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Designing Specification
1. 定义和目的:
- 定义:
- 设计规范是一个详细的文档,用于描述系统或项目的功能、设计和实现细节。
- 目的:
- 提供清晰的项目蓝图,确保所有利益相关者对项目目标和实现方法有一致的理解。
- 作为开发、测试和维护的基础。
2. 设计规范的内容:
- 标题页:
- 包含项目名称、日期、作者、版本号等基本信息。
- 目录:
- 详细列出文档的章节和子章节,便于查找。
- 简介:
- 描述项目的背景、动机、范围和预期成果。
- 阐明项目的重要性和主要目标。
- 目标:
- 明确项目的具体目标,包括短期和长期目标。
- 要求:
- 功能性要求:系统必须具备的功能和特性。
- 非功能性要求:性能、安全性、可用性等方面的要求。
- 设计约束:
- 列出技术、资源、时间等方面的限制和约束。
- 方法论:
- 描述用于设计和开发的过程和方法。
- 包括选择的方法论(如瀑布模型、敏捷开发等)及其适用原因。
- 实施计划:
- 详细说明实施步骤、时间表、资源需求和负责人员。
- 包括里程碑和关键交付物。
- 测试和验证:
- 描述测试策略、测试计划、测试用例和验证标准。
- 确保系统满足所有要求并正确实现。
- 维护和支持:
- 提供系统部署后的维护和支持计划。
- 包括升级、修复和用户支持等方面的安排。
- 术语表和参考文献:
- 定义文档中使用的技术术语。
- 列出所有参考资料、文献和相关标准。
3. 设计原则:
- 清晰性:
- 设计规范应当简明扼要,避免模棱两可的描述。
- 一致性:
- 保持文档在术语、格式和详细程度上的一致性。
- 模块化:
- 将设计分解为独立的模块,以便于理解、实现和维护。
- 可扩展性:
- 考虑未来的扩展和变化,确保设计具有灵活性。
- 安全性:
- 包括必要的安全措施,确保数据和系统的安全。
4. 审查和批准:
- 审查:
- 设计规范应当经过多次审查,以确保准确性和完整性。
- 包括技术审查、同行评审和利益相关者的反馈。
- 批准:
- 在实施之前,设计规范应当获得所有关键利益相关者的批准。
- 记录所有审查和批准的过程和结果。
6 Abstract Data Type (ADT)
1. ADT 的定义和目的:
- 定义:
- 抽象数据类型(ADT)是通过其可执行的操作来定义的数据类型,而不是其具体实现。
- 目的:
- 隐藏实现细节,提供一个简洁的接口。
- 允许用户在不知道具体实现的情况下使用数据类型。
2. 核心概念:
- 不变量:
- 数据结构在其生命周期内必须始终满足的条件。
- 表示不变量(RI):
- 描述数据结构有效状态的属性,确保数据的正确性。
- 抽象函数(AF):
- 将数据结构的具体表示映射到其抽象值,帮助理解其行为。
- 表示暴露:
- 当数据结构的内部表示被外部访问或修改时,可能导致错误和不一致。
3. 操作分类:
- 创建者:
- 操作:创建 ADT 实例的操作。
- 示例:
create()
- 生产者:
- 操作:从一个或多个现有值创建一个新值。
- 示例:
combine(a, b)
- 观察者:
- 操作:获取数据结构信息而不修改其状态。
- 示例:
size()
,isEmpty()
- 修改者:
- 操作:修改数据结构的状态。
- 示例:
insert(element)
,remove(element)
4. ADT 的设计原则:
- 封装:
- 隐藏实现细节,仅暴露操作接口。
- 模块化:
- 将系统分解为独立的模块,每个模块只负责特定功能。
- 简洁性:
- 保持接口和实现的简单性,便于理解和使用。
- 一致性:
- 确保数据类型的所有部分能够逻辑一致地协同工作。
5. 测试和验证:
- 测试:
- 为每个操作设计单元测试,确保其正确性。
- 验证不变量在所有操作后仍然成立。
- 验证:
- 使用抽象函数验证具体表示与抽象值之间的一致性。
- 确保所有操作都能正确地维护数据结构的不变量。
6. ADT 的优点:
- 减少错误:
- 通过强制不变量减少错误发生的可能性。
- 易于理解:
- 将复杂实现隐藏在简单接口后,使用户更容易理解和使用。
- 变更准备性:
- 可以在不影响用户的情况下更改具体实现,增强系统的灵活性和可维护性。