搜索结果,再加上自己的理解,最终形成对问题的答案。
有了 RAG 技术,LLM 就不再是那个“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学者,而是变成了一个“学富五车、与时俱进”的知识达人!
三、RAG 真的完美无缺吗?
虽然 RAG 让 AI 学会了“查资料”,但它也并非完美无缺。就像学生查资料也会遇到难题一样,RAG 在实际应用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信息检索的准确性问题。 RAG 需要从海量的外部知识库中找到最相关的资料,但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同的知识库可能格式各异、内容质量参差不齐,就像你要在一堆乱七八糟的书籍和文件中找到想要的信息一样困难。
其次,处理复杂查询的能力不足。 有些问题需要结合上下文才能理解,例如“苹果公司的创始人是谁”和“苹果多少钱一斤”,这两个“苹果”可不是一回事儿。传统的 RAG 技术主要依赖关键词匹配,对这类需要深度语义理解的复杂查询,就显得力不从心了。
最后,检索效率也是一个问题。 面对海量的知识库,如何快速找到最相关的信息,是 RAG 系统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如果检索速度太慢,用户体验就会大打折扣,就像你在图书馆里等了半天,结果图书管理员告诉你“这本书借走了”,那肯定很郁闷吧。😔
为了克服这些局限性,研究人员一直在不断改进 RAG 技术,例如开发更先进的检索算法、优化知识库的组织结构等等。而 Graph RAG 的出现,则为解决这些难题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
四、Graph RAG:当 AI 拥有了“知识地图”
前面我们说到,传统的 RAG 技术让 AI 学会了“查资料”。但实际上,RAG 并非只是简单的关键词匹配,它通常会使用更复杂的语义搜索技术,例如基于 Transformer 的语义匹配模型,来理解用户查询的意图,并找到语义相关的文档,而不是仅仅依赖于关键词的表面匹配。
但是,传统的 RAG 仍然难以真正理解文本背后的复杂逻辑和关系。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科学家们想出了一个更厉害的办法:把知识图谱(KG)引入 RAG 系统!
这是什么概念呢?想象一下,以前 AI 查资料,就像在茫茫大海中捞针,需要花费很大力气才能找到真正想要的信息。而现在,知识图谱就像一张清晰的“地图”,把各种信息和它们之间的关系都标注出来,AI 就能“按图索骥”,更快、更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